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颜真卿后继续揭秘
——西安出土柳公权书《杨承和神道碑》

2021-05-10 13:42撰文艺术品鉴编辑部综合
艺术品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柳公权

撰文=艺术品鉴编辑部综合

3月17日,陕西西安枣园北路建筑工地出土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承和)神道之碑》

2021 年3 月17 日,西安一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承和)神道之碑》。不过可惜此碑已经不完整。

碑刻上部16 个篆书显示为“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神道之碑”,从这16 个字就可断定,该碑是从一品官员杨承和的,并且碑文是出自当时的宰相王起之手,而碑文的书写者正是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

3 月18 日,陕西省文物局官方微博“汉唐网”随后发布了《关于枣园北路项目出土的唐杨承和神道碑情况》,针对网传出土时被挖断的消息,情况说明中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连夜组织来自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三位专家对石碑进行意见咨询,专家判定碑体残断茬口为旧茬口,结合碑体材质特征、体量大小,不存在外力挖断的可能性。

唐 柳公权《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

从目前发布的内容看,新出土柳公权的《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神道之碑》与柳公权传世的书法相较,真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撰文者王起、书丹者柳公权,与碑的主人杨承和的确是同一时期的;其次,这件碑刻写于公元836 年,与传世的写于837 年的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风格极为相似。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神道碑非常硕大且有螭首,按照国家标准,该石碑可以评定为国宝级文物。即便是上世纪80 年代初入藏碑林的《迴元观钟楼铭》跟这个体量都不能比,去年出土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也不能跟它比,因为它是神道碑。过去的金石文献中没见到有记载,有可能很早就埋到土里了。”

书丹者:柳公权

柳公权为唐代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据悉,柳公权存世石碑并不多,大多以拓片存在,一些只是在文集里有录入。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西安碑林现有三块柳公权碑石,即柳公权836 年书《迴元观钟楼铭》、837 年书《冯宿碑》和841 年书《玄秘塔碑》。(原陕西富平尚有柳公权838年书《苻璘碑》,可惜在1968 年被砸毁。陕西永寿还有柳公权书《刘沔碑》。)其中两块柳公权书碑石为国宝级文物。而如果此次出土的《杨承和神道碑》经学界最终论证确为柳公权书写的石碑,这将是考古界和书法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

《金薤琳琅卷》十九《邠国公功德铭并序》中写道:“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副使兼右街功德副使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弘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杨承和撰并书”可见杨承和地位之显赫。

撰文者:王起

王起(760-847 年),字举之。祖籍太原,后定居扬州。唐朝宰相,司徒王播之弟。贞元十四年举进士,又登制策直言极谏科。初任校书郎,补蓝田县尉,后为淮南节度使李吉甫掌书记。在朝时,数次上书谏穆宗游畋。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迁太子少师。会昌四年拜尚书左仆射、知贡举,封魏郡公。后外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大中元年病逝,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尉,谥“文懿”。

左图:唐 柳公权《冯宿碑》原刻 近拓局部

王起为人孝友,嗜学强记,书无不览。一生掌吏治、定朝仪,四典贡举,所举皆知名士,有“当代仲尼”之称。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纬图》十卷、《写宣》十篇,已佚。

墓主:杨承和

杨承和是谁?柳公权又为何给他写碑?

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除了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唐朝宦官问题,起于唐玄宗,经唐肃宗、唐代宗,成于唐德宗,极于唐昭宗。仅从皇帝本身来说,从穆宗直到唐亡时的八位皇帝中,竟有七位是由宦官扶植的傀儡皇帝。其中,唐宪宗、唐敬宗还是被宦官谋杀的。

杨承和(?-835 年)便是活跃在敬宗、文宗时期的一个大宦官。他任职枢密使,掌管机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唐敬宗宝历二年十二月,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矫诏欲立皇叔绛王李悟,并欲更换内侍。时任神策军枢密使的杨承和与宰相裴度等共迎江王李涵为帝,率军讨伐刘克明,刘克明投井自尽,捞尸戮之,并杀绛王。李涵即位为唐文宗,改元太和,杨承和因功加上将军。

约太和二年,杨承和知枢密,吏部侍郎李宗闵因之进言而拜相。太和八年,郑注以治愈文宗风疾,拜太仆卿、御史大夫,深得圣眷。太和九年六月,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李宗闵被郑注诋毁、贬明州刺史,不久再贬处州长史;同月,杨承和因争权被李训、郑注贬出监西川军。七月,李宗闵昔日请托杨承和等得以拜相之事被郑注揭发,再贬潮州司户。八月,文宗复诏称杨承和庇护前宰相宋申锡(被诬谋反),下令西川军以囚车押送杨承和安置驩州。不久,文宗又遣使将杨承和赐死,杨承和遂死于公安。开成元年,文宗诏称杨承和系被诬陷而死,追复官爵,允许归葬。

《金薤琳琅卷》十九《邠国公功德铭并序》中写道:“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副使兼右街功德副使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弘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杨承和撰并书”可见杨承和地位之显赫。

神道碑是什么?

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神道碑多记录死者生平年月、生前事迹等,内容与墓志大同小异(墓志置于墓穴中,伴随逝者;神道碑立于墓道旁,供生者观览)。神道碑之名,汉已有之。以汉·杨宸所题《太尉杨公神道碑铭》为最早。神道碑碑文内容原较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某官神道之碑”。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撰文者亦多将之收入自己的文集。

神道碑&墓碣

碣,原本作“楬”,后人用石代木,才通用“碣”字。楬,又称“楬著”“楬橥”,是作标志用的小木桩。《周礼·秋官·蜡氏》称:“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汉书·尹赏传》颜师古注曰:“楬,杙也;褐杙于瘗处而书死者名也。”所以一开始,碑、楬(碣)两者作用略有不同,然而形状却大致相仿。“楬”改为石制后,其形状和碑也相差无几。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西安碑林第二展室

《隶释》则说碣上窄下宽,顶方平。实际上形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也称“碣”。只是到后代,用碑用碣才根据死者生前官阶而定。据《唐六典》卷四载碑碣之制称:“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映上高不过四尺。若隐论道素,孝仪著闻,虽不仕亦立碣。”可见,碑、碣的选用反映了死者爵位的高低。

神道碑始于汉代,但到了六朝,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立神道碑。后来只能是三品以上要员方能如此。由于立神道碑的人身份特殊,所以撰写者也必须较为特殊,一般是德高望重或身居要职者,甚至可能是皇帝亲笔撰写。

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神道碑》载:秦汉以来,死有功业、生有德政者皆可立碑。晋宋之世,始盛行天子及诸侯立神道碑。

《旧五代史·唐书·闵帝本纪》载:藩侯带平章事以上薨,许立神道碑,差官撰文。

明·胡侍 《真珠船·坟碑之制》载:《金石例》三品以上神道碑,五品以下不铭碑,谓之墓碣。

总的来说:只有官做得比较大的人物,才配有神道碑。官职不达标的,纵然名声再大,也只能用墓碣了。

猜你喜欢
柳公权
柳公权的劝谏风骨
柳公权的劝谏风骨
柳公权戒骄终成名
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戒骄终成名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拜师
心正笔正
柳公权学书法
柳公权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