感染控制视野下的医疗建筑设计再思考

2021-05-03 14:24王华峰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病区传染病病房

王华峰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40)

1 传染病防治视野中的建筑设计思考

1.1 不同层次的建筑布局控制要求

①在整体布局的控制过程中,需要重点在功能分区上进行分析,根据常年主导风向进行合理的位置设置工作;②在科室布局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保证洁污分流的前提下进行布局设计工作,将诊疗区、污物处理区、办公区等分离开,在通道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相关活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工作。以下案例中说明了不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对于传染病防治的危害。图1案例中,一方面,如果在整体的布局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当地的主导风向,就会使得感染科的位置设置不得当,在流感等高发的季节,感染科的空气极其容易流到其他科室的位置,使得许多病人和医务人员出现了交叉感染的现象,如图1所示;③案例2中,因为在医院改扩建的过程中,感染科的发热门诊和儿科入口距离过近,就比较容易导致在感染科治疗的患者将疾病传染给免疫力低下的儿童,造成大面积的感染现象,如图2所示。

图1 感染楼位置设计不合理

图2 感染科门诊部和儿科病房设置

1.2 场所通风

除了医院的感染科之外,其他诊室和病房的通风是保证空气清洁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在室内设计中就保证其良好的通风性。在卫生部颁发的医院空气净化标准中也明确了这一方面工作的内容,除了通风之外,还需要采取消毒、空气净化等辅助技术来实现诊室和病房区域内空气的清洁程度。而在此过程中自然通风是排在首位的,需要根据季节和室内温度的基本情况做好调整工作,适时进行通风,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在自然通风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机械通风。对其他重点部门,建议根据实际感染风险也采取必要的空气净化辅助措施等。在实际的医院建筑的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守上述原则,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防止出现全封闭的诊室设计等,也就减少出现了易引发感染的风险。

2 感染控制视野下医院重点科室和重点部位设计要点

2.1 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设计要点和思路

①应特别注意一些门诊(如呼吸科)对传染病的敏感性,以及采用不同的平面模式,以区别传染性和非传染性门诊;②儿科设计应考虑到选址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与一般诊断区分开。一般而言,既要实现线路分离,又要做到方便与各化验检查科室相联系;③呼吸科是对院感控制要求较高的科室,在呼吸科门诊部的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呼吸道疾病的高度传染性,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在建筑布局上,应优化设计,尽量保证呼吸科相对独立。应该在医院末端设置,最好有相对独立的通道和楼梯;④在儿科、呼吸科、消化科等设置隔离门诊,为有困难或特殊情况的病人提供隔离治疗,以便控制院感;⑤除以上所述外,还应注意口腔科的动线设计,由于口腔科器械的特殊性,应确保对使用中的器械和设备进行相对独立的消毒和贮存,口腔科工作区和生活区的污水排放应分开处理。

2.2 急诊部感控设计要点及思考

(1)分诊台是为了进行合理的急诊筛选和分类。为方便分诊,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并方便转院至门诊部,请将分诊台设置在明显的位置上。

(2)考虑为紧急状况提供服务的情况,在设计中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①考虑检查仪器和医生诊断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规模或级别的医院中,急诊科(中心)应配备相对完善的医疗设备,以减少病人的流动性;在规模较小的医院中,急诊的位置应便于共享医疗检查设备和服务(包括影像学、放射科、检验科等);②急诊室的内部空间设计必须有效地处理各种紧急情况,例如与医疗有关的急诊病人的抢救、急诊病人的探视等;③急诊室的设计应考虑到所有的应急功能。如在急诊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救护车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停在外科手术门口,以节省抢救病人的时间。

2.3 医技部感控设计的要点及思考

从感控的角度来看,医技部门相关科室的设计,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与布局工作:①尽量缩短病人的流线,也就是需要从病区分区的合理程度上进行控制,根据我国医院规模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住院部与门诊部和门诊部之间距离较远。因此,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流动,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是十分必要的。可在住院部的底层设置放射科科室,配备适量的DR机、X光机、超声波、心电图、乳腺钼靶等住院病人检查常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在院内的穿梭次数;②在科室内的检查与治疗部分,将感染病人与一般病人区分开,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机会。对于大型医技检查区的设置,从设计层面就考虑了隔离病人的使用,可适当考虑病人的进出通道和做好有效的隔离措施;③需要加强重点感控区域的设计工作,如内镜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将呼吸道检查和非呼吸道检查分开,也就是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将内镜检查和其他检查等有效隔离,使得较高风险的检查工作可以在单独、隔离的区域内进行,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血液透析中心应区分一般病人和隔离病人透析区域。隔离透析区的设置十分必要,不论是否收治了阳性透析病人,都必须设置隔离透析区,因为在一般透析病人中,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需要透析治疗,这时就需要严格的控制。在手术室和ICU部分也需要将基本的设计规范满足后,考虑到病人的流线,进行有效的分流设置。所以,对于手术病人及ICU交通组织中的洁污隔离设计应充分论证,建议负压ICU及负压手术室应位于共用区域的远端,手术区的前端,同时能与污物通道连接。由于负压手术室的使用频率不高,一般都采取正负可压切换的手术室来进行手术。另外,对于产房的隔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需要保证产妇的安全,另一方面婴幼儿作为易感染群也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尽可能使隔离产妇从流线设计中独立出来。

2.4 有效连续水平动线

2.4.1 部门间连续活动

传染病区建筑物主体与综合诊区建筑物主体通过一条走廊连接,可以方便地连接医院内各科室,可以使建筑物之间的路径更加清晰,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住院患者不必要的聚集或穿行,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其次,选择医院街的形式,有效地串联综合诊区的主要建筑体,并以医院街为边界,两侧分别进行传染区和清洁区的设置工作。使得医护人员、来访者和患者可以分别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降低院内感染的概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内的交通运输效率。

2.4.2 简洁的室内诊断操作程序

①直线型病人走廊。传染病病区设计有:传染病住院楼、传染病门诊楼和新建传染病门诊楼。这些建筑的平面形式为矩形,中心位置被设计成单条直线型病人走廊。医院大楼的走廊连接了传染病门诊走廊,从而形成了与建筑形态一致的交通形式,如图3所示,因为这种交通形式非常简单,病人可以迅速地找到他们要去的地方,而直线型的病人走廊则帮助医护人员有效地控制传染病大楼的入口;②综合病区增加了医院街。该综合病区通过建筑的加建,将原有住院、医技、门诊部有效地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形成鱼骨式的医院街形式,室内诊疗流线简约,建筑形态与室内流线形态保持一致,因此,病人进入医院后,能迅速在自己大脑中形成各个功能区域的定位图,然后在标识系统的有效指导下,病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去的科室或病房。

图3 直线型走廊

2.5 垂直空间设计

在传染性比较强的医院住院楼设计中还需要注意避免出现中空天井的设计,这种设计的出现是将传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也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运作难度。

图4 综合病区

玻璃幕墙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楼板分隔与空间分隔的密封性处理,避免出现空气流通的现象。在诊室和病房之间的高度控制中加以分析,需要考虑到空调管道的高度。

2.6 医疗功能分区

在传染病区中,污染区域指的是患者或者是受病原体直接污染的区域,其主要分为观察室、污物室、病房等。而在病区应该根据需要设置缓冲室,墙面应选择易清洗的材料。为了确保患者室内有好的采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门窗,窗下可设夹层柜子,窗外可设夹层窗,用于临时存放患者物品和待检标本。在病区墙体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设置好传递窗,用于传递药品和食物等。另设手术室及加护病房,分为独立病区,其目的是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半污染地区:即可能受到患者污染的区域,也可称为半污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该区域是作为一个过渡区域将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方法在许多医院的设计中都有所应用,与污染区相联系的空间都应该设置缓冲,例如,在病房和医务室之间的缓冲区域,医护人员需要在那里洗手、换衣服等等;病人的饮食和药品也要通过传送窗送到病房。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污染的扩散。

3 结论

医院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感染预防和控制虽然只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但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达到感控的要求。从设计布局、功能分区、医务室流程、垂直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设计师梳理医院感染控制设计内容,从而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医院建筑。

猜你喜欢
病区传染病病房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