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大观 时空集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鉴赏

2021-05-10 13:56撰文杨兵
艺术品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市井

撰文=杨兵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北宋时期风俗画,绢本设色。因宋人向宗回在《向氏评论图画记》中记此图为“清明上河图”而得名。记录的是清明时节中东都汴梁(开封)市郊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集中展现出北宋时期百姓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面貌。规模宏大,形象众多。作品为横幅长卷式,在五米多长的空间中,描绘了814 个人物,牲畜83 匹,船只29 艘,房屋楼宇30 多栋,车13 辆,轿14 顶,桥17 座,树木约180 棵,蔚为大观。内容涉及历史、建筑、交通、服饰、风俗、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多年来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达100 余项,海内外已然有了“清明上河学”之说。作品所呈现出的历史信息是独一无二的。

据卷首金代张著的跋文中所记,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自幼好读书,游学于京师。后改学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其所绘《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列为神品。

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评绘画,画人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马等动物,亭台楼阁最容易画。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在描绘舟桥、楼阁上体现出他的所长,更是对众多人物、动物,甚至山水树石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展现出超强的绘画能力。隋唐以来,绘画多用来记录宫廷生活。进入北宋,民间风俗、百姓生活、市郊风情成为重要的绘画内容。风俗画逐渐兴起。《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价值,可谓是市井大观。张择端在图中展现出超强的艺术概括力。以北宋汴京市民一天的生活状况为线索,将店铺错落林立、市民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生活都浓缩在五米有余的长卷中。内容围绕汴河展开,画面从右至左,依次可以划分为“入城”“竞渡”“出城”三个篇章,以汴河贯穿始终。从“入城”开始,首先出现的是一队“马帮”,驮着入城交易的货物;随后出现的是一队迎亲的队伍,轿夫肩扛花轿,紧随其后的迎亲人,手中各拿一接亲的聘礼,在晨曦中匆匆前行。随着画面的延展,人物逐渐增多,店铺也开始启门迎客。码头上出现了卸货交易的场景。此时船只集聚,拉纤的、落帆的、算账的、背货的、还有做饭的,生动再现了汴京航运的真实状况。当画面进入到“竞渡”篇章时,一座“虹桥”横跨汴河两岸。桥上人头攒动,你来我往。抬轿的、卖农具、农产品的、骑驴的、吆喝的。尤其是桥的一侧簇拥着一排人,正对桥下运粮的货船指手画脚。船上的船工有掌舵的、撑蒿的、掷缆绳的、放桅杆的,还有呼喊指挥的,为了避免船与桥洞相撞,各个争先恐后,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与“入城”中郊区宁静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出城”的篇章展开时,街道两边的酒肆、车坊、茶社、饭庄、客栈、药铺、布坊、宅院、香油铺、寺观等纵横交错,鳞次栉比。脚夫、车夫、赶牛的、骑驴的、行酒令的、说书的、修车的、驾车的、算命的、聊天的、嬉戏的、卖烧饼的、领驼队的,等等,市井百态,无奇不有。骡、马、牛、羊、猪、狗、驴等牲畜,形神兼备,一应俱全。此外,图中的舟桥、房屋、殿宇、楼阁、车轿等,刻画精微,入木三分,充分印证了张择端善绘界画,“别成家数”的历史评价。观者目睹这样的巨制,如同走进了市井大观,流连忘返。

入城

那么,张择端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清明上河图》画卷的三个篇章串联起来的呢?纵观全图,张择端似乎在讲述汴京从早到晚一整天的市井生活。即从早上“入城”,到中午的“竞渡”,最后到傍晚的“出城”。从静寂舒缓开始,经过喧嚣热闹之后,最终又以轻松怅然的方式结束。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活动规律为依据,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联贯起来。此外,全图还涉及了无数大小场景,空间关系极为复杂。中国绘画在处理这样的空间问题时,常常采用“散点透视法”加以解决。《清明上河图》在五米多长的长卷中,从右到左,所有场景尽收眼底,如同现代电影所使用的“长镜头”,持续地跟随拍摄一般,时空感强。张择端在“入城”“竞渡”“出城”三个大的场景中,遵循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来处理空间的转换关系,也就是整幅画面有多个视点并列而置,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但这些视点的位置又是不同的。在“入城”的场景中,视点较低,以接近地面的位置观察景物,空间狭窄。随着故事的展开,视点逐渐增高,到“竞渡”场景中,已经呈现俯瞰的视角,空间开阔,汴京城的大小景物尽收眼底。而到“出城”的场景中,视点又有所降低,以达到叙事节奏的总体要求,空间畅达。对于小场景,为了更好地呈现空间感,则使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以增加空间的纵深感。例如房屋楼阁,远处的树木、人物等都采用了这样的表现方式。张择端通过繁杂的时空集成,构成了《清明上河图》整体的结构和场景的完整性,形象地将北宋汴京行人如织、八街九陌的繁荣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TIPS

《清明上河图》金代张著行楷跋文

释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编者注:1186年3月30日),燕山张著跋。

上图:竞渡

下图:出城

张择端作为宫廷画家,应该是奉宋徽宗之命绘《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北宋社会的民间百工和市井大观,反映出都城“四野如市”的繁华景象。宋徽宗设“画学”,在强调“写真”的同时,更要突出“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作为风俗画的经典之作,张择端试图以“清明”寓意宋徽宗执政的“清明”,“上河”有逆流而上之意,隐喻大宋王朝励精图治、同舟共济、永固江山的美好愿望。《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出的重要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汴京城里的繁华盛景

图①:纸马铺

图②:酒楼

图③:挂肆

图④:肉店

图⑤:旅馆

图⑥:饮品店

图⑦:香铺

图⑧:匹帛铺

纸马铺

这是全卷清晰可识的第一个招牌。这家“王家纸马”,店铺一侧立有竖牌,另一侧堆叠着楼阁状的纸马。所谓纸马,是古时一种节庆迷信用品,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所用。秦代祭祀用活马,到唐代玄宗以后,以纸马代替活马祭祀鬼神,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让百姓参与其中。

酒楼

繁华的市井从不缺少灯红酒绿,《清明上河图》中,酒楼是出镜率最高的商家,足见当时酒业繁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明上河图》绘制时期大宋的粮食产量足够用以制酒,在农耕时期,属于硬实力的一种体现。

其中一个酒楼名叫“十千脚店”。“脚店”的意思,与宋代的酒业税收政策有关,当时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大店家被规定只能从国有制酒厂进货,小店可以自己酿酒而不被征税,脚店就是后者。而这家很会打广告的脚店,名字写在哪里呢?答案是一个灯箱上。

挂肆

往城门方向走,没多远就能看见一颗老柳树,旁边一顶芦棚子,悬挂着“神课”“看命”“决疑”三条字幅。

棚下的卦肆中端坐着算命先生,一个白衣男子俯身询问,身后三个仆人似在窃窃私语,算命先生眼观八卦图,似乎对前来求签的男子明路已心中有数。

肉店

进入城内,商铺更为集中,种类也丰富了起来。一家悬挂着“孙羊店”幌子的羊肉铺,屋檐上挂着“斤六十足”的价牌。

当时羊肉属于贵族阶层才消耗得起的奢侈肉类,因为宋朝地处中原,牧场资源稀少,连马都要向契丹进口,才能够训练骑兵,更不要说用作食物的羊了。肯掏大价钱买羊肉的客人,自然也不希望缺斤短两,所以这间羊肉店以“绝不短秤”作为宣传的卖点。

旅馆

孙羊店的斜对面,是一家挂着“久住王员外家”竖匾的旅店。宋代的旅店业很发达,《东京梦华录》就有载,“以东熙熙楼客店,都下着数”。

这家旅店大概是一个王姓富户开设的民宿,客房是二层的悬山顶楼阁,是一般中国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饮品店

有句话说:“唐以前近于古,宋之后近于今。”这么大的集市,逛起来肯定容易口渴,人们一口渴,商机就来了。

旁边还有一家“饮子”小摊,遮阳大伞一把,临街设一小车,上面吊着“香饮子”的招牌,一个宋代饮料摊贩向客人推荐饮料的画面,跃然纸上。

香铺

此店叫“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横额上方还装饰了欢门。宋代文人雅客在居室之雅方面无所不尽其极,特别流行香道。所以对政府来说,不收香税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卖香要得到官府特许,通常都是巨贾豪商才能干的买卖,宋代士人最为推崇的沉香,是当时最昂贵的香料。

左图:医馆

右图:酒楼-十千脚店

匹帛铺

这家店竖牌和横额都写有“王家罗锦疋帛铺”。“疋”通“匹”(读音也一样),是布的量词。

由于手工业社会生产力所限,按照一个模板生产许多件一样的衣服非常不划算,所以售卖成衣的店铺很少,大都是买了布匹再请裁缝定制,所以布店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医馆

王家罗锦疋帛铺旁边,竖着一家“杨家应症”的广告招牌。而在不远处,还有一家更为高大上的医馆——“赵太丞家”医铺。

《清明上河图》全卷中,门口招牌数量最多的就是“赵太丞家”医铺了。太丞,是宋代太医局的医生。这家医铺是标准的三进四合院,房檐下是“六品”以上官员才能配备的建筑构件。它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从太医局退休的御医,作为宫中老专家,自然很多人求医,生意也越做越大。店门一侧招牌是“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另一侧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猜你喜欢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市井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图谏
试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达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