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迩,毋求远

2021-05-06 15:40林笑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潜心省力越国

林笑甜

人们求“道”大概有两种方式,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在近处求“道”的人认为“道”就在自己身边,不必煞费苦心前往远处;去远方求“道”的人则认为“道”在远方,应该到远方去求“道”。

其实,这两种人都没有错,如果身边有“道”,就应该在近处“求”;如果远方有“道”,就应该到远方去。现在的问题是,正如古人所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明明近处有“道”,却视而不见,偏偏认为“道”在远方,偏偏要到远方去,这样的人不但是无知,简直是愚蠢。因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最后的效果不一定好。

不禁想起一个古人的故事,有一天,他跟儿子一起出门,途中,儿子不小心掉到河里,他没有立即跳到河里去救,反而千里迢迢地跑到越国。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我听说越国人的游泳技术高超,所以我不辞千里来到越国,就是想要找个高手来救我儿子啊。这样难道不对吗?”找个游泳高手来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对的,可是,等你到了越国找到游泳高手再回来救儿子,你的儿子恐怕早已一命呜呼了。遠方的确有“道”,可是对你来说,解决不了燃眉之急。这样的“道”求之何用?

求“道”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的“道”不求也罢。鲁迅曾经相信“道”在远方,因此,他不远千里到日本求医,当时的他认为只要求得“医道”,就可以拯救无数像他父亲一样身体有病的国人。他的学习不可谓不用功,他的成绩不可谓不突出,然而,最后他意识到这样舍近求远获得的“道”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于是他又回到了国内,在身边求“道”,终于他悟到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潜心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每一篇都展现出巨大的威力。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崇洋媚外,总以为“道”在远方,于是到国外去读书,到国外去定居,到国外去找工作,到国外去生孩子……过节日也是过洋节,这样的求“道”未免有些荒唐。

道在迩,毋求远。如果当下有“道”,身边有“道”,何苦舍近而求远?把握当下,潜心悟“道”,既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学生】

点评

文章开头提出问题,揭示中心论点,即“要合理求‘道”,这个论点符合材料要求,是准确的。接着分析问题,列举古人的故事,论述不能不顾实际地到远方求“道”,否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同时列举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阐明求“道”要与实际相结合。然后对当今社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提出批评。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把握当下,潜心悟“道”,既省时,又省力。整体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猜你喜欢
潜心省力越国
陈佑昌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风雨同舟
所长无用
越人造车
以画当窗,潜心再学
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