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术后骨水泥分布与伤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06 06:12王浩磊赵丽
颈腰痛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伤椎终板骨密度

王浩磊,赵丽

(1.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2.平煤十二矿医院药械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可导致严重的背部疼痛、功能受限,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OVCF的常用手术方式[2-3]。报道显示,OVCF患者PVP术后易发生再骨折或邻近椎体新发骨折,因此,探讨影响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评估了骨水泥椎体内分布对PVP术后OVCF患者伤椎再骨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性别不限;②经胸椎正侧位X线片和胸腰椎MRI诊断为胸椎或腰椎单椎体OVCF;③首次发病,既往无OVCF病史;④单椎体局部麻醉,双侧椎弓根穿刺技术行PVP;⑤患者意识清晰,可进行有效沟通和量表评分;⑥术中未发生骨水泥过敏反应和心脏毒性;⑥椎管内无骨水泥渗漏;⑦无术后并发症;⑧至少完成1年的随访,并坚持应用标准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脊柱肿瘤、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合并OVCF;②椎体后壁损伤;③严重退行性脊柱畸形;④骨密度(BMD)<-5.0;⑤术前存在神经根损伤症状;⑥合并严重手术并发症;⑦存在激素应用史;⑧手术部位感染;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共纳入167例OVCF患者,其中男87例,女8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03±6.27)岁。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椎骨骨折区给予支撑,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于椎弓根左缘10点钟和右缘2点钟位置入穿刺针,针穿过责任椎体前部1/3,注射PMMA骨水泥,侧位透视下监测注射过程,骨水泥完全硬化后拔出穿刺针。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患者4~6 h进行床上活动,术后24 h在胸腰椎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6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伤椎再骨折诊断标准[4-5]

患者PVP术后,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体格检查提示脊柱或棘突叩击痛阳性,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叩痛平面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磁共振检查提示再发骨折。

1.4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症状持续时间、椎体压缩水平、压缩恢复水平、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等资料。骨水泥分布根据位置分为:上下终板、下终板上方、上终板下方和椎体中部,分别定义如下:上下终板指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下终板上方指骨水泥下端与下终板接触,但上端不接触上终板;上终板下方指骨水泥上端接触上终板,但下端不接触下终板;椎体中部指骨水泥不接触上下终板。记录患者伤椎再骨折发生率,观察上述资料与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167例患者随访12~56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发生伤椎再骨折57例,发生率为34.13%。单因素分析显示,伤椎再骨折和非伤椎再骨折患者的骨水泥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骨水泥用量、症状持续时间、BMD(P<0.05)。见表1。以是否伤椎再骨折为应变量,将赋值后的自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MD是伤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分布为上下终板类型是伤椎再骨折的保护性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PVP是治疗OVCF的常用微创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和促进早期功能活动,但患者术后易再次发生术椎或非手术椎体骨折。荟萃分析显示,PVP术后再骨折发生率为3.21%~63%,但相关研究多数采用1~2年作为随访时间[6]。本研究显示,患者随访期间伤椎再骨折发生率34.13%,处于较高水平,考虑与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年龄较高及随访时间较长有关。

多数研究显示,骨密度可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7-8],骨密度越低的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受到轻微外力即可能导致椎体骨折,因此骨密度是影响PVP术后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显示,BMD是影响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与既往研究一致。骨水泥分布是外科医师的可控因素,Gaughen等[9]认为,骨水泥充分充盈是与压缩相关的关键因素,可提供椎体坚固支撑,而椎体内非骨水泥支撑的区域则易发生骨折。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伤椎再骨折患者中,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率最低;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是伤椎再骨折的保护性因素。考虑到骨水泥接触到上下终板可提供更好的垂直支撑,压力可同时作用于坚硬的上下终板,而上终板下端、下终板上端及中间分布时,骨水泥支撑相对较少,导致伤椎再骨折发生率增加。

表1 影响伤椎再骨折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影响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的多因素分析

笔者发现,多种因素可影响骨水泥分布:①椎体因素:足够的骨水泥填充是恢复椎体高度和提高坚固支撑的保障因素,OVCF患者骨密度分布不均,骨水泥注射后会首先填充低密度骨质,后填充高密度骨质,如果骨水泥注射点选择在高密度区,则可能影响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充填。椎体后壁完整的患者,椎体内更易获得骨水泥的充分填充。椎体裂隙存在同样影响骨水泥填充,存在裂隙的椎体骨水泥不以小梁形式分布,而是以裂隙的形式分布。②注射技巧:针尖应推进至椎体前部1/3,注射时要观察前壁完整情况,防止渗漏,如果术前观察到前壁损伤,应推迟PVP手术。可通过分次注射骨水泥,即先注射高粘度骨水泥,再注入低粘度骨水泥,或是通过2个针头平行于上下终板,或采用一针朝上终板,另一针下下终板方向进针,均可能提供接触上下终板的骨水泥分布。

综上所述,BMD是影响OVCF患者PVP术后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骨水泥的分布方式是其保护因素,通过手术技巧可改善骨水泥的分布方式,有利于降低伤椎再骨折的风险。

猜你喜欢
伤椎终板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