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的人生实践及其理学思想

2021-05-05 05:07谢梦莹杨欣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

谢梦莹 杨欣

【摘要】 钟芳的理学思想是其在丰富的人生实践以及各种学术交往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务实、博采和辩证的特点。钟芳的理学思想是在程朱理学的思想框架下进行的。钟芳是海南人文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理学大儒之一,扛起了海南理学体系发展的担当。

【关键词】 钟芳;人生实践;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5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规划课题“钟芳理学思想阐微”(HNSK(QN)19-63)阶段性成果。

钟芳(1476—1544年),字仲实,号筠溪,海南三亚崖州人。钟芳饱读经书,学识博而专精。为官时公正清廉、政绩大著,闲暇时潜心读书、净心守志,后世盛赞其上继文庄(丘濬),下启忠介(海瑞),《广州通志》赞誉钟芳为“岭南巨儒”。钟芳生活于明朝中后期,正值程朱理学逐渐式微、阳明心学大起大兴之时。钟芳在其人生实践与学术交往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钟芳之于崖州,钟芳之于海南,钟芳之于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

一、钟芳理学的时代背景

以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存在的程朱理学,本质是在儒家整合社会、重塑人伦秩序的同一价值立场下的另一番哲学意义上的学说流派,也可以说是道家以道为始、万物之源的普遍意义下人谈论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处理的具体价值立场下的另一个学派。归纳总结一下宋明时期的理学,大约有几方面的论题:一是理(普遍法则、事物本质)与气(构成万物的要素)之间何为根本,何者具有优先性的地位;二是理(超越个体的普遍原“理”)与心(个人固有的“心”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心(非物理的精神世界)与物(理气相融为物)之间的关系考;四是以上谈论下对知与行的把握,包括何者先后问题、两者分离问题、个体意义(完善自我)和社会意义(造福社会)问题等。但是,明中后期社会转型引发的功利思想取向对程朱理学形成了冲击,导致了程朱理学变质的“末流之弊”,也因此引发了各路思想家的相关探讨。

钟芳一生历经程朱理学大起大兴之时、程朱理学异化俗化之际和心学日渐大兴大盛时期。眼见耳闻皆是理气之辩、心理之说、心性之谈、知行之论。钟芳的人生轨迹便是沿着这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路完成自己的人生实践与思考,由思想而行动,由行动而思想。在实践交往与学术交往中,钟芳渐显示出作为一名坚定的朱子学者的卫道者形象。

二、钟芳的人生实践

纵观钟芳一生,其人生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年少养于外亲家中,10岁读书,精于史事。25岁(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参加乡试并中举人,从25岁(正德三年)至63岁(嘉靖十八年)共从政38年,为官期间曾任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63岁辞官回乡,退而不休,坚持从学,写作。68岁(嘉靖二十三年)病逝于家中。

成人钟芳的许多思想源于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钟芳出生清贫微贱,从小寄养于外亲家中,跟随外亲姓“黄”。因之钟芳始终努力奏请,至嘉靖二年间才得以复姓而“光耀门楣”。但钟芳并未因此堕志,幼年深受良好的家风影响——父母勤劳节俭,贤德大义。崖州各地盛传“钟明夫妇拾金不昧”之美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等;村风的熏陶——钟芳幼年居于众多唐宋时期谪居文人的崖州高山所(今三亚水南村),谪居名人兴办教育、改化民风,使得孤悬南隅的水南村文化博兴、礼乐兴盛;良师的指引——恩师纪纲正博览经史百家,气节高尚,对钟芳发蒙点拨、增进才学和修养德行都受益匪浅。钟芳往后的人生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境和村境带来的积极影响。

成年后的钟芳为官者甚众,几番贬谪升迁。他为文官时公正清廉、革除科举弊端;为武官时收编农民军,平息农民反抗,带兵征讨外患,军功显著;为法官时竭力理清民間冤案,民众大为称赞;为财官时则极智穷思,为国理财。为官三十余载,“政绩大著”。因此,钟芳在自身的实践和与他人的学术交往中,显示出极为务实与博采的特点。

钟芳著述颇丰,包括《钟筠溪家藏诗文集》《春秋集要》《学易疑义》《小学广义》《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州志略》《读书札记》《养生举要》等①。这些著作涉及领域十分广阔,是为钟芳毕生心血,也是其人生实践内容的思想层面的概括。遗憾的是,钟芳为人谦逊低调,坚持自我要求,并告诫亲人弟子不可高调示众,拒绝了弟子多次结集出版的请求。索性钟芳的名声并不因此而减低。他在任国子监祭酒时就曾因讲论经义而名声大振,朝廷诰命称“学识宏博,造诣精纯,早蜚声于翰院”。再者,钟芳一直活跃于理学圈中,曾与明代心学家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吕楠等人交往密切,其中有许多著作皆为钟芳作序,影响广泛。

三、钟芳的理学思想贡献

尽管钟芳并未在《国朝理学名臣录》中列入,在理学领域的影响力也不及王阳明、罗钦顺、王廷相等人,但钟芳的理学思想仍然显示出极为深厚的造诣,在程朱理学的思想框架下给出了自己十分独到的见解,“岭南巨儒”称谓名副其实。钟芳的理学思想呈现出三大特点:务实、博采和辩证。务实,源于自身源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在看待问题上最终会落到实处,比较少谈及形而上层面,或是论及形声上也必然落到形而下;博采,源于与其他思想家密切的学术交往经历,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吸收自己认为合理的思想,又不断产出许多异于他人的独特思想;辩证,尽管钟芳是一名忠实但却不愚忠的程朱理学者,看待事物并不极端,也不偏激。其思想内容大致可总结为:

对格物致知的认识。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一个重中之重的概念,取自《大学》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两个条目。钟芳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十分独到,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以及后来仕途丰富经历相关。钟芳认为,格物与致知之间,格物是手段,致知的最终目的。格物可以是读书,是讲明道义,是评论人物,也是反求诸己,是关照自我内心世界的心意,即“于事物上磨炼”,然后通过这些方式,把散于万事万物中的天理中汲取营养,以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即“学无大小,以行为本”。因此,钟芳基本认同程朱的格物致知之说,“则《或问》所引程子九条乃学者用力之序,后五条则涵养本原之功”②,并进一步认为,“尊德性”和“道问学”两者是合一的,同时,由于钟芳格物致知思想比较务实,他回避了对程朱有关天地鬼神的谈论,对程朱的格物致知说有所保留;对于王守仁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格物致知思想,钟芳认为王守仁“易程朱之说”③因而采取“不辩”的态度;钟芳认为“江右大儒”罗顺钦在理气、心性、圣道等处见解独到,“整庵先生慨然以卫道为己任,爰述是编,根据往言,意皆独得……卫道于是乎有功矣”④。从这一点可看出,钟芳是一名十分坚定的正统理学维护者。

对“道”的认识。理气之辩是理学在对世界本体“道”的基本认识下的重要讨论主题。世界的本体“道”之内,理气之间,何者先何者后,钟芳与程朱之间存在认识差异。程朱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⑤“有是理后生是气”⑥程主认为理气为二物,两者从根本上说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从本质上说,理气的关系中是先有理而后才有气,气为理之形而下的具体表现,以此来解释世间万物。因此程朱的讨论重点比较倾向于理,对气的分析相对比较少。这个观点被其他学派所抨击,认为朱熹“析理气为二,是未得其旨也”⑦ ,钟芳对此并不认同。一方面,钟芳极力维护朱子学说,“夫子曰:‘易有太极’。易何者?阴阳也,气也,而有至极之理存焉。则理之与气固未尝离而为二,亦未尝混而无说。”⑧钟芳将《易经》中的“太极”“两仪”和“象”的相互关系为根据,认为“至极之理”和“气”之间是分先后的,《易经》当中的理念也清楚明白地做出了说明。另一方面,钟芳又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理气有分,但是两者的理解却要分而析之。他解释道:“是故资禀以气异,性善以理同,不知其异无以显义。” ⑨也就是说,理是一种“纯善”,是每个个体共同需要遵循的,但是每个个体的“气”又是不同的,如若气顺理,则人为善,如若气逆理,则人为恶。由此可看出,钟芳在对理气之关系的理解,与对格物与致知的关系理解是一致的,辩证思想明显。

对心性的认识。钟芳对心性的见解是在对格物致知和对理气关系的讨论之下延伸出来的,也是在阳明心学盛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于钟芳与王守仁(阳明先生)颇有私交,因此在对心学的批判上比较温和。钟芳对心性的谈论主要从如何实现“良知”的角度展开的。阳明心学最大特点是将格物转向格心,将人引向空虚和空疏。钟芳并不认同。“俗学不达此理,正因认物字之误,而又本无反身实践之功,故其为学泛滥支离而失之杂……遂傲然以程朱为非,是率天下于空虚固陋之归己,岂不误哉!”⑩ 每个个体都是有孔孟所说的“六弊”,即“愚、荡、贼、绞、乱、狂”。同时,人人也都有良知,而良知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王阳明对格心以求良知的理念容易使人走向歧途,使人为了满足自身私欲而冠冕堂皇辩之以“趋利避害”。因此,钟芳坚持认为,需要“去蔽”才能“明心”,因此良知的获得,需要格物,格大物格小物皆可,后天学习也非常重要,而非格心,同时也需要使理气一致而非将理气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在对心性的认识上,钟芳依旧是程朱正统理学的忠实拥护者。

四、结语

钟芳始终严谨地在程朱的理学基本理念下给出自己的见解,又在正统理学基本框架下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积极地表现出了一位程朱理学卫道者的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与其他思想家的学术交流中保有自我,为除程朱理学流弊而直面心学、气学的威胁,因而成为海南历史上仅次于丘濬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学大儒之一。

注释:

①(明)黄佐:《通议大夫户部侍郎赠督查院左都御史筠溪钟公墓志铭》,《海南丛书》第5集,第6-11页;(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3《人物》,第1604页-1605页。

②③(明)钟芳著,周济夫点校:《钟筠溪集·奉罗整庵太宰书》,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第281页。

④(明)钟芳著,周济夫点校:《钟筠溪集·〈困知記〉序》,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⑤(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明嘉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第1090册。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理气上》卷1,《四库全书》:700-17、18。

⑦(明)钟芳著,周济夫点校:《钟筠溪集·〈困知记〉序》,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⑧(明)钟芳:《筠溪文集·理气》卷10,《四库存目集》64:22-24

⑨(明)钟芳著,周济夫点校:《钟筠溪集·理气》,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⑩(明)钟芳著,周济夫点校:《钟筠溪集·奉罗整庵太宰书》,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作者简介:

谢梦莹,第一作者,海南三亚人。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杨欣,第二作者,海南三亚人。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