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

2021-05-06 14:46张潇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美家长孩子

张潇逸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石。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教育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中国教育的困境以及塑造本质价值之人两个方面入手,剖析精神属性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中国教育之困境

“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的未解难题之一,是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的。其虽然针对的是科研层面,但是归根结底落实到的还是教育。钱学森口中的一个“大师”的定型,需要先天因素和后天交系因素,那何为教育应当培养的人?有学者基于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将教育培养出的人分为工具性、人文性、精神性三个境界。但如今的中国教育在面对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流于“规训化”

“钟美美模仿老师”系列视频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从中不难看出其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模仿才能。而后不久,被约谈的钟美美便“主动”下架其精心创造的视频,当地教育部门则回应称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传递正能量。所谓千人千面,且不说钟美美模仿的教师在多数人看来是具备“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退一步来说,就算是负能量的内容,谁又规定学生不能传递呢?在某些人看来钟美美的视频存在抹黑广大教师光明形象的嫌疑,但于我而言,钟美美视频中所模仿的老师就算存在一定问题,也不会以偏概全的代表所有教师,相反其可以反映出教育领域还存在进步的空间,这不失为一种积极影响。

此事件的发生,不仅让人联想到丰子恺系列漫画中的“规训教育”,即正统教育热衷于把学生都印刻为所谓的“标准人”。在此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出“钟美美系列视频”被下架,原因可能在于违背了社会上所谓的在校学生的最佳标准。现阶段,对于中小学生的评判标准是相对统一的:在学校取得优秀成绩的模范生是值得被推崇的。与此同时,试卷上的分数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衡量标准,任何不利于此标准的因素都会被赶下培养舞台,一些旁支爱好被相对否定,学生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来创造“优秀分数”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规训教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许多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想在学校阶段便被遏制。

(二)家庭教育流于“超前化”

教育的内涵包含甚广,除学校教育外,也包括来自家庭的教育。古代先贤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在中国教育界,面对众多家长们却有另外一句话——“己所欲,勿施于人。”“中国四岁小诗词库王恒屹”以及“英国六岁小达人艾利安娜”可谓是众多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或四岁就能背千家诗、认三千字,或六岁就能写书、开网店。在感叹两个孩子的优秀之外,我的心中却升起了淡淡的隐忧。诚然,二人的卓越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个人品德还是知识才能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神童”被宣传后,许多家长势必会群起效仿,想要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为“聪明绝顶的人”。这样便会导致所谓的“鸡娃教育”,即“超前教育”。“凡要学习,必定竞赛,凡要竞赛,必要获奖”“学象棋、学主持,会跳舞、会弹琴,十八班武艺齐开花”……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便是人们常说的“鸡娃”,他们要求孩子学习超过其年龄承受范围内的知识,以达到“比其他人更聪明”的外在表现。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点可以理解,并且他们的一些真知灼见也的确可以帮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但是不顾孩子的兴趣和事件的偶然性,就盲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去一味的塑造“别人家的孩子”是极为不可取的。这反映了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和教育的功利性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应用在孩子身上,短期內可能会呈现成绩优异的外在表现,但长此以往便会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并且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与生理压力。

我们必须看到,“完美孩子”的出现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这种现象具有偶然性,需要结合优秀的先天条件、孩子的本质兴趣以及家庭的合适教育。只有三者都得做到恰到好处才可以实现。而媒体在宣传中,为了尽可能暗合家长的某种心理,就会偏重于后天教习因素的重要性,削弱先天才智的影响,以此导致在家长心中普遍呈现出这样一个观点:只要通过合适的教育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层次。而这种观点势必会给家长以充足的理由去管制孩子,最终形成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总之,从媒体宣传层面来说,不应过分渲染“神童”的存在,把“神童”简单归结为“虎妈式教育”,更是不应存在的现象。

综上,其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把教育单纯的归结为简单化的规则和法则,把教育界定为培养“完美机器”的手段,实属不可取。教育应当在遵循被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展开。

二.塑造具有“本质价值”之人

在上述论述中我们提到部分家长热衷于塑造“完美之人”,这是疏于表面化的肤浅认知。更深层次的是我们要关注到“优秀孩子”身上所具备的“本质价值”。我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具有“本质价值”的人。所谓“本质价值”可以理解为尽量限制被教育者的生物属性,极力扩大其社会属性,无限彰显其精神属性。但教育如何能够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引导,追求精神自由,“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1]也是一个的重要难题。以下主要从精神属性这个终极目标层面来谈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

精神属性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属性,而教育就是要带领学生去追寻无限宽广的精神生活。

(一)培养“人性又人文”之人

从人性方面来看,教育应培养自尊和尊他之人。从空间角度来讲,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巧合;从时间角度来讲,生活在同一时代并能相遇,更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管是善缘还是孽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缘”字,我们应当在与别人相处时做到平等、尊重,在与他人交往时做到善待他人,唯有更好的理解、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加倍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自尊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学生的认识、动机、情感、品德和社会行为等均有重要影响”。[2]人生苦短,所以当我们能够做到问心无愧时便不必妄自菲薄,应学会自爱与自尊。

从人文方面来看,除关切他人生命尊严、关怀他人现世幸福、关注他人命运维护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之人。于我国来说,就是要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之人。广大教育者不能只看到所谓“神童”会认三千字,会背千家诗这个异于常人的结果,更重要是要看到他们身上体现的“传承因子”。“孩子就像是一张纯白的纸,诗词便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诗词会潜移默化的教其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此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受教育者身上被热爱、被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被体现。所以说,珍视文化遗产是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同,是对文化基因的呵护,也是对历史的尊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去启发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同,而非采取“填鸭式”手段应对考试。

(二)培养“理性且温和”之人

从理性层面来看,教育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而非培養所谓的标准程式下的“模范生”。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需要有坚持己见的勇气,坚持己见并不是指一定要唱反调或者特立独行,而是指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的信息来源都极其相似,所以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一味的当墙头草。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创新是由理性为基础条件的非理性因素促成的,非理性可以产生直觉和灵感,而理性给人以处事的框架。”[3]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作为教育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应用理性的教学方式引导被教育者的非理性思维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促进协同性,反对盲目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秉持“去污名化”的态度对待出现过度非理性化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激发其理性认知。

从温和层面来看,我们应培养“有温度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避免极端化,在待人接物时做到礼貌得体,在与他人相处时做到相互理解,在与人交谈时做到尊重他人的思想,而非培养孤傲、冰冷的“成功机器”。与之相对应的反面例子就是自爆造假的娱乐新星仝卓,其张扬的后果就是职业道路被无情阻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教育方式,从自身做起,采取温和的态度对待出现问题的学生,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三)培养“有梦想并敢于超越”之人

怀揣梦想之人,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有梦想的人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生活的希望。反观,洛克定律显示,多数没有目标的人生,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会使自己的努力白费。当然与梦想相搭配的必然是坚定地努力,唯有努力才会接近梦想的实现,唯有努力才会体会奋斗的快乐,唯有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应教育孩子不能做梦想的潜逃者,而应坚持初衷,砥砺向前。

同时,我们也应培养具有超越性思维的人,只有具备超越性思维才会跳出经验的壁垒,只有具备超越性思维,才能跃出共识的领域。我们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让他们的创新思想破茧而出,绽放光芒。

三.结语

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包含时代特征、地区差异、风俗人情在内的广义的复杂网状结构,是几乎是所有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很多行业必须倾力搭配合的对象。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规训化”“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个体思维,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用高瞻远瞩的目光去培养具备真实个性、独立人格之人,去培养具备审美鉴赏能力之人,去培养在庸俗功利的社会中保持清醒态度之人,进而培养具有“本质价值”之人,为将来“中国梦”的实现,铸就人才堡垒。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56:3.

[2]刘毅,张华.自尊问题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1998(2):60-66.

[3]耿宾涛,陈蕾.从直觉和灵感看非理性因素在创造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0(5):86-87.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猜你喜欢
美美家长孩子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营救美美周
讨厌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