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模式看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特征与要求

2021-05-07 09:45郭巧玲
消费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电视观众译语译员

郭巧玲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引言:同声传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电视新闻直播中。而对于译员来说,为电视新闻直播做同传是一个充满了未知的极大挑战。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传统的会议同传,译员通过电视媒体接收源语和传达译语,时间、空间和行动步骤等都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借助电视媒体这一传播渠道,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具有鲜明的传播活动特征。因此,从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去看其传播过程,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其全貌和特征,对译员明确口译目标、分解口译任务等工作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么效果(What effect)?尽管简单,但这一模式准确地提炼出了信息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并激发了有关大众传媒的研究(AECT,2004)。而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具有鲜明的传播活动特征,电视又属于大众传媒,因此,此模式也适用于分析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传播过程。

一、文献综述

Mack(2001)通过观察发现电视同传不像会议同传那样总是在井然有序、语音清晰的环境下进行,而是充满了不稳定因素,诸如时间、空间和行动步骤等。David Katan和Francesco Straniero-Sergio(2003)指出电视同传译员的传译表达应当符合播音主持标准,他们强调了观众对于译员的嗓音和语言表达的期待,而译员往往会忽略这两方面的期待。

曾在凤凰卫视担任同传译员的温爽(2006)认为,电视同传译员的定位更接近于新闻报道者,而不是纯粹的同传译员,而且,电视同传译员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使用同传技术把最新动态尽快传递给电视观众。曾在央视从事新闻同传的曲强(2016)指出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具有不确定时效性、媒体技术性、内容敏感性三大特点,且直播同传担任了记者、解说员、主播的一部分工作,超越了简单的传译工作。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Lasswell(1948)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传播过程由以下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

二、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特征与要求

(一)传播者(Who):同传译员的角色与素养

刘林军(2004)认为同声传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而译员在此过程中担当的是信息接收者和发送者的角色,在接收发言人的源语信息时,译员要对源语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做一个“负责任的听者”,在产出译语时,要注意顾及受众的接受偏好和理解能力。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同传工作同样如此,接收信息时要负责任地加工处理,产出译语时也要适当调整以符合观众需求。另一方面,新闻节目具有鲜活生动的特征,这就要求译员所产出的译语也不能过于刻板。张燕(2008)指出,在一定程度上,电视场合的译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表演能力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同声传译的特性决定了同传译员首先要成为“负责任的听者”,然后才能成为信息传播者。而新闻节目的特点又决定了译员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发出者,同时还必须是称职的传媒工作者。这样一体多面的要求,不仅体现出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工作的高度复杂性,也明确了对译员的素质能力需求——精通业务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传媒素养。

(二)传播内容(Says what):电视新闻直播的信息形式与内容要求

与会议同传相比,在形式方面,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电视画面,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有新闻性和口语性的要求。增加了电视画面,这就要求译员的译语要能与画面匹配。语言表达上要求新闻性和口语性,译员就需要掌握并运用媒体工作者及画面中其他发言人的话语风格。源语信息、电视台的选择、译员的传译共同决定了传播内容的最终结果。首先,源语信息多为突发的重大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如关于311 大地震的直播报道,里面就包含许多核电和地震的相关知识。会议场合的发言人多采用书面语,发言形式多为独白式,而电视场合则不同,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如名人演讲、现场解说、记者采访、播音员播报等,一般源语信息具有口语性、对话性和叙事性等特点。其次,出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考量,电视台会对同传播出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控制,尤其可能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需要特别谨慎对待。此外,由导播掌控同传译员声音的接入和切出。最后才是译员的传译,这就取决于译员的口译能力、事前准备和当时状态等主客观因素。

与传统的会议同传相较,中间的控制环节是电视新闻直播同传中增加的内容。究其原因,就在于电视台这一特殊的传播平台,它所担负的责任和所追求的效果使得它必然会对需要传译的内容加以严格控制。同时,电视同传要求译员以口语的形式将独白或对话的内容翻译出来,并与播出的电视画面保持一致内容(Mack,2002)。可以说在电视新闻直播同传中建立情境是很必要的。译员需要根据画面切换协调自己的口译活动,以配合新闻节目的播出,有时要在对话模式和独白模式之间转换,甚至有时还要模仿源语发言人的声音、语速和腔调,以做到兼具形神的情境直播。

(三)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电视媒体的追求目标与工作环境

电视节目的定位和电视台自身的形象会反映在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也包括同声传译的使用。新闻直播节目旨在迅速报道重大事件,而同声传译具有突出的时效性,二者不谋而合,故新闻直播越来越多地使用同声传译。担任新闻直播节目的同传译员,要面临来自新环境的挑战。译员不能像会议同传那样静坐在单独的小隔间里一心一意地战斗,而要面对众多显示屏,同时身处于开放的空间里,和其他新闻节目工作人员交流协作,一起开展节目的直播工作。

会议同传多为对客户预先准备好的内容进行传译,而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则不同,它要求译员能够主动寻找需要传译的新闻点,甚至对后期报道进行协助。因此,译员面临的工作与会议同传相比更为复杂和综合。并且,译员是在一个各种机器一起运转、不停有人员走动的开放环境中,与此同时,源语信息输入更加多样化,这就对译员的抗干扰力和集中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四)传播对象(To whom):电视观众的不在场与广泛性

译员在电视新闻直播间进行传译,而电视观众却不在视野范围之内。这与会议同传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译员想要从电视观众那里获得及时的反馈是不可能的。同传译员在进行传译的当下,不能从电视观众那里及时获得反馈,从而无法对译语产出做相应调整。此外,电视观众的年龄、职业和知识经验等千差万别,也就对译员的语言表达提出了要求——应当便于普通大众接受和理解。同时,广泛性也是电视观众的一个特点,虽然他们在年龄、职业和知识水平等因素上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又有共通的一些特征。例如,电视观众一般来说不具备特定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如,他们较难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而容易理解结构简单的短句。如果源语信息中出现了专业术语,而译员又不对其加以解释,大部分观众可能难以理解节目的内容。

温爽(2006)指出,在为电视节目做同传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观众,尽量减少译语中的专业术语,同时应过滤掉冗余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观众把握节目想要传达的主旨。日本电视译员柴原智幸(2003)曾形象地说过,译员的语言要让年幼的小孩和高龄的老人听了都能马上明白。这不仅是电视译员的专业追求,也说明了电视节目的同传工作要求译员的语言表达应当尽可能通俗易懂。

(五)传播效果(What effect):时效优势与期望落差

传播效果主要包括信息传播、观众反响、节目收视率及社会舆论。在电视新闻直播中适时加入同声传译,尤其是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加强节目的时效性,让观众直观地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同时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所以节目的收视率也会较好。但是,由于译员状态和技术手段等主客观因素,还是会偶尔出现比较失败的情况,而普通观众大多不了解电视同传工作的高难度和复杂性,容易对译员的表现不满甚至加以指责,博客网站或社区论坛上较为多见此类内容。

观众之所以如此挑剔,一方面是源于平时的收视体验,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不了解电视同传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Viaggio(2001)指出,当译员需要面向大众传播其产出的译语时,译员便不得不接受观众对于口译表现的特殊期待,如和播音员一样的流畅程度和标准发音。Kurz &Pöchhacker(1995)比较了电视观众和会议听众对口译表现的期待,得出结论:电视观众对视听感受(如口音地道、嗓音悦耳、表达流畅)期待更高,而对专业术语及信息完整的期待要低很多;而会议听众则对专业术语和信息完整的期待更高,对嗓音及口音的期待要低得多。由于平时收看的节目都有较好的视听感受,所以观众对加入同传的新闻直播节目也抱有相同的期待。但是,媒体经验丰富的同传译员相对较少,同时,嘈杂的环境、信息输入源的多样化等都会干扰译员的口译工作,从而影响译员的表达流畅度。

三、结语

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由于借助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和新闻直播这一节目载体,较之传统的会议同传,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要求。本文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的特点及对译员的要求,结论如下。

传播者方面,电视新闻直播同传中译员的角色超越了单纯的翻译工作者,同时也是传媒工作者,需要译员在专业能力过硬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传媒素养。传播内容方面,电视新闻直播同传需要配合画面的切换,且增加了电视台的控制这一中间环节,需要译员灵活应对,迅速建立情境,调节译语使之与画面匹配,同时与导播默契协作。传播渠道方面,新闻直播追求迅速传播新闻讯息,需要译员主动寻找需要传译的新闻点,要求译员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同时直播间的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因此也要求译员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传播对象方面,新闻直播节目的观众具有广泛性,要求译员产出译语时要力求通俗易懂,把握核心内容,过滤冗余信息。传播效果方面,同传的加入能满足人们对第一手信息的渴求,给电视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但同时观众对视听感受期待值更高,也不了解译员面临的种种困境,因而对译员表现更为挑剔,这就要求译员在传译信息时要优先考虑译语的流畅度,必要时使用一些新闻节目的话语术衔接节目内容。

猜你喜欢
电视观众译语译员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口译中的“陷阱”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两岸电视观众之家庭收视行为分析研究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浅谈电视观众的视野宽度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