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民生财政的改进研究

2021-05-07 09:45于海英
消费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民生财政

于海英

鞍山市铁西区财政事务服务中心

民生在西方经济学语境下可以民之福祉,民生财政既以为人民谋福祉为目标的财政,具体来说,以转移支付为手段,民生财政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的,包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社会分配的目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阶段,财政政策也逐步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对民生福祉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有十三次提到民生问题,指出要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全体人民都能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获得感。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财政进行改进,缩小贫富差距,帮助群众解决“看病难、上学难、房价贵”的问题,深化民生财政体制改革,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一、当前民生财政存在的问题

(一)民生财政的支出占比较小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财政的支出力度不断增大,从37.6%逐步上升到40%以上,这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民生工作的重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即便如此,民生财政的支出占比仍然较小,仍和发达国家60%左右的支出比例有较大的差距。总量上,民生财政的支出总规模不足;支出结构上,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环保等领域支出不足,人均上民生财政支出较少。同时民生财政占GDP的比例也相对较少,比如美国2010年仅卫生和教育支出就占GDP将近15%,而我国2017年整体民生财政占GDP的比例仅在10%左右,从支出比例上来看,10年前发达国家民生财政的单项支出比例就和我国民生财政的五项支出比例相当。2020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冲击,但是在整体财政吃紧的背景下,财政无力额外负担民生开支,因此在失业保障、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较少,仅是医疗支出有明显的增长。教育支出虽然近年增长较快,但是仍然达不到占GDP4%、占财政支出15%的水平。

(二)群众得到的实惠少

当前我国很多民生财政资金的使用都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党中央近年来在持续增大民生财政的投入,但是落实到基层总会产生偏差。比如在2018年山东民生财政支出比例将近80%,但是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棚户区改造、厕所改造等各项目建设上,群众得到的实惠较少。同时我国民生财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水平低,尤其是环保支出仅在10%左右。中央和地方支出差距也较大,医疗卫生领域地方政府支出占93%,就业保障地方支出也占到类似比例,而环保地方承担高达95%。在此背景之下,虽然财政投入不断增大,但是群众得到的实惠少,尤其是住房难、上学难、医疗难,在特殊时期面临的就业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民生需求缺口依然很大。

(三)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尽管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近年来不断提高,资金规范性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大量民生项目设计没有落到实处,层层下拨的制度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到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考核,做了大量的民生面子工程,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于民生项目资金如何落实,如何使用以及任务如何。在教育领域最为突出,很多民生财政资金最后都被用作建校舍,而不是改善教育水平,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很多基层单位打着民生的旗号建设各类服务大楼,导致资金滥用,而在社会保障领域利用民生财政资金创造的工作岗位就更少了。

二、我国民生财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发展理念落后

民生财政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行政命令为主导思想的影响,没有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响应不及时,没有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上学难、看病贵和房价高等问题,这才导致了建设很多群众并不需要的民生项目。以信息公开为例,这一理念导致财政信息披露不透明,预算不能反映民生需求,不但目标、内容、款项、具体数字不明,而且群众也缺乏查询的渠道。比如就业和社保方面,很多人将劳有所得当成一句口号,中央下指示之后就来一波运动,而没有深入去分析2020年特殊时期间群众到底遭遇了哪些就业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利用民生资金予以解决。

(二)财政管理体制滞后

从预算编制、资金管理、任务完成到考核评价都存在不透明、不规范和不匹配之处,预算、政策和规划之间三者严重脱节。在民生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上,没有科学的论证程序,很多项目草率上马,造成资金流失。在资金使用上问题最为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对财政部门的稽查和稽核也比较慢。很多单位还把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混为一谈,而且监督方法落后,信息化监督水平不足。没有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带有明显的审计调整,决算报表上有夸大的嫌疑。绩效评价也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加之财政透明度低,给财政资金的运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民生财政发挥受到框架限制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界限不明,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严重,经常表现在管理上越位,而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缺位。比如在医疗上过度市场化,在教育上资源分配不均,在就业保障方面没有建立支持体系,在住房保障上供给严重不足,而环保上既缺乏支出,又缺乏干预。之所以民生财政受到限制,根本上还是由于权力体系结构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的问题,如果缺乏制约,那么即使民生财政投入超过60%,效率也不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新时期我国民生财政的改进策略

(一)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的现状

首先,要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提高支出比例,切实将各项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领域。每年应根据实际需要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实施积极的民生财政,投入到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领域。其次,重点改善支出结构,面对我国教育经验支出不足的问题,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要坚持加大教育投资的比重,应该在5%以上,结合教育补助和助学贷款等方式,确保所有人都能完成大学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财政资金支持,实现病有所医。以公租房等方式加大住房保障,建设良好的乡村环境给居民创设美好生活,在就业上可以利用财政资金在城乡设置一些临时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度过困难时期。

(二)建立发展成果群众共享的理念

各级单位的行政人员都必须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变官僚主义思想,时刻将总书记的教诲铭记于心。具体来说,明确领导的面子和群众的日子孰轻孰重,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在规划民生项目时,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所及和所需,而不是领导为了完成考核中央的考核指标而赶的作业。财政部门坚持以民生和人民需求为导向,调整政策方针。2020年以来现有财政压力较大,因此必须要确保资金全部投入到民生事业,根据当前的需求投入在就业、衣食住行、医疗、养老和教育上。在理念上要政府过紧日子,尽量让群众宽松。比如2020年以来经济压力持续增大,政府就应该将民生工作首要放在保就业上,利用财政资金帮助群众创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的根本是不要光看GDP数据,更要专注于群众的生活实际,具体看他们有哪些困难,然后利用民生财政资金帮助群众去解决。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所有民生资金必须确保公开透明,政府要结合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民生财政资金统一平台,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哪些方面必须要详细披露。如果民生财政资金使用披露不详实,要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追求像责任人责任。以民生诉求为导向合理编制预算,确保公开透明,构建多种途径的公众参与方式。规范民生财政资金的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责任约束机制确保资金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健全规范的民生财政监督机制,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体系和架构,确保政府部门财政管理透明有序。建立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第三方机构监督相结合的外部监督体系,以群众为主体对民生财政进行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四)突破民生财政的权力框架

要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突破传统民生财政的权力制约,进一步完善民生财政的分权工作,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能够在有效监督和制约下进行。在基层单位要逐步推动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民主机制,明确财权和事权,避免领导干部因为权力过大而滥用财政资金。在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方面,政府不应过度介入到具体事务当中,但要规范市场的运行,将民生财政资金更多运用于造血输血、救急脱贫,而非搞工程和盖大楼上。政府要明确自身裁判员的角色,经济活动交给企业来做,以弥补财政支出过大,收入下滑的困境,确保自身能够公正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也不被利益所左右。

(五)创新民生财政管理的方法

为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困境,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加入民生财政的建设当中,比如针对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除了财政直接补贴之外,还可以引入助学贷款、企业赞助、企业借款和社会捐助等方式,还可以建立财政教育基金,以财政资金为纽带,让全社会都投入到教育当中。医疗市场更是如此,考虑到医疗费用巨大,就要建立市场提供超值医疗服务,政府负责大病救治的保障制度,确保人民不因为医疗费用而致贫或者是病亡。

结语:民生财政支出的扩大能够有效改善我国人民福祉,实现快速脱贫,促进设核心。因此新时期我国民生财政要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切实做到与民谋利,解民之忧。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民生财政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财政资金风险防范路径探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