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05-10 08:24王娜王维邹丽媛王文静陆荣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6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王娜 王维 邹丽媛 王文静 陆荣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然而就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来看,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教育,忽视与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的衔接,这就导致一些毕业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信息进行充分利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在提升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与竞争力,最终让大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校企合作概述

自上世纪90年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尽管高职教育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不懈努力,既为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输送了一批满足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与很多企业达成了良好的合作。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一是,投资合作方式。即高校可对资金与企业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培训成本,让大学生可以及时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生产理念与生产技术,而企业可为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助推其成长为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引企入校方式。即高校凭借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平台,借助企业雄厚的人才资本与先进技术来开发全新的专业,并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等[2];三是,产学研结合方式。高校结合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学研相融合。即能够为高校帶来更多的效益,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四是,校企结合职教集团化模式。即将高校和企业进行有效融合,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达到产学研相融合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改革及产品研发等服务,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教学科研、设备与人力投资等,从而促使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为确保校企进行深度良好的合作,就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实现了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广泛应用,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与推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就目前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而言,由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没有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设计,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资金、设施等方面缺乏可行性,从而导致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这就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3]。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普遍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准确认识,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就只是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途径,而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就只是为自己“招录”临时工的途径;二是,没有明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标准[4];三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仅局限在合作协议的签订,在教学创新、课程设置上等存在操作性较弱、实践性不足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校企合作效果。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合理的产学研机制

为确保高职院校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并有效保障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及高职院校协同合作,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引导各方树立正确的思想。政府与高职院校应积极倡导各方以战略眼光看待与注重技能,尤其是高技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创新发展及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如:政府教育、科技等部门需要进行密切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顺畅的渠道,从而创建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二是提高校企合作中所需资源在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中的所占比例。政府相关部门应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吸引更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创新、课程开发等工作之中,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源与资金获取渠道,确保高职院校产学研机制获得理想的效果[5]。

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由于校企合作项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项目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均需要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来实施。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国外关于校企合作方面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并对我国相关政策与法律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四是制定严格的劳动准入制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促进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开展。企业必须严格开展人员聘用工作,对进入企业员工的职业合格证、资格证、学历证等进行严格审核,只有都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后,才能够正式入职上岗,从而确保企业人员素质的优良性。同时,针对新入职的员工,企业必须做好岗前培训与考核,从而确保其能够以最优越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投入到实践工作之中。

(二)构建完善利益共赢机制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校和企业实现互利互益,基于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必须积极构建完善的利益共赢机制,让校企双方都能够取得彼此所需的利益,从而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高职院校必须严把质量关。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来与最为适宜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和企业双方的标准与匹配性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筛选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谨慎详细,尽量选择与高校自身教学专业、科研条件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相符合或是互补的企业。

二是动态化管理合作企业数据库,并结合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可借助多样化的途径来搭建合作企业数据库,然后结合彼此的定位、学科优势、发展规划及办学特色,来对与要求相契合的优良企业进行及时更新,并及时除去不合格的企业,从而确保数据库内企业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让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選择机会,通过多方对比来选择最为适宜的企业进行合作[6]。

(三)构建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为确保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必须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让双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应从规范、质量、效果等方面为切入点,结合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制定培养计划,在对高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同时,还需积极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编制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做好订单共选。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同开展招生招工、订单班与学徒制学生选拔等方面的工作,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展示出岗位要求与工作要求等。三是切实开展过程共管工作。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合作协议来对相关学科的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双师共育优势进行全面发挥[7]。四是共同构建实训基地。通过有效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以此来让大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五是共同制定评价规范。高校与企业需要对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规范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在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层面健全考核机制。六是共同承担合作中的风险。在签订合作协议时,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风险承担责任和义务,从而尽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黄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交际,2021(15):170-172.

[2]庾伟.跨界与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1(07):163-164.

[3]张一平,赵素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包装,2021,41(07):39-42.

[4]任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1):116-118.

[5]苏晶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6):184-185.

[6]王丽英,郭盈盈.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05):115-116.

[7]杨利静.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89-90.

个人简介:王娜(1980年6月),女,辽宁省铁岭市人,硕士,专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方向:供用电技术,职称:讲师。

注:本文为 2020年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 “基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群‘双栖三全’式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Y0433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