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商民主研究现状

2021-05-07 07:43王宇环徐景欣赵文洁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知识图谱

王宇环 徐景欣 赵文洁

[摘  要]2003年中国学界开始使用“协商民主”一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展开研究,形成了较多的学术成果。运用CiteSpace软件,以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2003—2017年刊发的协商民主研究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共被引分析和共词分析,对1027条数据进行挖掘和解读,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形式呈现出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协商民主;知识图谱;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1-0026-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上都进入了新阶段。学界从2003年开始进行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丰硕,有不少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的来看,这些文献仍属于对协商民主主题的综述性研究,缺乏对该领域研究阶段、重要作者、機构、期刊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等的分析。CiteSpace软件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工具,近几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综述类文献的写作。本文使用CiteSpace(5.3.R3.8.5.2018),选取CSSCI数据库中2003—2017年发表的协商民主相关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相关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专业的陈超美教授于2003年设计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1]2。CiteSpace软件可以进行文献共被引和耦合网络分析、科研合作网络分析、主题和领域共现网络分析等,以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趋势进行探测。

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以“协商”为主题或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3—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8日,检索到文献1229篇,剔除会议综述、无关键词、无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章后,剩余论文1027篇。下载成文本文件后,通过CiteSpace软件将文献转化为可读取格式,建立项目后对参数进行调整:LRF=-1,LBY=-1,e=2.0,时间跨度为2003—2017年,时间切片为1,连线强度采用Cosine算法。

二、发文数量及合作网络的多重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发文量的年度分布统计(如图1),发文高峰主要集中在2013—2017年,且发文量在2003—2017年的15年间有两次明显上升。第一次明显上升出现在2008年。一方面,由于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对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协商制度的研究增多。另一方面,2004年何包钢和陈剩勇组织的第一届“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随后,两位学者主编的《协商民主的发展》论文集于2006年出版,扩大了协商民主研究的影响。同时,《协商民主译丛》从2006年开始出版,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协商民主的理论传统、内涵价值以及协商民主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推动了协商民主研究。此后几年,研究态势总体趋于平稳。第二次明显上升出现在2013年,并在五年内维持了较高的年度发文量。

(二)作者发文量及合作网络分析

为清晰地展示作者发文情况和作者间合作情况,在CiteSpace软件中,将参数e调整为1.0,在功能与参数区中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Author,topN=50。2003—2017年的15年间,发文量8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13位。CiteSpace生成的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中(见图2),节点中心代表对应的作者;年轮的颜色代表发文时间,深色表示较早的时间,浅色代表最近的时间;节点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颜色代表首次合作的时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的次数,连线越粗,代表合作次数越多。从图3可见,孤立存在的节点较多,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比较薄弱,呈现出的一些合作关系大多限于本单位内部的同事与师生之间,也偶有境外华人学者与境内学者的合作。高发文量作者和高被引作者的合作不多,说明该领域尚未形成大范围、有影响力的合作。

(三)机构发文量及合作网络分析

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Institution,topN=50,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各研究机构及其发文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发文量方面,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排名次之,说明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是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的重要机构。总的来看,协商民主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学科发展排名靠前的双一流综合性高校以及协商民主实践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高校,这与研究资源、研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在机构合作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比较零散,机构间合作较少,尤其是发文量较多的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虽发文量多,但都是独立发文,并未与其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

(四)期刊载文量分析

对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为学者选择成果发表平台,进行资料收集提供指导。[2]通过使用SATI软件统计发现,本研究选取的1027篇文献共分布在266种CSSCI学术期刊上,载文量15篇以上的期刊共发文281篇,占总载文量的27.4%,由此可见,协商民主研究的文献分布比较分散。

三、高被引情况的三重分析

知识基础是分析某领域研究主题和趋势的前提,主要包括对作者、期刊和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在文献共被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通过分析能够确定该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期刊。

(一)高被引作者分析

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得到某领域的高被引作者信息,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同时,通过突发性探测,了解某些作者在某个时间段的被引频次的激增情况,表明在该时间段,这些作者的研究内容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兴趣,被频繁引用,因此他们的研究可能是该时间段的热点和研究前沿。在功能与参数区中,Node Types选择Cited Author,阈值设置中使用(2,2,20)、(4,3,20)、(4,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共被引次数、共被引系数,以对网络进行简化。在可视化界面将相同作者的中英文名称进行合并,绘制出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

在图3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被引用次数,节点年轮代表作者不同年份的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代表对应年份被引次数越多。可见,高被引作者中国外学者占多数。分析国内高被引学者发现,陈家刚等学者既是近15年来我国协商民主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也是高被引作者,对我国协商民主研究有着重要贡献和影响力。

(二)高被引期刊分析

從期刊共被引分析可以发现高被引期刊信息,并通过突发性探测了解某个时间段内协商民主研究的发表阵地。Node Types选择Cited Journal,阈值设置为(2,2,20)、(4,3,20)、(4,3,20),得到期刊共被引频次排名(见表1)。从统计结果可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排在第一位,陈家刚于2004年发表在此的《协商民主引论》被引频次较高。《浙江社会科学》和《学术月刊》分列第二位、第三位。此外,表2显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章在2007—2010年的被引频次激增,应该与何包钢、陈剩勇于2005年第三期组织的协商民主研究专栏有关;《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中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章在2013—2015年被引频次激增,应该与2014年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有关;《开放时代》中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章在2014—2017年被引频次激增,说明该期刊是近期协商民主前沿和热点研究的阵地,其所发表的有关协商民主的高质量文献在近三四年被学者们频繁引用,其中何包钢在该期刊上发表了《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建构一个理性且成熟的公民社会》被引频次为21次,成为该期刊近几年被引频次激增的重要原因。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共被引可以得到高被引文献和高中心性文献信息,高被引文献代表文献的学术影响力,而高中心性文献在整个网络中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成为某个知识领域的转折点。在文献共被引分析中,Node Types选择Reference,阈值设置为(2,2,20)、(4,3,20)、(4,3,20),得到高被引文献和高中心性文献。由分析结果可见,排名靠前的高被引文献多从宏观层面基于西方学者相对成熟的理论,探讨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进而探讨其在我国情境下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四、研究热点

(一)研究热点综述

1.高频关键词分析。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在CiteSpace软件的功能参数区,Node Types选择Keyword,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50,进行数据分析。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的共现强度,连线越粗,代表关键词共现强度越大;节点颜色代表节点第一次出现的时间,由浅到深的变化表示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从表3中可以看出,“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节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选举民主”“协商”等词也位居前列,高频关键词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协商民主”一词在1027篇文献中出现次数高达579次,与它共现的关键词有“选举民主”“政治协商”“人民政协”等,这些关键词代表从不同角度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如政治协商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又是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基层治理”“基层协商民主”“社会协商”等关键词,虽然首次出现年份较晚,但出现频次却位居前列,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协商民主、基层治理的重视以及中央政策文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短语的出现,关于该类主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青睐。

2.关键词聚类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协商民主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进行聚类,生成自动聚类标签视图,通过关键词(K,Keyword list)提取名词性术语对聚类进行命名,采用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得到最终命名结果。由图4和表4可见,CiteSpace共自动生成11个聚类,其中最大的两个聚类是聚类0和聚类1,聚类内文献数量分别为31和25。Cluster ID为聚类后的编号,在图中显示为#0,#1,……聚类的规模越大,编号越小;Size代表聚类中所含成员的数量;Silhouette为衡量整个聚类成员同质性的指标,在0.5以上,表示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数值越大,代表该聚类成员的相似性越高;Mean year代表该聚类中文献的平均年份。

(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这一聚类文献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探讨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关系。就内涵来看,协商民主和社会资本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信任、互惠、参与是二者共同的基本理念。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可以为协商民主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资本的流失异化也会导致协商民主的困境。第二,探讨培育社会资本与发展协商民主的路径措施。首先,通过调整利益结构、增强社会连接纽带、重建制度信任以及培养公民精神等方式实现社会资本的重建,进而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质化践行和治理法治化的实现。[3]其次,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资本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发展社会组织是培育社会资本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应鼓励建立公民间互信关系,支持公民通过自我组织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有效地表达公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4]

(2)政治协商。对于政治协商这一聚类主题的研究较为多元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政治协商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认为,政治协商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5]但在实践层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譬如提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协商主体缺乏主动性,政治协商程序存在疏漏性、随意性等问题。[6]同时,学者们也提出要完善政治协商程序,通过增加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调整工会界别与农业界别、增加社会组织界别等方式扩大协商主体,完善协商方式,细化协商步骤,明确协商效力,推动我国政治协商的发展。[7]第二,部分学者具体分析了我国协商民主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学者们认为,尽管政党协商同政协协商代表着不同层面、不同场域的政治协商,两者在协商主体、内容、形式、程序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了国家、政党、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8]此外,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政协协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们指出,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一种定期协商座谈会制度,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主要方法,融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为一体,使人民政协的四种重要协商形式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现,对我国政治协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

(3)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的理论命题,并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写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发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10]对于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两个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性。国家治理和协商民主都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目标,以多元平等为共同原则,以协商合作为共同方式,存在内在的紧密关联。[11]现代国家治理作为一种民主治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更需要稳固的社会基础,而协商民主能从社会基础的角度有效承接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需求。它能够培育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参与主体,促进生成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社会秩序[12],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过程中公共决策的质量和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实践和运作的平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具有疏通协商渠道、拓展操作场域、提供重要保障等实践价值。[13]第二,学者们以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研究不同层面的协商民主,探讨不同层面协商民主中的国家治理含义。学者们指出,政党协商有利于扩大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畅通其意见表达渠道,有利于增进政治共识,广泛凝心聚力,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的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针对政党协商运行中的机制问题,明确协商主体、发挥协商功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主动性,提高政党协商能力,实现政党协商与国家治理的有机结合。[14]人民政协协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价值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国家治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提升政协协商现代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5]社会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将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社会协商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需要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推进社会协商机制建设。[16]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学者们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政治文化传统和政治文明等不同视角论证了协商民主与我国政治的契合性,并提出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第一,理论探讨,即对其概念、本质属性、定位和价值等的探讨。第二,对策分析。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语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5)竞争民主。学者们对这一聚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竞争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关系上。第一,从民主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协商民主是基于竞争民主的缺陷而复苏的。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民主的形式必然发生改变,以选举民主为核心的代议制成为必然选择。而随着选举民主的发展,其无法解决的自我局限也慢慢显现:选民政治参与下降,票决民主与利益集团政治、金钱政治相结合,选举参与的民主功能有限。[17]协商民主就是在对以选举为核心的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批判中复苏的,它注重公民身份和公共理性,强调对话和共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民主方式,实现了对竞争民主的弥补和完善。第二,从两种民主形式的具体内容来看二者的关系。学者们指出,尽管协商民主的复苏弥补了竞争民主的缺陷,但必须明确的是,协商民主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流派,其内部的观点分歧也很明显。协商民主理论面临的质疑同样普遍,诸如协商民主缺乏可操作性、高估了公民的协商能力、过于理想化以及乌托邦色彩浓厚、无法应对协商无效状况等。[18]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因此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执政党要继续深化改革理念,人民群众要不断增强参政议政能力。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和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制度。[19]既发展协商民主,又注重选举民主,推进二者协调发展。

(6)集体协商。目前,我国集体协商以企业级别集体协商为主,主要是工资集体协商。学界对于这一聚类的研究比较多元化。如何评价集体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一直是学界思考的问题。学者们指出,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进。各地的实践表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调整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层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20];工会职能较弱,指导作用欠缺;缺少工人参与,理性协商不足;法律规范滞后,缺乏刚性约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关法律,强化各级工会的职能,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层次,培育工资集体协商的公共空间。[21]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可以利用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实践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层面上的社会伙伴关系,在政府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下,通过社会力量来推动集体协商的开展,改善我国集体协商的局面。[22]随着集体协商制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该聚类的研究内容更加细化,研究主题更加微观,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有学者运用案例分析法,从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两个维度出发,建构了一个集体协商的类型学,从而分析集体协商新类型的形成机制与实践效果,得出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工人谈判地位增强以及地方政府和雇主调整自身角色等原因,中国集体协商模式出现了国家主导、工人主导、雇主主导和工会主导的新类型,并取得了不同的劳动关系结果,集体协商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推动的时代。[23]

(7)基层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该聚类表明,基层治理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在理论层面,学者们讨论了基层民主与公民协商的统一性,基层协商民主的内涵、动力、实践路径以及发展前景等;在实践层面,各地都进行了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学者们也对基层协商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案例进行了探讨,例如对上海H社区的协商民主进行个案分析、对浙江温岭泽国镇扁屿村的协商民主实践的分析、对成都J镇协商议题的分析以及对彭州市社会协商对话会议制度的分析等,也有学者对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进行分类,试图寻求基层协商治理的有效模式,推动中国特色基层协商民主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8)互联网。互联网以其固有的开放、平等、自由、互动和包容等特性,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公共空间,改变了协商民主的参与模式,优化了协商民主的控制结构,形成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协商民主形式。[24]聚类显示,一些文献探讨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实践个案:如以“两会”为例看网络媒体协商民主的实践。同时,也有一些文献着眼于讨论实践中形成的几种成熟的网络协商民主形式:如互联网公共论坛协商、微信协商、微博协商等。尽管互联网协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但由于网络协商技术仍有待提高、网络协商规范不够完善、网民政治理性不高等原因,网络协商民主仍面临着不少的障碍。[25]

(9)政治参与。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到现在,我国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以及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参与渠道。学者们认为,由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热情尚待提高等原因,我国的政治参与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学者们也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建议:在观念和理论层面上,协商民主思想所主张的合法、协商、平等、参与为公民参与的合法性奠定了价值基础;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协商民主思想揭示了主体间认知、认同、共同、共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从而提示了公民参与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素养与宽容、接纳、信任、合作的精神;在实践层面上,协商民主理论则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技术和方法。[2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协商式政治参与的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协商民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

(10)社区协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开启了新的治理方式。为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3号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现有的社区协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关注社区协商的价值、动力和发展困境等。第二,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发展较好的社区协商民主实践,如“湖滨晴雨”工作室、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杭州市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等[27],总结和分析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实现方法等。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社区协商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协商民主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协商民主以及如何实现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学者们也大多指明大方向,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关于社区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以及具体的制度设计等方面研究很少,社区协商民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和制度框架。

(二)研究动态分析

通过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的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既能在时间维度上掌控知识演进地图,又能直观了解不同研究阶段关键词的布局特征[28],进而能够了解我国协商民主领域研究热点随时间演变的前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协商民主研究的关键词也在不断改变。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将我国协商民主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7年,此阶段研究重点是将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发展相结合,论证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研究领域集中在顶层设计的政治协商以及政治协商与公民参与的关系,此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将协商政治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方式,而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手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此阶段对协商民主的研究热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研究领域已经从国家政治层面扩展到社会领域,出现了对市民论坛、村民自治、工资集体协商的研究,而且开始将协商作为一种治理方式;第三阶段为2013—2017年,此阶段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出现了基层协商、社会协商、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社会组织协商等新的研究热点。总的来看,我国的协商民主研究呈现出3个特点:第一,由顶层的政治协商向底层的基层协商转变,由国家层面向社会领域转变,由宏观理论阐释向微观实践探索转变。第二,契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治理理论紧密关联,从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研究到更广泛的基层协商、社会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热点的研究。第三,2012年开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阐释成为热点。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国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纵观15年间我国协商民主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学界对它的研究也在持续升温。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特点。(1)我国协商民主研究起步虽较晚,但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推广,发展较为迅速,研究学者人数和发文量逐年增加。(2)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形成了以政治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教育学、法学以及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3)我国协商民主研究与国家政策出台的步伐密切相关,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视和关注,学者们的关注热点也随之變化。(4)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多层次性的特征。

2.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热度在不断上升,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1)研究学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薄弱,不利于学术资源的交流和整合。(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现有研究多为规范性理论研究,虽然近年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不断增多,但与国外对协商民主的研究相比,精准的量化研究较少。

(二)展望

1.研究对象多元化。随着我国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视,协商民主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等协商主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协商主体的特点、价值以及如何参与协商的研究将成为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

2.研究视角微观化。当前协商民主研究越来越趋于微观层面,从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出发,研究其体制机制、运行程序、技术支持以及发展路径等将成为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2]张春博,丁堃,曲昭,等.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创新驱动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152-160.

[3]郭海霞.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重建与协商民主的实质化践行[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8-56+156-157.

[4]常桂祥.培育社会资本与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齐鲁学刊,2017,(5):112-116.

[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91.

[6]王珊.当前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11-215.

[7]肖巧平.论政治协商程序的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借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42-47.

[8]魏晓文,郭一宁.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15,(5):7-11.

[9]谈火生.“定期协商”的制度变迁:从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J].学海,2017,(3):120-125.

[10]宋连胜,李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协商民主实现形态与价值[J].理论学刊,2015,(4):97-103.

[11]李翔,许昌敏.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建构[J].江汉论坛,2015,(6):61-65.

[12]齐卫平,陈朋.现代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耦合及其共进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9-55+153.

[13]常桂祥,赵俊梅.互动与融合: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2):20-26.

[14]朱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政治协商——第八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综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6,(3):124-127.

[15]刘振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7-111.

[16]杨军剑.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协商刍议[J].河南社会科学,2015,(6):32-35.

[17]郇雷.协商民主对票决民主的改造和完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7-44.

[18]申建林,姚晓强.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建构及其批判[J].江淮论坛,2014,(4):23-28.

[19]李涛,王新强.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与民主政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4,(3):73-81.

[20]杨成湘,陈治亚.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践困境与策略安排[J].求索,2013,(4):206-208.

[21]侯莎莎.协商民主视野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思考[J].求实,2011,(6):77-80.

[22]任巍,周维.基于社会伙伴关系的集体协商建设[J].理论探讨,2012,(1):88-92.

[23]闻效仪.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集体协商的新趋势及其类型学[J].社会学研究,2017,(2):28-50+242-243.

[24]伍俊斌.论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的契合[J].理论与改革,2014,(4):17-20.

[25]唐庆鹏.网络协商民主的成长轨迹及障碍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5):159-164.

[26]杜英歌,娄成武.协商民主对公民参与的多维审视与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1,(1):83-89.

[27]王诗宗,吴妍.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杭州市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4):35-40.

[28]罗良针,余正台.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演进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214-220.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收稿日期]2020-12-10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效能的评估与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QDSKL2001010),主持人王宇环。

[作者简介]王宇环(198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协商治理研究。

徐景欣(1995— ),女,云南昭通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赵文洁(1995— ),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在本文写作中,徐景欣与赵文洁两位作者的貢献是同等的,排名不分先后;另外感谢陈欣欣对软件操作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知识图谱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