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021-05-10 17:24黄秀兰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4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身心健康

摘 要:近年来,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人们身心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并有着难以抑制的势头。为减少生活压力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加大宣传、结构性训练、利用合理策略实施自我关怀的建议,以自我关怀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增加个体自我疏导和自我关注的意识,提升人感知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而促进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自我关怀;身心健康;健康行为

自我关怀是个体对自我情绪和健康行为的主动关注,而这种积极的行为可表现出人对生命价值的关心,意味着自我精神的完善以及使命的践行。生命得以完整,并得到升华,需要个体能够在自我发展中获得满足和享受,而这种积极心态和行为的产生,利于消除人的负面情绪,使人获得幸福和满足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从心理学层面,了解自我关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通过具体的分析,找到影响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为人自我关怀能力的发展和意识的提升提供帮助。

一、自我关怀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哲学领域中,关怀主要是指对人伦理道德的关注,而自我关怀时常以责任、期待、关注等词汇相关联,是一种关心自我发展的态度,又被人称为自我同情、自我关注、自我怜悯等,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自我的一种理念。在个体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回避和批判自己,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将其视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对自我出现的情绪和变化,能够无条件的接纳,减少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自我关怀具体包含自我关注和共通人性两个组成部分,自我关注主要是对生存和生活的关爱,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关心。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个体必须有着丰富的生活的体验。而在生活中面对的痛苦和困难,需要人们坚定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和回报,以积极的态度宽慰自己,关注自身生存和生活的状况,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优质的条件。而共通人性则是认识到他人和自己在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上,存在着契合性,不但包含积极和美好的体验,也有着不幸和痛苦的经历,这些体验都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普遍性。只有具备共通人性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享受当下,自我价值得以肯定,从而得到自我的满足和享受。

二、自我关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自我关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产生的无助感、疏离感、不安感等负面情绪,总是与失去自我控制相关。而表现出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往往会感到强烈的失去自我控制和害怕失去控制。而经过心理的疏导,人们逐渐产生积极的心态,更为主动的控制和調节自我,完成自我的关怀和自我的关注。这种变化表明自我控制和自我关怀能够消除人的负面情绪,并通过长时间的心理暗示,给人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一方面,自我关怀可使人更加正视自我,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宽恕和理解存在的缺点。从而减少人们存在的焦虑不安情绪,以及负罪感和羞耻感,从而避免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自我关怀还能使人产生幸福感。个人幸福感与人的内部心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为对认知,情绪,信念等等因素的自我把控。一旦人的自我认知和控制能力降低,就会使人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并反映在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混乱,压力过大等情况,降低人的幸福感。相反,人在受到自我关怀的干预后,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内心的负面的情绪,使其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更大,能够在满足自我,以及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自身体会的幸福感更高,心理健康的状况也相对更加良好。

(二)自我关怀对身体健康行为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自我关怀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和健康行为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身体免疫力,降低传染疾病的风险。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够强化人身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减少人染病的风险。还能增加病患的疼痛耐受度,以更为积极的态度的面对疾病,可消除疾病带来的不适感,缓解病症的疼痛程度。二是适应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健康行为增加问题解决中的灵活程度。自我关怀可使人们更加关注自我情绪的变化,并通过自我心理疏导和控制,形成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在面对生活问题,以及环境变化时,能积极的探索和采用更多的应对方法,在协商和谈判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更好的适应变化,并从中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促进个体积极行为,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自我关怀能力的个体,能够不轻易取悦他人,懂得拒绝他人的要求。而面对人际冲突,也能考虑他人的需求,从而更加主动地解决问题,减少矛盾为双方带来的不适感。在遇到困难时,具有自我关怀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地采取向他人求助的方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获得人的支持和认可,以及社会性的支持,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关于通过自我关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研究

(一)根据身心健康发展特征进行自我关怀,针对性提升关怀效果

自我关怀作为一种自爱的态度,不仅有利于减少人的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健康问题,还可帮助个体欣赏自己的优势,宽恕自己的不足,引导自己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降低焦虑与羞耻感。据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存在不良行为与心理问题的人,在接受自我关怀干预后,都能显著减少不良行为与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出现,缓解焦虑情绪的发生。同时,引导个体定期进行自我关怀,还有利于增强个体生活幸福感,使之生活有目标、压力感知力、负面情绪减少、生活满意度提高以及自我健康行为的掌控能力增强,在环节个体生活压力,获得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具显性性的影响作用。为了真正发挥自我关怀的价值与作用,真正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状态与健康行为,应根据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特征展开针对性的自我关怀引导工作,以针对性提升关怀效果。

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根据个体身心健康情况,针对性选择自我关怀引导方案。如面对存在心里消极因素的个体,可采取反刍思维、表达抑制、经验回避三种策略来引导。其中,反刍思维指的是将个体经历过的负性事件进行回忆与重现,引导其面对为之带来消极体验的不良事件。虽有可能会导致消极心理加重,但自我批判与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随之减少。表达抑制指的是引导个体对正在感受或即将要出现的消极体验进行预防和控制,努力抑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负性心理。虽有可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但通常会增强对自己负面情绪与想法的控制。经验回避指的是引导个体为避免即将体验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而选择回避或主动改变这些经验的形式、环境等应对方式。通常这三种自我关怀训练方式,可有效降低个体的情绪回避,进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其次,应加强个体“归因训练”。当个体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任务太难”等因素时,通常会不利于后续的努力,甚至会产生消极、懈怠、懒散等心理和行为。但是将成败归因于“个人努力不到位”、“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甚至认为自己能够通过了解自我、关怀自我、改善自我来获得逐步提高时,则有利于形成良好健康行为与健康心理。因此,在自我关怀引导中,应加强“归因训练”,引导个体从榜样身上汲取经验,跟榜样学习,选择性听取权威意见和“自我说服”,学会及时关怀自己的情绪变化与行为习惯,有利于在发现不良情绪的第一时间予以改进,进一步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二)运用多途径加强自我关怀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我关怀意识

运用多途径加强自我关怀宣传力度,不仅有利于应在浓厚的自我关怀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个体自我关怀意识,还可加深个体对自我关怀价值、含义、作用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并逐渐掌握正确的自我关怀方式,从而及时纠正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两种途径,包括微信、微博、QQ、官方网站、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对进行自我关怀有利于增强积极心理、减弱消极心理、促进积极性为与良好人际关系等优势加以宣传推广,扩大自我关怀覆盖面与宣传范围。从而使更多人形成良好的自我关怀行为习惯与能力、意识,定期进行自我关怀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与缺陷。

(三)利用合理策略正确开展自我关怀,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导致人们不会关怀自己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懒惰和放纵的惧怕,缺乏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纠正自己的勇气、决心与毅力。甚至有些人因缺乏对自我关怀正确的认识,而使之以自我批评的方式纠正问题,反而会导致其产生更加消极、更加懈怠的情绪。而有效的方法则是用积极与鼓励的信息、策略、手段等,产生有助于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心理状态与健康行为。因此,利用自我关怀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善于利用合理策略正确开展自我关怀,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个体明确自我发展目标,比如为实现长期幸福做出选择;为摆脱痛苦产生的自然渴望;为相信自己在失败时会得到理解与关怀,而降低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等等。通过明确这些自我发展目标,便可促使个体针对性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方式进行自我关怀。其次,应引导个体正确认识到自我关怀与自我同情之间的关系与差异,自我同情指的是在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质量、情感体验、换位思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情绪,主要是因受他人不良行为与不良心理的影响,而对自我受到伤害产生的一种自我同情心理。自我关怀则是以一种关怀的方式,原谅自己在饮食不规律、减肥过度、出现不良情绪等方面产生罪恶感的一种环节方式,可降低人的负面情绪与焦虑,谅解自己的同时督促自己,逐渐形成正确心理状态与健康行为。

(四)通过结构性训练课程引导展开自我关怀,掌握正确的身心健康发展方法

结构性训练课程是我国一些优秀心理健康专家研发而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通过参与结构性训练课程,针对性提高个体身心素质水平与健康行为规范,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米利尔早在2007年便实施了一个为期12周的“成人身体与心理健康弹性促进计划”,来提高受训者生活幸福感与身心健康水平。该课程主要包括认识人的潜力与心理弹性;压力管理;自我认知与自我行为疗法原理;问题解决技巧;人际关系技巧;自我关怀技巧;总结等七方面内容。在引导个体通过自我关怀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时,便可通过借鉴这一课程,结合个体发展需要与差异性情况,适当调整内容与方法。引导个体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的产生无力感时,可尝试通过参与结构性训练课程对状态进行自我关怀干预,调整个人健康行为与睡眠质量,以更好的状态面对问题。从而减小负面事件对个体心理与健康行为的影响,真正提高个体自我关怀效果与能力,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我关怀是一种自我关注和自我关爱的态度,要求人在参与社会性的活动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激励和宽容自己,无条件接纳和宽慰自己,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对个体的影响,促进积极健康行为的产生,增加人的生活幸福感。面对自我关怀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心理学领域了解自我关怀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心理的引导和结构性的训练,来增加人的自我关怀意识和能力,疏导人存在的负面情绪,促进人的自我接纳和自我安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使自我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柳玥,梁凯欣,陈思同,任怡臻,朱毅,迟新丽. 多运动,爱自己: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自我关怀与抑郁的关系[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學术会议摘要集(下).[出版者不详],2021:661-662.DOI:10.26914/c.cnkihy.2021.040297.

[2]王静,赵雅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锻炼氛围的调节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1,37(03):70-75.

[3]张纪豪,郭舒婕,李永鑫.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对生产力受损的影响:心理健康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2):301-305.

[4]孙莎莎,王傅,黄海平.大学生假期健康行为、自我关爱与身心健康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19):61-63.

[5]钱凯娟,颜军,张文杰.武术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认识和生活满意度中介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20,39(04):52-56.

[6]梁凯欣,黄柳玥,屈笛扬,卜禾,迟新丽. 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自我关怀和心理韧性的保护作用[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出版者不详],2021:676-677.DOI:10.26914/c.cnkihy.2021.040311.

作者简介:黄秀兰(1983年9月13日),女,汉,四川,研究生,硕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身心健康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