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人才需求与培养精准对接研究与实践

2021-05-06 09:12孙宪丽张楠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程专业

孙宪丽 张楠

沈阳工程学院 信息学院

一、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关于能力、知识、素质、毕业要求以及对应支撑课程等等的设置,是否与社会需求匹配,通常少有定量依据;也就是没有精准分析数据作为人才培养的数据支撑。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精准匹配社会需求的人才?大数据技术为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理论上讲,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社会需求以及就业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可以发现和预测社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对学生未来做出更准确的规划,以适应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为此,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1-4]。但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问题描述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创办时间不长,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大数据尚未形成,需要补充大量数据资源。例如:与人才培养最为密切的是社会需求情况以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目前,本校已有毕业生管理系统,其中跟踪监测较好的是每年毕业生的基本就业信息,主要用于统计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就业率,没有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在社会众多岗位上的适应情况以及学生就业后个人发展前景情况分析数据;社会需求情况通常仅有实时更新的企业招聘信息,而没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变化分析数据等等。另外,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大数据资源非常庞杂,需要考虑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数据包括哪些?这些数据如何获取?如何管理?另外,大数据资源完善后,需要考虑如何抽象将其量化为人才培养所需数据?如何利用大数据资源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改革能够让培养方案的制定立足于精准的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本文基于已有国内外大数据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特点,研究该专业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改革问题。

三、设计思路[5-6]

(1)搭建大数据生态环境:采用Hadoo p+HBASE+Hive+Sqoop+MySQL +WEB(开发、部署工具);分为一主四从五个节点;(2)确定数据源:整理毕业生就业单位、招聘单位以及互联网国内招聘网站网址(非注册可访问的公开资源)以及大学毕业生管理系统网址(采集与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情况以及个人发展情况相关信息);(3)明确待采集数据:根据网页中任职资格、应聘条件、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职位描述、任职要求、招聘要求等关键字采集人才需求数据;根据网页中发展、适应、规划等关键字采集就业岗位适应信息以及就业后个人发展前景信息;另外,在本院毕业生管理系统中获取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4)采集数据:编写爬虫程序采集所需网页数据,并将数据存储于Hadoop系统中;(5)数据清洗与转换:使用MapReduce,剔除与研究无关、无效的数据;(6)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人员与人才培养负责人员使用HBASE和Hive根据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分析所需事实表和维度表,进行数据分析,生成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素质、技能、经验等相关数据。上述数据根据制定培养方案的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导入MySQL数据库已经建立好的表中,用于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7)利用大数据资源:以理解、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为例:每个专业每个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理解、沟通、表达能力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通常都是笼统概括性的叙述,没有关于本专业对应岗位、甚至课程的具体要求;在大数据统计分析中发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在理解、沟通、表达能力上不仅仅口头表达能力存在欠缺,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捕捉的需求方案化、文档化并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决策者、团队、合作者都能够顺畅理解,这些方面欠缺尤为明显;根据上述信息,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以及培养过程进行修订,以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7-8]

(一)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前,必须根据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专业实际建设确定专业定位,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基准,培养目标是否精准合理决定最终人才的型格,就业去向、就业率以及学生一生的发展。根据大数据信息以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本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国际视野、良好英语沟通能力,面向国内外软件行业及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用于支撑培养目标,也是满足就业需求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AISEC项目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确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内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等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具有明辨性思维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内的复杂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系统,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分析与解释数据,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与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与道德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中国公民意识与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切实履行自身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合作与服务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表达与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与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内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的项目管理中进行应用。

(12)终身学习、健康生活与审美: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上述大数据分析结果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体系中,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课程分为几个模块进行设置,不同模块支撑不同毕业要求,实现不同培养目标。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大学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

能力培养目标: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工程问题的表述,运用于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明辨性的分析、设计和实现。

2.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模块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软件工程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算法编程的能力。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实践项目:计算机认识实习、算法与结构设计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AISEC Service Learning。

(2)工程开发与管理能力模块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软件开发的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对软件工程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培养熟练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人机交互。

实践项目:软件工程实训、UML系统建模与软件开发实践、虚拟团队项目开发与管理实践。

(3)编码测试能力模块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软件编程与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熟练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编写软件程序并进行测试的能力。

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编程、Web程序设计、J2EE应用开发、软件测试。

实践项目:Java程序设计实践、Web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软件测试设计实践、大型软件项目案例解析与实战。

(4)专业综合能力模块

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职业规划与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实验、外语、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AISEC项目特色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商务沟通、团队合作训练、明辨性思维、国际化课程学习技能与学业生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软件工程专业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跨文化交流、创新思维训练、个人发展与就业指导、体育。

能力培养目标:表达与沟通能力、适应与合作能力、明辨性思维能力、学习与学术探索能力、中国公民意识与价值观、法律与道德意识、跨文化意识与国际视野、创新与职业发展能力、健康生活与审美能力。

4.选修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原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富媒体编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Python 语言及应用案例分析、网页设计与制作、商务文书设计与写作、科技文献检索、艺术类选修课等。

能力培养目标:能够正确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适应个人和职业发展;能够运用文献资料,结合工程基本理论,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五)培养过程及要求

针对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保证每个培养环节都有保障,最大限度与需求目标匹配。为了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都采用全新的培养过程与评价形式;首先详细制定每门课程培养大纲,大纲中需根据本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及learning outcome,同时设计完成每一个learning outcome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标准;以支撑毕业要求,完成培养目标。其次,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包括案例驱动或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明辨性思维的培养,主动学习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考核,每一门课程的考核形式不同,但通常至少包含4项内容:(1)学生参与情况;(2)知识学习情况;(3)个人理论应用情况;(4)团队合作情况;然后针对每一考核项目制定详尽的考核标准。例如团队合作情况考核:包括完成团队任务所需知识的选择是否恰当、分工合作是否明确、团队任务是否实现、设计与表达是否清晰、评价是否合理等几个部分,根据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各个部分的权重;例如知识应用(20%)+合作(20%)+实现(30%)+展示(20%)+评价(10%)。最终加权计算每名同学在团队合作部分所得成绩,采用同样的方式加权计算该学生本门课程每一项考核内容的成绩,最终再加权统计这门课程的总评成绩。

五、结论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否则就会出现脱节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搭建模拟大数据环境,利用人才需求与就业大数据资源结合本校软件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修订培养方案,以精准对接社会岗位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因此,本文可以为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但是大数据信息以及大数据技术迅速更新、体量大,如何管理以及充分利用还需不断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