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美:滇缅公路上的“花木兰”

2021-05-06 14:52吴娟
百姓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杨维机工

吴娟

1938年,从缅甸仰光至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开通。在这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上,3200余位南洋华侨机工舍弃了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冒着烽烟战火,夜以继日地向抗日前线运送军需辎重和兵员。其中,“当代花木兰” 李月美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女扮男装奔赴抗日战场

李月美,1918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著名华侨商人李荣基之女。她排行老四,就读于当地的华侨学校,从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武器从国外购入,华侨筹集而来的大批急需品、棉纱、汽车等物资,以及国际上的援助,都急需运输到前线,可是所有东南沿海口岸和码头都已被日军封锁,造成军需物资供应严重短缺。为了保证国际援华物资能够顺利抵达,1937年年底,云南征集了近30个县约20万人赶修滇缅公路,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完工了。

然而,滇缅公路修通后,国内却缺乏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这时,爱国侨领陈嘉庚代表南侨总会向全体华侨发出紧急通告,招募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南洋各国青年华侨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李月美懂驾驶技术,也想报名,可是报名处只招收男机工。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李月美郁闷不已。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华侨学校里曾学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于是一狠心剃光了头发,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瞒着父母,赶到另一处再次报名。由于个子高、嗓门儿大、性格泼辣,改名成“李月眉”的李月美骗过了考官的眼睛,成功应征入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2月,由3200多名南洋热血青年华侨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分9批踏上回国的轮船,奔赴滇缅公路。李月美瞒着父母离开了家,和弟弟李锦容一起,跟随服务团到达昆明。在昆明,她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教官和战友们都当她是男性机工,并未察觉到异样。培训结束后,她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以男儿身份运输物资、救治伤员

滇缅公路路况极差,道路崎岖,地势险恶,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碰到打滑陷轮时,机工们只好自己去动手砍树、抬石头,想办法把车轮从坑中抬出来。他们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和怒山,要跨过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还要忍受炎热,穿越蚊虫猖獗、蚂蟥成群,还有数十种毒蛇出没的“烟瘴之地”。碰到塌方或者车子抛锚,就得停在荒山野岭,食宿无着落,还得防止遭到野兽袭击。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日军为了切断这条中国对外交通的动脉,经常派出飞机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和扫射。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加紧运输,机工们常常在晚上关灯夜驰疾行,难度极大。

女扮男装的李月美胆大心细,她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驾着满载辎重、药品和伤员的车辆,日夜奔波在崎岖难行的滇缅公路上抢运药品和军用物资。

李月美在完成司机工作的同时,还担当起了护士的责任。战场上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运医药、器械,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她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在红十字会里,不仅没有人看出她的女儿身,反而都对“他”赞不绝口,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他们的好“兄弟”、好帮手。

在李月美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千上万名伤病员得到良好的救治和护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滇缅公路奔赴抗日战场。

1939年到1942年,在滇缅公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和国内6000多名卡车司机,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万余辆汽车,运送10万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修上千车辆。

路遇险情暴露身份收获传奇爱情

1940年5月,李月美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山间一急转弯处时不慎翻车,跌入了日军炮弹炸出的大坑里,身负重伤昏了过去。紧跟其后的一辆车是杨维铨开的,他下车奋力抢救,把李月美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救了出来,送往医院。治疗时,医生才发现这位“弟兄”竟然是一位女子。

杨维铨是个朴实的汉子,个子比李月美要矮一截,他本与李月美素不相识,但他决心救人救到底,留下来精心照料这位“兄弟”的饮食起居。

李月美对热心仗义的杨维铨产生了好感,终于向他吐露自己女扮男装的实情。得知真相的杨维铨惊讶之余,对李月美更多了一份敬佩之情。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她和杨维铨相爱了。

当杨维铨带着身穿“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时,队长和南侨机工战友们无不称奇赞叹。陈嘉庚知道这件事后,特意打来电话慰问。

而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从戎的故事经媒体披露后,一时间轰动海内外,她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4个大字。随后,李月美和杨维铨结为伉俪,彼此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了烽火岁月的滇缅公路上最浪漫、最感人的传奇。

身体恢复后,李月美脱去军装,成为机工卫生所的一名护士。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心护理、照料战争中负伤的抗日将士,并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以热情的歌声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

1946年,李月美复员回到马来西亚槟城与家人团聚。此后,李月美与丈夫杨维铨带着孩子定居缅甸,并开了一间咖啡店。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称赞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海外华侨的巾帼英雄,当代的‘花木兰”。周总理还语重心长地叮嘱她:“要注意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回祖国读书吧!”从此后,李月美把周总理的教导铭记在心。

为推动中缅两国友好往来,李月美计划将孩子培养成出色的翻译人员,为中缅文化交流贡献力量。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子女同时学习中、英、缅多种語言,接受中华传统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1965年年初,李月美首先将4个较大的孩子送到广州侨校补习。长子杨善国和六女杨玲美双双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消息传回缅甸,李月美非常高兴,说服丈夫杨维铨,要将家中另外4个孩子也送回国读书。

1965年11月,李月美带着另外4个孩子回国,定居广东,她亲自照顾子女们的饮食起居,努力培养孩子们成才,只剩丈夫一人留在缅甸。不曾想,这一走竟是永别。1968年,李月美因病在广东去世,夫妻再未相见。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杨维机工
弘扬滇缅公路文化 助推区域旅游发展
杨维永文学活动掠影
重温南侨机工走过的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机工机床世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机工机床世界
滇缅公路的历史功绩及时代价值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滇缅公路:老弱妇孺“抠”出的生命血线
杨维松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