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完善

2021-05-08 05:46徐文婷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徐文婷

摘要:为了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需要完善环境保护监测体系,而生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政治支持、实践推进和制度转型的前提。以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和民主政治的作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环境部和地区监测机构的重要制度,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有权督察、取消、请求协助、分配任务、审查监督和追究责任。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对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党政领导进行监测,加强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应用,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可以采用集中监测和“回顾性监测”,也可以采用专项监测和常规监测;此外,常规监测可分为监测准备、监测记录和实施、监测结果的评价和纠正、监测结束和后处理监测等。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主体

引言

法治是治国的重要工具。学术界对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进行了研究,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对推进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清晰的督察员定位

在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授权地方党委和政府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行为者,但未能对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人的生态责任做出有效的约束性规定,也未能监督地方党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和使用。比如:第一,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实施难以改善和推进;第二,传统的环境政策强调地方“执行”,通常不涉及机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对社会事务的全面领导,并发布了一系列“党政联合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责任,强调了中央政府在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与中央环境督察员不同,环境督察员不太注重问责制,而是注重解决司法问题,促进建立高效的生态治理能力,建立更加注重长效的管理机制,促进中国共产党在环境领域各项政策方针的具体落实和实际成效。

2規范督察工作

《中央政府环境保护监测条例》规定,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完善环境保护监测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党委和省政府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都有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责任,所以应该从政治的角度做出准确的规定,以监督和促进责任的落实,完善制度。

虽然中央政府没有赋予地方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的权力,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此外,与中央环境监测系统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监管职责和权限,制定监管纪律和规章制度,处理违规行为。根据这些原则,还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法、指导思想和标准工作方法、监督问题的类型和主要情况、问责的条件和形式、监督和纠错的程序、纠正问题的标准、接受监督反馈的标准,并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由省委、省政府组成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省委书记、副书记、省委、人大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可以担任领导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可以列入领导小组。推进环境与环保相关职能整合,完善劳动监察机构;要促进监督权的形成,明确责任,提高监督整改效果。特别是地方纪委介入生态环境监管,有利于及时查处政治问题,也有利于规范地方监管,防止违纪违法行为。监察组组长应以中央政府的形式,由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部门或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监察组副组长,必要的人员负责监督日常工作。地方监督员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监事的比例根据其主管行政区域的数量和范围确定。

在环境保护监测方面,应建立与中央监测相联系的工作机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与中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之间存在时间差距。中央监管后,如果能马上进行监管,短期内可以避免一些问题,但不利于发现长期问题。监督先于中央监督。基层监管机构多层次部署,先监管后集中监管。这不仅容易导致“一刀切”的问题,还会给地方日常监管带来更大的负担。在监督方式的选择上,应结合具体的监督方向和基本目标,选择日常监督、专项监督或地方监督的形式。

地方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从中央监管的完善和落实、环境恶化、群众投诉举报频繁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常规监管的作用。在出现影响党委政府问责、多部门合作、区域环境的问题时,省委、省政府可以牵头定期督查,有的可以配合中央督查组共同解决督查员难以解决的问题。

3关注关键内容

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应着眼于充分发挥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的作用。在中央监控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中,要结合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的实际,划分层次,明确重点。中央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监测方法和监测形式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优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而动态调整,以改变监测内容的侧重点。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应及时适应中央监管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监测的功能,从解决关键问题到全面落实制度,实现中央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与内容的有效衔接。

在扩大中央生态监测范围的基础上,将地级行政区作为生态监测的主体;其内容避免高估生态和生态问题的问责制度,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和具体问题背后的制度问题,如党政领导的使用和决策,环境领域、产业、资源能源、金融等政策的正确性和互操作性,以及具体责任和重点任务的实施进度等。从推进落实、资金筹集、制度保障等方面,通过具体问题,自下而上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推进落实。

是中央环境监测的有效补充。中央政府委托各市实施环境管理,不干涉具体工作。在中央生态环境监管中,存在一些部门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中央环保督察“一刀切”等问题,影响监管的及时性,造成政治资源的浪费。

监控内容要准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众环保监督反馈意见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空间范围、资源禀赋、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与布局、城市化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作为中央环境监测的必要补充和延伸,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还应结合区域和流域环境特征,对区域和流域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地区和当地人问题比较多的地区。

及时调整优化监控内容。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释放、管理、使用”改革,需要更加关注源头检测、过程监测等新的管理要求,如何实现“三线一片”与UVP体系的衔接,实施排放限值和环境综合立法。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地下水等环境方面的捐赠。基于对一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的认识以及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未来第一轮环境监测应更加关注促进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4加强制度趋同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恶化监测系统与相关行政监测(监测)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别和联系。中央尚未确定具体联系方式。在监测生态环境时,要明确这种接触的区别,避免重叠。将人大环保执法督察与地方专项督察有机结合,建立信息交流和监测结果衔接的工作机制,以及省委、省管局专项监测,不仅可以建立环境监测工作平台,还可以实现相关工作问题的查询。以问题为导向,多方面推动问题解决。

制定环境损害整治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认定和问责办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环境领域的职责,以及在决策、执行、日常行政审批特别是监督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都要用数量来表示:有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但党和州长在环境领域违反党的法律法规或党的政策,负有责任。环保部门可以对监管责任进行审查,提出问责建议,规范问责程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充分利用监测效果,有效推动地方相关工作的实施。

完善政府与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机制。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规定了中央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权限,地方授权进行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监测常态化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审视和澄清党内法规与国家立法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建立党和国家行政部门协同行使权力的机制,以促进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有效合理分配地方党委政府的具体职责,理顺关系,保证决策的顺利、准确、有效实施,提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度水平。

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的生态环境管理将是全球深水区。空间控制体系、产业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区域发展生态平衡机制、环境治理奖惩体系等。这些都从源头上为地方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保障。

5结束语

根据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员的经验,应系统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员的原则、主体、权利、义务、对象、范围、形式和程序。要强化环境监测绩效,深化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地方党委和党政领导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发挥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既要克服监管制约经济影响民生的误区,又要从根本上解决监管制约经济影响民生的问题,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我们必须积极明确监察队伍的权力,维护其权威,但不能放开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力,建设生态文明,完善环境监察。不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从长远来看,环境监测的规范化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葛磊.探究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世界生态学,2020,9(3):275-278.

[2]杨永芳,王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11):69-74.

[3]孙秀艳,刘毅,寇江泽.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根基[J].法治与社会,2020,(11):16-18.

[4]冯翰林,刘明,陈胜男,等.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完善[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73-77.

[5]于宇,沈淑霞,张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9):85-86.

阜新市生態环境局彰武分局,辽宁省阜新市123000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