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袁浩校长

2021-05-08 01:27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长语文老师

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春节前,袁浩校长赠送我一本他的新著,书名是《走近绿叶》。这本书,无论封面、开本、装帧,还是排版和印刷,都是少见的典雅与精致。袁校长告诉我,这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犀兕有皮,色资丹青;虎豹无纹,鞟同犬羊”,不虚此言。优美的文字内容,需要辅以精美的外形,才能相得益彰。这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袁校长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

袁校长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谦谦君子的风范。《论语·学而》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是子贡与子禽的对话。意思是,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会过问、参与这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子禽所要问的是,我们的老师是主动去追求的,还是别人前来请教的呢?子贡回答说,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所以走到哪里,人们都会亲近他,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向他请教。

“温、良、恭、俭、让”是对孔子个人品格的描述,也是后世儒家个人修养的境界。温者,温和、温柔敦厚,给人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良”是指人的率真。古人治家有一副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足见中国人对品格率真之看重。“恭”,即谦恭,指对人谦虚而恭敬。“俭”,指能约束自己。“让”,指能礼让与谦让。

以“温、良、恭、俭、让”来形容袁浩校长的个人风范,似为非常贴切。礼貌、谦和、真诚、文质彬彬——许多与袁校长有交往的人,尤其是交往比较深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感觉。袁校长的人品与学问有口皆碑,因此人缘好,友朋多,徒弟更多,私淑弟子不计其数。袁浩校长确有一种古仁人之风。被称为“山中宰相”的王鏊有一幅自勉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谨以此联送给袁浩校长,以表达我对他的敬仰之意。

鸡鸣风雨见慧心

袁浩校长是享有盛名的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校长,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荣誉教授”。袁浩曾担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这所享誉全国的名校的校长。《鸡鸣风雨四十年》是一本管理学专著,汇集了众多专家、校长对袁浩学校管理思想的研究。袁浩校长还是《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杂志特聘主编、江苏省小语会的会长,是江苏省小语界泰山北斗般的人物。然而,袁校长不是那耀眼光环下的抽象存在,他是让小学生感到亲切的校长,是老师心目中温情的长者,是青年教师仰慕的导师。我所看到的袁校长,是一位自带光源的智者,到哪里都会带来光明与热情,都会有温馨的笑脸,有爽朗的话语,有诗意的风趣与幽默。

袁校长是我国最早研究儿童写作心理的特级教师,他的著作《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多次重印,被确定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我与袁浩校长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起先只是听说南京有这样一位优秀教师兼校长,读了袁校长这本著作后深受启发,也深为佩服。我在江苏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工作期间,经常邀请袁浩校长到全省各地的农村学校讲学。整天颠簸奔波,使得袁校长晕车很厉害。面色苍白的袁校长,到了目的地学校不作休息,就打起精神讲学、做点评、作报告。没有一丝名师名校长的矜持,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勉强,有请必到。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家珑所长盛赞袁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亮博士由衷感叹:“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袁校长的亲炙弟子、著名特级教师刘红直抒胸臆说:“不忘师恩。”南京市教研员、小语教学领军人物、资深教研专家芮琼深情感慨道:“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生涯中,在人们心目中,伴随着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袁校长处处凸显人格魅力和学术智慧光芒。

这是一位生活世界的智慧长者,成己而达人,是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灯。一个人的道德修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一位学者能这样保持着青春的活力,集名校长和名教师于一身而能保持着谦和与勤奋,数十年如一日保持温润的文化品格,为所有接触过的人敬佩、景仰和追随,名满天下而无有指摘者……

剪裁妙处非刀尺

作为资深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浩校长能文,这是本色担当。但他的文章如此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诧异的是,袁浩校长能画,花草树木、小桥流水、高山飞瀑,或敷色而缤纷艳丽,或水墨而清新雅致,有种天机云锦自剪裁的从容,也让人领略到那静物无声的妙趣。袁浩校长虽然不是专业画家,但在学校教过好几年美术。正是这种专与不专之间的张力,便有了庄子所说的“才与不才之间”的风貌,无专业画家的匠气,却有挥洒自如的灵性,有齐白石小品的韵味。试看收入《走近绿叶》的所有画作,诚如中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言:“把感情注入很平常的小东西上,其实,中国早有这种传统和潮流,宋人小品,一只小虫、小鸡,趣味无穷,这发端于陶渊明把自己融入自然的精神,不是写人、写事,而是写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物,在小品、小物、小虫上寄托情思。”袁浩校长的画,与其说是得益于美术技巧,不如说是成就于情思和格调,这两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走近绿叶》,袁浩著

清代画家沈宗骞曾说:“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试思古人传者,皆是何等人品学问?”又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他认为画家的人品与画品是相一致的,这种见解,可以说是很精辟的。以此来评价袁浩校长,也非常恰当。他的画暗含一份天真,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向东称赞说:“诗情画境,暗自浮动苍翠的幽篁;茂林修竹,悄然奏作春天的旋律”,这语言很有赋体骈文的工整,也有中国传统诗论的活泼,赞的是袁浩校长作为杂志主编的美学理想,此说诚可作为袁校长画作的评价。“采摘一片绿莹莹的清净,追回那个红艳艳的花期”,是说杂志的审美趣味如何受到读者的热捧,王向东的语言表述很有温情与色彩感,这精辟的点评,写出了袁校长的美学眼光与修为。

如果把袁浩校长的画、宗白华的论、沈宗骞与王向东的评说结合起来,我们也许可以透过具体的画作,看到美术作品背后的美学思想与审美风格?“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人们的趣谈、风度和行动,可以在于艺术家的实践所启示的美的体会与体验。”这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这本书里所说的一段话。由此,我们想到,既然在重“分析”与“逻辑”的认识论美学之外,可以建立并发展重“趣谈”“风度”“体验”的感兴论美学,同样道理,对于一位具有审美自觉与艺术家气质的评论对象,能否多一些切近于其特点与身份的感性呈现,以及充满诗意的形象而情感化的评说。朱家珑的《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王向东的《风般行走》等,建树了良好的诗意而审美表达的榜样。那诗情画意并《世说新语》式的文风,给读者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智慧的分享。

杜威认为,当经验处于“经验的重组”时,生命力就得到了提高。“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确导致的懈怠,是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只有当经验不再是一口枯井,而是润泽生命的甘泉时,才能成为审美经验,才能带来生命创造的动力与欢快之情。语言是形象的间接呈现,美术是形象的直接表达,二者的有机交融,使语言有了色彩与温情,也让画面有了思想与意境。语言与艺术之美浸润着袁浩校长,带给他创造的力量与欢快的情绪。

由此,我们或可一窥袁浩校长内心的丰富。那心灵的美好源自美术的修养,是由此培育起来的审美趣味与美学理想。美使它超越物化的现象世界,给他以精神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也赋予他生生不息的创造动力。美的追求、灵性的闪光、文化的修养,共同成就了他生命的自觉,也成就了他职业的自豪与幸福——那份从容与自在。“我幸福,因为我是教师”,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美好人生的宣言。

平生风义兼师友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袁浩校长的《走近绿叶》,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的师长与朋友,这些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在相互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中,在理论切磋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他敏感地从这些师友身上看到教育的神圣,领悟到教育的智慧,也获取精神的营养,进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斯霞老师,一代师表。“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斯霞老师墓碑上镌刻的这句话,成为袁校长教育生涯永远的精神动力。他说:“斯老师一生中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用自己的生命感动了一个时代,她那平凡的伟大品格,感召着一代代中华学子。”“让‘母爱童心’‘敬业奉献’‘质朴平实’‘开拓创新’铭刻在我们的心灵中,活跃在我们的精神里,永远滋养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伴随着我们与时俱进。”——这是袁浩校长发自内心的呼唤。

一代宗师袁微子,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学术泰斗。作为前辈学者,袁微子非常看重当时尚年轻的袁浩,看重他的灵性,看重他的踏实,看重他的虚心好学。袁老说:“你们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而是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来考虑,这个境界很高。”“他的银发与笑容,他的舔犊深情、道德文章,将是永远照引我在作文新天地里辛勤耕耘和探索前行的明亮晨曦。”不忘春风教,常怀化雨情,袁浩校长这由衷之言包含着对袁老的深深哀思。

特级教师苏南巡回讲学(左起:庄杏珍、斯霞、陈树民、王兰、袁浩)

陈树民校长,或许是袁浩交往最多、相知最深的朋友之一。两人共事在南京,分任小学校长,又先后任江苏省小语会会长。陈老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常青树,九十高龄依然活跃在不同的校园,听课、研究、指导年轻教师。晚年对汉字教学情有独钟,几近痴迷的程度。“教师所关注的主要不是教会学生认识哪些字,而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汉字符号产生兴趣,如何使他们喜欢汉字,乐于识字,自主识字,如何根据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发挥汉字多方面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从而激活思维,开发大脑潜能。”这是陈老多年研究的心得,也是他和袁浩不断切磋所达成的共识。

于永正老师,名满天下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尤为称道他的精神与境界。这种精神,是指正确的儿童发展观。这种境界,是指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于永正老师一直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作文的言语交际表达功能。他特别强调尊重孩子们作文的学习主体性,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充分地发挥主动性。于老师还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他强调蹲下身来和儿童对话,他善于用童趣盎然、活泼生动的语言点拨儿童。

顾美云老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顾老师是一位“用心灵制造着师爱”的老师,她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儿童王国的一个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创造性地构筑儿童的世界”。教师给学生的爱,包含“了解、尊重、关怀和责任”。

她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迎着风雨,翩然翻飞,携着缤纷彩梦,快乐地奔赴美丽的语文约会。春去秋来,她在语文路上优雅地行走,思想深邃、激情满怀。追求着诗意,让人们对语文,对语文教师有了更深的领悟。

——以美丽的语言,写出一位美丽的知识女性。她有翩然的情思和缤纷的彩梦,她有优雅的行走与诗意的追求。思想、激情、语文……交织于儿童的梦幻世界。这是作为师长的袁浩校长对弟子李琳这位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后起之秀的关切之情和美好祝愿。

认识她的同行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信服她。说她博学、睿智,与她交谈,听她讲学,每次都会带给你一种快乐的享受和顿悟的酣畅;说她率真、坦诚,向她求助,请她指导,每次,从她那里,都会收获心的温暖、情的丰盈;说她温婉细腻又谦和,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难以估测的正能量,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柔情。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袁浩校长的这份欣喜,作为一名导师,因弟子的出息而发自内心的欣慰与自豪。刘红,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袁浩校长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写出这位女校长的不凡——她的睿智与博学,她的温婉和优雅。作为特级教师、名师,她为教育同仁和学生们所尊重与喜爱。

在《走近绿叶》这本书中,袁浩校长还深情款款地记述一些老同事:许琦的“字字句句总关情”、“喜欢教作文”的董惠霖、“北小老园丁”王美英……

中国古人云:“平生风义兼师友。”袁浩校长和他的师长、朋友们,为我们建树了一种风范,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

万山红遍(袁浩画,原载于《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11月封面)

妙手丹青写绿叶

一部《走近绿叶》,有人情的温馨,有理想的闪光,也有诗的灵性。试看书里的各个标题,一个个不同凡响:“烟花三月读华章”“字字句句总关情”,前者语出李太白,后者来自郑板桥;化脱之妙,灵光闪耀。“驶向童年 驶向明亮”“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花开烂漫 绿叶葱茏”,言简意赅,语调铿锵;有工整的对仗,有连贯的递进。“伴着梦想成长”“贴着地面飞翔”“采撷一粒最大的‘麦穗’”,既读来朗朗上口,又鲜明形象、饶有趣味。“弄潮兴冲冲”,画出一种姿态,也写出一种精神——“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轻拢慢捻抹复挑”——暗含“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唤起读者对美妙音乐的联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拈来格言作标题,立意之中见哲理。“长成须读五车书”,才高八斗的前提是学富五车;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南京有位‘麻辣老师’”“做孩子心灵的‘魔法师’”,标题谐趣、活泼,口语化、孩子气,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文章的标题好比作者的眼睛,标题好,境界全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顾盼生于淑姿。”袁浩校长是这样一位诗人,一位有诗人气质、有艺术修养的语文老师。《走近绿叶》的每篇文章都不落俗套,所描写的对象个性彰显。诗意的活泼跳脱,不仅仅是音韵的节奏、鲜明的旋律,更是一个个老师热烈奔放的气息、生机勃勃的思想精神。没有八股,是因为这些老师一直在创造;没有套话,是因为这些老师充满着智慧。能写出不同老师的不同个性,是因为袁浩校长对他们充满爱与期望之情。先具富有诗意的笔调,而后有神采飞扬的篇章。宋非、朱萍、潘文彬、吴勇、陈小平、季锋、陈红、宋红斌、郭学萍……一个个后起之秀,聚焦共同的理想追求;叙说一个个成长故事,展示着他们不同的才气。

一本近60万字的著作,有150多篇文章,但没有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用“蜡烛”“春蚕”“人梯”“奉献”“牺牲”等词语,没有悲情沉重但落俗套的话语,从标题到内容,每一篇文章,无论长篇或短制,无论叙事或议论,都洋溢着一种激情,回旋着一种乐观的情绪,充满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它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自豪。他使我们看到,教师,一个大写的人。如袁浩校长评说孙双金校长文章的标题——“扬起大写着‘人’的旗帜”,写的是孙双金校长,但抒发的是共同的感情。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袁浩校长对教育理解所秉持的人本立场,对教师角色伦理的人文关切。

袁浩校长笔下一个个优秀教师,他们爱心普照的自觉,他们朝着光明前行的执著,他们不断创新的智慧,他们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无不在骄傲地告诉我们: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具有自由和自主性的人,才可能真实地表达自我、创新自我。

猜你喜欢
校长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校长给力“九个一”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