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精神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究

2021-05-04 08:51丁果
传媒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实主义新时代

丁果

摘要: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 现实主义电影 美学精神 跨文化传播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源于1850年的法国绘画艺术,之后波及文学、雕塑、电影等领域。现实主义画家试图传达出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的理想内容中漏掉的真实生活的直接感,并赋予其作品以哲学的表现性品质,他们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并常常将创作的焦点放在农民和工人身上,有时把都市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描绘为危险分子。受到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和漫长而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影响,我国的电影艺术从一开始便选择了与美国好莱坞崇尚造梦的技术主义相区别的现实主义发展路线,并且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的美学特征。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指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人民美学”。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中国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与目标:“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天职。”由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再次回归主流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的环境下和中国国际化发展进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其美学精神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现实主义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美学精神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迁。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的目标。

在文化取向上,“现代化”注重发挥其对社会的改良作用,倡导以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表现手段的现代化探索以1979年张暖忻、李陀的论文《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开端。该论文分析了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运用方法,鼓励中国电影的创作应当打破线性的叙事方式、大胆使用“多构图镜头”,注重电影的色彩、节奏、多银幕、声画分立等造型手段开掘影片的表现力。文章中所倡导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为多方位、立体、深入地呈现主人公内心情感和思绪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为展现普通人民“个体化”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提供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出现了《沙鸥》《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红衣少女》《苦恼人的笑》等优秀电影作品。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新时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民”的主体性呈现和自我意识得到初步启蒙时期,现实主义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深入,更能观照“人民”的情感需求和愿望,那么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人民的主体性的呈现则变得更加深入、彻底和自觉。电影中朴实的主人公不仅有自己的愿望、目标和梦想,更充满了智慧和实干精神,他们能够更多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生活,用自己的坚强、果敢、智慧和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努力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的主人公。

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张北京用自己的医保为舅舅争取医治甲状腺瘤的条件;农民科学家黄大宝为了弥补青年时期失恋的遗憾,自造了“UFO”,巧合地促进了村里的旅游业,并和初戀女友再次相聚,而后又凭借自己的技术发明,真正带领全村开发特色旅游经济;范老师初心不变,年轻时克服困难用自己在村小的坚持和守候,点燃并守护了孩子们的梦想,年老后仍旧心念故人和旧事;治沙英雄乔树林,用自己的梦想、信仰和坚持,最终实现了在荒漠中种植苹果的梦想,让大漠呈现出绿意、生命和生机;美术老师兼画家马亮用他的画笔装点了东北的小山村。影片用“以小博大”的方式,让观众看到的是每个人对于家乡不忘初心的守护,在舍与得之间,割舍小而换来家乡的巨变。最终,一个个平凡的个体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现实主义电影中传统儒家“入世观”的现代性呈现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与道家艺术创作秉持的“逍遥”“自在”和禅宗崇尚“虚无”的出世态度相较而言,儒家思想强调“兴观群怨”的艺术观念。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为君子的思想和行为树立了一个标尺,并引导着更多的人以此为规范而约束和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正是这种“入世”的积极态度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境界,使得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所推崇,并引导和促使艺术家们观察生活、观照生活变化,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以起到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这种“入世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中国电影诞生之初的“影戏”,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倡导的“批判现实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期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文革”时期的“伪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80年代“去政治化”的现实主义电影,以及90年代部分第五代导演所拍摄的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和一部分新生代导演拍摄的“日常化的现实主义”电影,无论电影艺术工作者们创作的出发点和选择的题材有何种异同,这些现实主义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现实,成为当时人民和人民所处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像印记,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电影作品切实影响和改善了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起到唤起民族的觉醒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电影的生存空间一度被挤压,甚至被归为小众的艺术电影行列,而“商业大片”特别是古装商业大片和无厘头的商业喜剧片一度成为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直到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更加广泛地涉及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表达和价值观呈现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传递出一种积极的,向美向善的正能量。在创作和制作上,其学习商业电影中的特技、特效、枪战等元素,并产生了一些“头部电影”,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的共融。如电影《湄公河行动》将武打、枪战、爱情等元素融入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之中,既让观众了解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认识了人民英雄缉毒警察方新武,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和无畏的拼搏精神,又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三、面向未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精神的国际化思考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并存的世界发展形势中,中国电影更应当借助其影像传播的优势承担起在国际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的重任,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目标和愿景发声,为中国愿意同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要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的背景环境下,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让世界观众从电影作品中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可亲可敬的中国,我们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在思想境界和美学精神上还应朝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彰显普世精神。普世精神可以减弱或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有助于实现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印度电影《厕所英雄》所展现的对女性追求自由意志解放的尊重,《神秘巨星》中对女性权利平等和自由追逐梦想的鼓励和推崇,《寄生虫》中对贫富差异问题导致的人的心理的扭曲等,这些作品都是站在较高的立意上对一些普世问题的思考,从而减少了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中不乏优秀作品,如《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一出好戏》等。《洛杉矶时报》在评论电影《一出好戏》时指出:故事涵盖了有吸引力的转折元素,影片引人深思,让我们审视自身的价值以及为什么。可见,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如果想要在世界电影市场获得认可,应当展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普世精神和人性的思想深度,涉及人的精神和思想的追求包括公平、正义、自由、权益、温暖、爱等,同时也应多关注具有普遍性的“人”的物质世界的满足与提升,如城市卫生管理、住房、疫苗、医院建设、国际援助、教育、就业等。

2.具有包容精神。这里的包容精神指的是容纳、荟萃、吸收和借鉴的精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上的包容精神,二是表现手法的包容精神。就题材的包容精神而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应当在选题的广度上有所提升,需要更多地关注乡村建设、城乡移民、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平凡人的故事的电影。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更应当充分借鉴本国和他国的电影表现方式,包括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商业元素(激情、悬疑、快感、喜剧和动作等),欧洲国家发起的各艺术流派对电影表现手法的探索(印象派、先锋派、新浪潮、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韩国、印度和伊朗电影深度关注社会发展的创作态度等。同时,在制作时应当包容性地接纳3D、VR、AR、MR、CG、HFR等技术手段,恰当地为电影画面的真实感服务。

3.提升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的语境下,中国文艺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引起了有关中国体制优越性的争论,以及某些国家的敌视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影像真实客观地呈现我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国家、政府、医务工作者、人民的坚强和他们为了维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中国人的热血、担当、有情有义、乐于奉献、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精神,用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影像去击碎谎言,并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者。

4.增强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并特别要求中国文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当下如何在现实主义电影中融入传统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电影艺术工作者可以将中国的城市风貌、景观和传统风俗习惯、民歌、民谣甚至独特的传统建筑作为电影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一个切面。中国古典文艺所提倡的“意境论”中“有形无形”“虚实相生”的思想和美学境界,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并服务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同时,一些对未来有预见性的题材都可以和现实主义结合。

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政策、资本、技术以及人民的号召之下回归中国电影的主流地位,并用其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切实承擔起了记录生活、记录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相信我国现实主义电影会用更广袤的题材,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更生动的影像和更深广的美学思想回应人民、社会和国家的关切。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构建的传播平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会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人民的风采、国家的风貌。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潘万木,杨文胜,吴浪平.简明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2]丁亚平.《我和我的家乡》:多重影像空间的同一指归[J].电影艺术,2020(06).

[3]周星.国际视野下认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J].艺术评论,2019(01).

[4]于民雄.先秦时代 儒家与道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现实主义新时代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