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史学阅读,提升设计成效

2021-05-08 02:28梁勇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9期
关键词:外交关系微课设计李鸿章

梁勇

摘要:研读大量有关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学术著作,摘编、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整合成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微课,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李鸿章 外交关系 微课设计 史学阅读

梁启超曾说,史料是历史的细胞,史料不足或不实,就谈不上研究历史。可见,只有大量地阅读史料,才能研究历史,教学也是如此。笔者仔细研读有关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学术著作,精选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对史料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穿插设疑,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一、学术引领:李鸿章外交思想面面观

晚清政府对外交流迟滞,在李鸿章的一再呼请下,才决定派遣驻外使臣。当时,总理衙门准备将修改条约一事的有关问题上报给朝廷,并对派遣驻外使臣一事发表看法,李鸿章表示同意。此前,总理衙门曾派美国人蒲安臣前往欧美各国交涉外交事务,李鸿章也表示赞成。不过,李氏认为让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不是长久之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以“开风气之先”。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钦差大臣期间,他就对国家的外交决策特别关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马嘉理事件使李鸿章深刻地体会到遣使驻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推动了清政府遣使驻外的步伐,并最终促成中国驻外使馆制度的设立。

李鸿章还曾与秘鲁方面就“华工问题”进行过磋商,积极维护华工的利益。秘鲁为了取得在中国的通商最惠国待遇,派专使来中国进行谈判。李鸿章作为清朝谈判的主要代表,利用这次机会成功地解决了秘鲁华工问题,为华工争取了权益。在中秘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仍继续维护华工权益,最终双方正式签订了有利于中国的专条和商约。

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他将“和戎”作为办理外交事务的指导思想,并根据“势”“理”观决定对策。李鸿章的“和戎”思想与变法自强密切相关,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时局的变化,他企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自强自立。基于他对“势”和“理”的分析和外交观念的判断,他对不同的国家也采用了有差别的策略。然而,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妥协退让的策略。“保全和局”就是他外交思想的中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鸿章可以不问黑白是非,甚至可以出卖国家利益。中法战争中的“息事宁人”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种所做所为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的扩张野心。

二、微课设计:从中外关系看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府的忠诚卫士,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从事外交工作长达30年,其外交政策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他的外交政策虽然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也有取得成功的特例。因此,有必要对李鸿章的外交思想进行全面分析。本微课通过对中外关系的剖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两面性。

【设计方案】

材料呈现:晚清时期,在派遣驻外使节方面,李鸿章非常重视外交人才的选拔,并积极向清廷推荐各种外交人才。像郭嵩焘、曾纪泽、李凤苞、许景澄、刘瑞芬、洪钧、崔国因、薛福成等,要么得益于李氏的推荐,要么得益于李氏的保举。

——摘编自张富强《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

教师设问:李鸿章为清末遴选外交人才做过什么贡献?(参考答案:向清廷推荐很多有才能的人物出任驻外使节。)

教师講述:在外国派驻使节,这是近代国家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不过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对这种国际惯例的反应显得相当迟缓,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才下决心派遣使臣到欧美、日本等国。这其中,李鸿章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仅赞成遣使驻外,而且向清廷推荐了一大批使臣。这既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师夷长技”思想的表现,也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此外,他还努力维护华工在国外的利益。

材料呈现:李鸿章对秘鲁拐卖凌虐华工的罪行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秘鲁在此之前从未与中国有商贸往来,“乃拐骗多人出洋,叠经控发有案,该国无教化,无礼义,不独中国百姓所共恨,亦为西国友邦所共知”。

——摘编自谢世诚《李鸿章与清末华工问题》

教师设问:李鸿章关于秘鲁对待华工持什么态度?(参考答案:谴责秘鲁拐卖凌虐华工的行径,维护华工利益。)

教师讲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且也使得沿海地区大量的劳动力被帝国主义者诱骗至国外充当苦力,受尽了凌虐和不公正的待遇。李鸿章非常关注海外“华工问题”,也作出了一些贡献。尤其是对秘鲁外交的成功,在清代应属特例,这当然与李鸿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主要是秘鲁的弱国地位所致。

材料呈现:在法战争中,李鸿章实行的是一种维持“和局”的外交策略,所以在增派援兵问题上设立重重障碍,在谈判桌上又一味地退让,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中法新约》。

——摘编自随新民《略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教师设问: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导致清廷在中法战争中的结果怎样?(参考答案:保全和局;中国以不败而败,法国以不胜而胜。)

教师讲述: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为了息事宁人,在我方取得局部胜利的形势下,于谈判桌上签订了屈辱条约。李鸿章的这种妥协退让的外交方针被帝国主义者看穿,刺激了列强在中国进一步扩张的野心。中日关系就是李鸿章这种外交思想的悲剧结局。其实,李鸿章最先主张建立“联日”战线以抗沙俄,但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他的这一思想有所改变。甲午战争之后,他提出了“联俄抗日”。李鸿章这种“以夷制夷”实际上是“甘堕洋人之术而不知悟也”,其外交政策失败是必然的。

【设计点评】

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本微课旨在通过对李鸿章外交思想正反两方面表现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本微课注重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教师在设计中运用大量的史料,使课堂颇具趣味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课堂反思:有“韵味”的课堂基于有“真味”的史料

如果没有史学阅读积累做支撑,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多元化史料,也就不可能有教学上的创新。本课教学实践有待改进之处颇多,也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史料,注重其可读性;通过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升他们分析、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无止境。本课的专题教学形式多样,笔者仅从“史料教学”的视角作一浅层探讨。一线教师只有课前进行大量的史学阅读,课堂上不断地探索史料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其方法与策略,才能让史料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真正落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48.

[2]张富强.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J].广东社会科学.1991(2).

[3]谢世诚.李鸿章与清末华工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随新民.略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猜你喜欢
外交关系微课设计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宋代外交往来中的押伴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