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 谈读书

2021-05-10 13:41撰文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许知远书店读书

撰文=郑朝辉

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一本书作为礼物。从此,书籍成为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加泰罗尼亚居民在4 月23 日设立“圣乔治节”,以示纪念。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1995 年,在西班牙代表的提议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与版权日”,以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等大师们。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100 多个国家都会在这天举行各种关于读书的宣传活动,鼓励人们阅读,希望人人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尊重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大师们。

1 “伏生护书”传递了什么?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里,《尚书》如同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象征一般,凝聚了写书人的心血和护书人的坚持守护,又在传书人的手里艰难传抄。这本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典籍最终一代代流传至今,让我们今日得以窥见上古先贤流传下来的智慧和中国读书人的气节。

《尚书》是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典型,是“天下大纲”。伏生自小“学书”,因而知“书”。他深知《尚书》必定是“一书平万世”。为了万世的清平,他呕心研究书,达出神入化无人之境,更知“书”的高境深意、广用和长度。为“天下留”,他舍身“护书”;为“天下用”,他无私“传书”。

牛年大年初一,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闪亮登场,立刻成为新晋网红!《尚书》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邃魅力。

拉斐尔《圣乔治与龙》1506 年 木板油画华盛顿国家艺术美术馆藏

唐 王维(传)《伏生授经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25.4×44.7cm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秦末,项羽入咸阳,将国之藏书焚毁,大量被没收回来的竹简以及上面所记载着的文史资料、哲学思想,都随着浓烟一一消失在咸阳宫殿的上空。因不忍看见《尚书》这本记录了上千年璀璨文化的古籍就此绝传,时任秦朝博士的伏生将家藏的《尚书》藏在了家里的墙壁夹层当中。尔后的二十多年里,纵然战火重燃,朝代更迭,墙壁中的《尚书》使中华文明火种犹存。

然而,当伏生从墙壁中把它再次带回到阳光底下时,原本的100 多篇,只剩下了依稀可辨的28 篇正文。于是伏生对这一孤本重新抄录整理,同时开始广收门徒,传授这本承载了1600 年文化精华的典籍著作。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饰演的“护书人伏生”

伏生传授《尚书》时,对明哲先贤遗留思想的敬仰和尊重、读书人的坚守与风骨,在2000 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依然震撼人心。“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自古以来,有多少像伏生一样的文人,有着为理想、为价值观、为家国情怀牺牲一切的精神,有着如何也不肯苟且的骨气。

钱穆先生认为,《尚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其中悠久的思想智慧在今天同样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

2 没有纸张的年代,书长啥样?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毛公鼎的铭文就多达500 字。因此,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多数书史家也认为,它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3 造纸术的功劳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高53.8cm,腹深27.2cm,口径47cm,重34.7kg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尚书虞书尧典》(部分)

下图:《新诗造纸书画谱》(局部)详细记载了古法造纸的具体过程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我国丝织品的种类繁多,清代汪士锦在《释帛》说:帛有六十多种。而其中可供书写的帛就有数种。)

在中国文化史上,从长远来看,东汉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佛教传入中国,不是道教开始创立,而是蔡伦造纸。造纸术把树皮、破布这些废料变成优质的记录工具,把原来笨重的竹简、贵重的丝绸都替代了。信息的记录成本、运输成本都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写作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从此书籍不再是家传的宝贝,而是中等家庭说买就买的普通文化用品。如果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发明按照重要性排个顺序,造纸术或许不一定能进前三名,但肯定在前十名里有一个位置,和钻木取火、发明轮子是一个级别的。

造纸术的普及,带来的必然是信息爆炸。在先秦时代,学富五车就是大学者了。从考古来看,差不多每克竹简可以刻一个字。一车竹简按照最夸张的算法,一吨,就是1000 千克,100 万字。5 车就是500 万字。放到今天,一般50 万字的书就是一个砖头大小,500 万字就是10 块砖头大小的书。

4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呢?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胡适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5 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至嘉靖末年(1566)之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更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清 佚名《雍正帝读书像》 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 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其子大冲续有增藏。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阁两层,六开间,硬山顶。上层不分间,隔以书橱,下层分为六间。前凿一池,称天一池,两侧有封火山墙。天一阁,取《周易·系辞》郑玄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六开间,是“天一生水”观念的反映,“四库全书”的藏书楼就是仿它而建。

6 世界上字数最多的书

有一套千古奇书,见过全套的人少之甚少。

读过1/5 的人,几乎为人上人;看过2/3 的人,几乎没有;看完全套的,从古至今只有一人。它便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费时十年编成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光听书名就觉得非一般人可阅读,但阅读过其精华的人也往往都成为非一般的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时任安徽学政(省教育厅厅长)的朱筠上书乾隆皇帝,请求对明代第一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进行详细检阅,以便从中辑佚出一些已经在民间失传多年的古书,并将这些书籍重新缮写。这个提议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次年二月,他便下令成立四库全书馆,并任命亲信的军机大臣为总裁官。

由于《四库全书》内容太多,书的数量也太多,抄录与校对工作成为编书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的工作,前后共用了十年之久。参与各项工作的人数达到4200 余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这部典籍在整理、编纂完毕后共抄录了七份,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西郊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文溯阁。此四阁因位居北方而被合称为“北四阁”。另三部则藏于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天宁寺文汇阁以及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这三座楼阁则因为地处江南而被合称为“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奇迹,是世界现存字数最多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 册,收书3461 种、79309 卷,总字数近8 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纪昀等撰,清乾隆年纪昀进呈写本。卷轴装,纵28.5cm,横650cm,通栏高22cm,长354cm。四周单边,无鱼尾。红木书盒盛装,盒长39.5cm,宽32.8cm,通高10cm。

许知远

用乾隆皇帝《文渊阁记》里面的话:“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夥,都不出四库之目也。”

7 爱读书的许知远:带着偏见看世界

许知远是谁?

第一脸谱,《十三邀》的主持人,一路行走江湖,访谈各路大神。新脸谱,吐槽小王子。他在吐槽大会上的节目片段被网友称为“有文化的吐槽”。

许知远的正身,是读书人、写书人。他最好看的一本书是《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写得惊心动魄,是所有许知远著作中最好看的一本。

许知远说:“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能读懂当然好,读不懂就读别的呗。阅读是立体的,不读书,也可以读生活、读美食、读街道、读人,只要你是一个观察者,那么看什么都是读,书只是阅读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不论哪种阅读,都是逃避生活的好办法。”

8 书店危机≠阅读危机

2005年底,许知远和12位媒体出版界的朋友共同创立了单向街书店,名字来自本雅明著作《单向街》,他说要“把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的圆明园”,希望单向街图书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living room”。此后,这家书店成为顶级作家、导演、艺术家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频频光顾的场所。这里不只是书店,更是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

2020 年2 月24 日,因新冠疫情停业近一个月后,单向街书店在公众号上发出了一封求救信,开篇直言——书店撑不住了。

“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封邀请函。15 年前,我们创办单向街时,就希望它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诚挚向您发出邀请,成为我们共同体的一员,一起捍卫我们笃信的价值。”

这段话,是许知远的“自白”。一位粉丝留言说:“没有一座书店会成为精神的孤岛,拯救书店,也是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

《岛上书店》中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大众文化趋于浮躁,实体书店及其衍生行业大都面临寒冬,但死的是传统业态,而不是求知寻取之心。实体书店、传统书商的危机,大都来自租约和人力消耗,来自疫情的不可抗力,来自日趋多样的生活方式(包括阅读介质),唯独不来自阅读本身。

9 看完许知远的吐槽,你还不读书吗?

中年无颜值的形象,蓬松的头发,随意的人字拖,处处显出中年人的油腻,能被年轻人待见的可能性极小。然而,吐槽大会的首秀让很多年轻人记住了这个满嘴的时代主义和满腔单向生意的中年文化油腻男——许知远。他的那段三连贯口:“张大大,小说是一种作家写的假的事;李诞,作家是一种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阎鹤祥,职业你曾经拥有过。”被很多人评为“最有文化的吐槽”。

单向街书店里销售的许知远的人字拖

唐诺 著《阅读的故事》

许知远的演讲,提升了整个吐槽大会的“Level”,既有学者文字的风范和美感,又有深邃思想反思的反馈,大笑之后给人启迪。这样的吐槽,幽默中显现智慧,乐怀中感受温情。让一个纯粹有趣好玩的节目,多了一些思索的意义。

许知远的吐槽,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有文化的力量,读书的力量。

10 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可能性!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唐诺似乎给了答案。

他在《阅读的故事》中如是回答:“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个人坚信,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阅读的人穷尽一生之力,极其可能还是未能为自己心中大疑找到答案,但只要阅读一天仍顽强进行,可能性就一天不消失。答案可能导向绝望,但可能性永远不会,可能性正是绝望的反义词,它永远为人预留了一搏的余地。”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唐诺被称为“天下第一读书人”,从90 年代初开始,他每天都去咖啡馆坐上一天,专注地阅读与写作,比上班还要守时。

在这里,他尽情书写,并且享受廉价的服务。每天一顿早餐,一顿午餐,每个月4500 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

唐诺说:“便宜得不得了。”

西安曲江大悦城 迈科言又几书店

叶嘉莹(图源:网络)

找一间咖啡馆,写作。这是唐诺已经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他在书里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时或早或晚地一定会遇到,直面这些问题,可以解除阅读路上的种种疑问与迷思。

许知远说:众声喧哗里,他像是一位现代隐士,归隐到历史的缝隙里面去了。

11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虽然已96 岁高龄,举手投足间却都是学者的平和、优雅、高贵。

董卿在《朗读者》里这样描述她:“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渡人无数。”

在一次次打击中,研读诗词是叶嘉莹的自渡之道,后来她又借此渡人。

在回忆录中,叶嘉莹说:“诗词研读并不是我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力量。”

岁月让她经受苦难,但经由读书,苦难留在她身上的,只有达观不屈的精神与淡然优雅的气质。就像哲学家黑塞说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叶嘉莹常会提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很好地注解了这句话。

12 中国人年均读书4.6 本

2020年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相关数据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而与纸质阅读相比,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的84.87分钟增加了15.54分钟。

电子化阅读时代

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 本,略低于2018 年的4.67 本。超半数人不再选择纸质书,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

阅读数量少的同时,质量似乎也不太乐观。层出不穷的成功学、毒鸡汤书籍不仅在书店里愈发泛滥,还常年占据图书电商的畅销榜;静下心来的阅读却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的打卡式读书。

13 没买书≠不看书

基于18000份有效问卷的《亚马逊中国2020全民阅读报告》列举了当代人阅读的种种方式,其中一则为“电子阅读、付费阅读成为潮流”,数字阅读在整体阅读中占比逐渐增加。46%读者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这里边多的是当年在mp3 里、现在在kindle里看书的硬核读者),29%读者主要阅读电子书较上年增长6%,79%读者愿意为喜欢的电子读物付费,72%读者认为数字阅读帮助自己提升了阅读总量。这是时代重要的现状之一——我虽然没有经常帮衬书店,但不代表我没在看书啊!

14 "少看手机,多读书

互联网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各大商家拼尽绝招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我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永无止尽地掉进了商家的注意力陷阱里。毫无察觉,越陷越深。

想想自己每天在手机上花费了多少时间,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在这个手机占据了一切闲暇时间,“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我想问,上一次你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最近有哪本书带给你喜悦与感动?

15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里阐述过,他心目中的宇宙就是由无数个六边形书架组合而成的图书馆,图书馆能够满足世人一切简朴的生理所需,也能够包容世间一切的精神与思想,是个永恒不灭的存在,所有人都在此诞生,也在此长眠。

简而言之,图书馆就是博尔赫斯的宇宙,也是他的天堂,他自己则是天堂的构建者。

博尔赫斯对于阅读和创造非常痴迷,1955 年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当时图书馆里的藏书有80 万册之多,但不幸的是,博尔赫斯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到:“命运赐予我80 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

读书写作是博尔赫斯毕生所求,哪怕到了晚年,他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他的经典作品中,短篇小说《巴别图书馆》和诗歌《关于天赐的诗》都是以图书馆为主题的,他曾在诗歌《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心中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16 艺术家不读书,在喝茶吹牛?

随着全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视觉终端的东西都在做抢夺战,阅读也变得五花八门。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安静阅读?我们不得而知,按照一些社会机构做的阅读调查,中国人一年的阅读量排在全世界的后面。在艺术圈里,很多艺术家不爱阅读似乎也不是一个什么秘密了。绝大多艺术家藏的书都没有诗人、作家、社会知识分子的那么多和宽泛。翻阅他们的书柜,难见经典的文史哲,也没有当下的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什么的。艺术家的书柜更多用来放豪华的画册,或堆放自己花钱自费出版的画册。大部分时间,艺术家都在创作或聊天、喝茶、吹牛,读书是一件说不上愉悦的事情,他们自然缺少与书中智者对话的热情,也没有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心。

季羡林

十年浩劫,曾经的红衣少年变成了如今的白发先生,不变的却是那份对书籍的热爱,在苦难时化为心中的良知璞玉。故而感慨,书籍是一颗灵药仙丹,能够治愈一切伤痛,渡人渐臻那欢歌笑语的天堂。

17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教育读书”的话题始终是贯穿一生的。连在大学里,每逢考试季,都有学生会用季羡林先生写的日记为自己的懒惰开脱:“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什么东西?”可是他们却故意看不见季老另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十年文革中饱受屈辱,是陪伴他的那一卷卷旧书给予他无穷的力量。青灯照壁时,冷雨敲窗时,他只是以隐忍的方式来默默地抗争,从泛黄的书册中汲取力量。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他却不甘地抬头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十年浩劫,曾经的红衣少年变成了如今的白发先生,不变的却是那份对书籍的热爱,在苦难时化为心中的良知璞玉。故而感慨,书籍是一颗灵药仙丹,能够治愈一切伤痛,渡人渐臻那欢歌笑语的天堂。

18 不读书,何来颜值?

宋朝诗人黄山谷(黄庭坚)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黄庭坚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不过只是做一些表面功夫,而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升华。一位台湾化妆师说道: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化妆,就是给我们的气质和骨相化妆。而这种装扮又是最自然、最融入一个人气质的。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读书体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

读书,才是一个高贵灵魂的香味。

猜你喜欢
许知远书店读书
我爱读书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正是读书好时节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最美书店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