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

2021-05-08 06:45林丽琰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

林丽琰

摘要:教育培養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预期界定,其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人的认识理论的演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剖析近现代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历史沿革的主要阶段,阐述其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前进型与曲折性以及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职业教育对所培养人的预期界定,是对“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正适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剖析其变化表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性,从而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1840年至今181年的历史,按照社会上层建筑可大致分为清晚期、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经历了相应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与西方巨大的技术差距,开始积极学习其先进的军事与生产技术;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新式工厂与企业开办起来,为保证配套技术人才的供给,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起来。在《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的规定中,实业教育应培养能够从事工农商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实业学堂的教学研究人员。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新式工商业发展为目的;传统教育的思想与形式与“自强求富”、“教育救国”等实业教育新思想相碰撞,表现在实业学堂中则是通过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相关技术理论,对技术实操的重视不足。同时,培养目标的社会性过强,技术教学之外忽视了人的教育。

(二)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技术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新教育思想的猛烈冲击下,产生了大量的新型教育形式。在《壬子学制》、《癸丑学制》与《壬戌学制》的规定中,实业教育应通过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人才。另外,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职业学校的建立,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实践与理念的本土化。此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令新教育理念广泛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开始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发展的需求,并在新教育思想以及本土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下对培养目标的界定更加细化、多样化,培养方法开始结合实践。

(三)新中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职业教育承担了教授生产技术与普及教育两大重担;工业化与国防建设急需各类技术人才,扫盲以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此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更多着眼于急迫的国家建设需求,但对于培养人才的等级与专业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化的潮流,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心从国家建设需要转向市场化经济建设需要: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与就业市场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坚持了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的要旨,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对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标准进行了细化。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的积弊逐渐暴露,我国进入了艰难的发展结构转型期;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社会对于技术人才质量与专业产生了新的需求,同时对人发展的研究愈加深入,制定了“培养爱党爱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郎文革,李晶,李永霞,张素玉.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A0):289-290.]”的目标。

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下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放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强调在其连续与非连续统一的过程之中曲折前进上升的特征;而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同样可以剖析出这些特征。

(一)过程性特征

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既定事物,而是随着社会、市场与国家需要的演变与对人发展认识的深入不断延申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结合的紧密性特征使其培养目标随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是不同时期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动态体现。

(二)前进性与曲折性并存

虽然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了跳跃性、反复性的变迁,;但在整体趋势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社会需要的契合程度与人发展需要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复杂的历史演变之中不断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阶段性作用,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结合

中国近现代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以社会生产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为客观基础;但现实发展历程中的曲折、反复与跨越,是个体主动性发挥的结果。个体的认识与能力因素本质上体现了历史主体:人民的选择。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历史沿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厘清了其发展的过程性本质,以及其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的特性,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启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阶段的发展与规划。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过程性

首先,摆正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过程性的认识。在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既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又要对未来发展大势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彰显此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承前启后的动态性、连续性与渐进性。

(二)把握非连续性关键节点机遇

其次,在连续中发挥不连续性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到社会重大变革的冲击;把握变革突变与挑战带来的关键节点机遇,发挥主体的能动选择性,通过培养目标引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三)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体积极作用

最后,在对于职业教育目标的规划中,不仅需要积极认识并尊重教育客观规律,总结教育科学规律;还要提高主体选择的预见性,使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长久、有序、高质量地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职业教育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