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2021-05-10 17:24程秀兵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新形势问题对策

程秀兵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由粗放式向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起到了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反映污染治理的效果的作用,并给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持。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与效果,对提高环境治理与监管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耳目,为此突显出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新的发展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频发,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不明确且欠缺完善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有效作用,需要强化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质量评价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机制。

1、生态环境监测内容简述

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要素有水、气、声、固废、辐射等,监测方式分自动和手工监测,自动监测有水、气等各级环境自动质量监测站点,手动监测包括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两大部分,现场监测适合于对无法带回到实验室进行分析的样本(噪声、水温、流量、烟气流速以及烟气黑度等)、不易保存及保存时效较短的样本、最好在现场进行分析的各指标(pH、溶解氧、电导率、感官指标以及余氯等)以及需要在现场组织环境监测的部分特殊情况,包括挥发性的有机物泄漏情况监测、现场应急监测等,现场监测具备快速性、灵活性优势,无需保存样本,能够快速的获取需要的数据信息,同时根据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针对性与代表性[1]。实验室分析主要是按照质量体系控制要求和流程,出具科学准确的数据和合法的检测报告。

2、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2.1欠缺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新形勢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迅速,但环境监测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欠缺完善的质量监管制度体系,因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单一,现行的管理制度等存在滞后性与不合理性。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管理及监督意识薄弱,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布点、样本采集、现场监测、样品保存和运输以及实验室分析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目前,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保障水平相对偏低,仪器设备存在老旧以及落后问题,试剂、环境场所以及人员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满足检测技术规范要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导致监测数据出现误差和错误。

2.2环境监测工作难度大

环境监测活动涉及点位布设、样品采集、现场测试、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制备、分析测试、记录、报告编制和档案管理等众多过程,每个过程又会受到环境条件、仪器、试剂以及监测方法与操作人员的素养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每个过程的各个因素均会对最终监测数据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严格来讲,环境监测数据是特定条件下的监测数据,只有在严格遵从技术规范的前提下获得的监测数据才具有实际意义。评价数据的准确性是误差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误差来源除了以上因素导致的系统误差外,还有随机误差,且随机误差无法消除,只能通过重复试验进行减小。

2.3监测技术存在不足

就现阶段环境问题来看,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监测技术间的互通性较差,而且应用性能较弱,覆盖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存在脱离监测工作实际的现象,相关技术的投入及产出比例十分不协调,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沿用传统人工监测方法,与我国当前环境情况与技术研发前景并不匹配。同时,监测技术的研发仍存在研发意识不足的现象,并未深入探究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研究方向的重点仍体现在理论上,并未有效上升到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严重脱节。

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优化对策

3.1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制

必须调整优化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增强内部与外部监督管理,监测机构需要安排专业人员结合现代化监管模式与技术,组织高效的内部质量监督工作,搭建数据管理库,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创新监督管理模式,详细记录监管工作的相关数据信息,实现监测工作的可追溯性,提高内部监督的实效性[2]。建立健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督工作队伍,展开随机性以及交叉性的日常监管工作,将传统事后检查与管理调整为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总结的全新模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要求。针对监测数据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数据质量。明确失信惩罚规章以及市场退出管理细则,加大对虚假检测数据的打击力度,最大程度上的解决监测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此外,必须调整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机制,环境监测机构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使其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整合监测资源力量

目前,我国已建设了四级环境监测站及其相关机构,环境监测工作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对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考虑到多头管理、系统布局规划与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现有监测站欠缺系统化的组织整合,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增强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运行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目前,市级以上监测站能力较强,针对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发展强弱不均、人员数量多少不一,多则十几人,少则三、四人的现状,人员少的监测站无法胜任当前繁重的监测任务,随着市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一定程度上能为整合市辖县(区)监测站的力量提供可能,可以根据人员多寡来分配县(区)站的检测任务,设置中心站和采样站。充分发挥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力量,创造灵活的机制让他们参与到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形成各级各类环境检测机构的合力,为提升监测质量提供基础支撑。

3.3强化监测质量保障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监测工作的质量。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提高质量保障水平,提高环境监测的专业性以及技术要求。加大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添置适应环保任务发展必需的大型仪器设备,重点抓好监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人员操作技术水平,采取持证上岗、盲样考核和各类监督检查的形式提升实验室监测能力。监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数据质量意识,能够有效控制监测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同时要及时学习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建立健全技术人员的选拔与聘用机制,加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借鉴成功经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效性,必须结合新形势的实际需求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大人员以及硬件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明确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指标以及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毅, 刘晓烨.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J]. 绿色科技, 2020(14):2.

[2] 张涛,周立平,王湜,等.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发展策略探讨——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J]. 科技传播,2019,11(21):1-3.

[3] 王浩. 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的探讨[J]. 福建质量管理, 2020, (008):166-167.

猜你喜欢
新形势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