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陆,向李白学风骨

2021-05-10 02:29赵伟东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安陆诗仙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湖北关系密切。李白的足迹,很多与后来的铁路线有交集。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长达37年的书剑飘零生涯中,曾在湖北呆了12年。在李白流传下来的900多首诗里,描写楚地風情或写于湖北的诗歌接近200首。湖北是诗仙李白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在湖北,我们会在寻访李白诗词、聆听李白故事中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文化……

初冬时节,驱车行驶在享有银杏之乡美誉的安陆大地,除满眼可见的金黄色银杏树外,一处处美丽的村庄不时映入眼帘。一千多年前,李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如果身处今天,相信李白会写下更多动人的诗歌。

诗仙李白曾在湖北安陆“蹉跎十年”,创作了《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等千古名篇,安陆人一直引以为傲。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安陆市不少地方巧妙借用李白文化,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为安陆乡村振兴“出工出力”。

2019年11月29日,汉十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安陆的李白文化和借李白之力而发展的安陆旅游业迎来了高光时刻。沿着汉丹铁路或汉十高铁,我们在当今的安陆市,可以尽情地游览白兆山名胜风景区,参观李白纪念馆,欣赏翰林湖书画游廊,在鉴赏李白诗歌的历程中品味李白文化,感悟诗仙形象,积淀人文情怀。

安陆与李白高度关联。公元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7年,因向往云梦古泽的绮丽来到安陆。那时,已经27岁的李白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生下儿子伯禽和女儿平阳。李白在安陆的白兆山隐居十年,以文会友,与襄阳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百余首不朽诗篇。

李白既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者。尽管他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但实际上热爱生活,待人友好。他有着诗仙风骨,浪漫激情,似乎什么都关心,什么生活都曾体验过,他的诗歌也正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强音。

面对安陆的灵山秀水和惬意生活,李白在其《山中问答》里写下了“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赞誉之辞。我到白兆山游览,看到山口的巨石上至今还眷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山中问答》,心中有无限感慨。

李白是平易近人的。对于李白,也许我们可以随意走到他家里,抱一抱他的女儿亲一亲他的儿子,然后拿去他们家的农具,慢慢悠悠走到田间地头;也可以在开饭的时候到他家去蹭饭,喝他家的老酒,说着他家的不足。李白肯定会笑眯眯地欢迎我们这些客人,然后杀鸡作食,不亦乐乎。

李白与酒有不解之缘,特别是在唐朝诗酒结合的鼎盛时期。且不说杜甫的《饮中八仙》、王维的《渭城曲》、白居易的《劝酒》,仅就李白一人,凭借他的《将进酒》和《月下独酌》,就足以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山。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表现了他的豪迈洒脱。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对李白的解读可谓入木三分。与李白一道喝酒,肯定是美好的享受。

说起来,我与李白如此接近居然因为铁路工作。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汉丹铁路施工。安陆这座城市引起我的关注。尽管铁路施工辛苦,我在安陆却过得津津有味,其中有李白的功劳。

安陆美食众多。安陆萝卜可炒、可烧、可炖、可腌、可腊,生吃脆甜,可当水果。安陆翰林鸡制工精细,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安陆涢酒芳香浓郁,醇和甘甜,清冽净爽,回味悠长。

那个时候,我们白天施工,晚上休息时也能读李白的诗。在安陆读李白,有一种特别纯净美好的感觉。我们并不因为繁重的铁路工作而忘记读诗的快乐。除去工作之累,我们仍有那么多喜欢的事情可做,是非常幸福的闲暇时光。因为有了诗与远方的憧憬,有诗歌沉淀下的人生信念,慢慢就打造出诗意盎然、绚烂无比的自己。

我也曾去过李白隐居的安陆白兆山。夏秋之交的傍晚,万木葱郁。秀丽的白兆山下,村庄林立,稻田微黄。登山远望,云梦泽之地舒展平坦,高速公路蜿蜒而来。影影绰绰的远处,有许多层峦叠嶂,那是白兆山余脉之延伸,白兆山被宽阔地包围在山丘怀中。无数的房舍农田,在晚霞的映照下宁静安详。

白兆山充满了自然的美感。李白在这里创作的诗歌,是他对山川、对河流、对星空、对大地、对宇宙、对前贤无数次叩问倾诉的结果。他可能从来都没想过,一千多年之后,火车奔驰在鄂西北大地,他居住的白兆山上能远远看见火车的影子。火车让人充满想象,乘坐火车去旅行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在安陆的日子,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立于安陆府河边。面前常常呈现大片微波荡漾的水域。梦幻般的惟恍惟惚中,我像回到了唐朝,无数优秀的诗人从我眼前走过。他们或男或女,或老或幼,虽着粗布衣衫,但言语简洁风趣,外表气宇轩昂。

这是李白的桃花源。长长的水草轻抚着河边的渡船,渡船停泊在古老的口岸。岸上桃红柳绿,水面上扑腾着成百上千的鸭子。它们结队畅游,呱呱叫过,相互间应声不绝。有人过来了,在岸边浣衣的村妇和少女们风情别致,她们像生活在今天的伟大时代一样过得富足而安详……

这样想时,列车仍在汉丹铁路上飞驰。低垂的柳枝轻划着铁路大桥下的水面,府河正袒露着宽厚的心腹。无数个从铁路施工现场归来的黢黑汉子们正站在清冽的河水里,搓洗着劳动后的汗臭。数不清的水鸟,捉迷藏似的飘荡在府河之上。它们的头向下一探,就会在忽然间消失,不大一会儿,它们准会在几丈远的水面上出现……

立于天地间,向李白学风骨。人的内心是沉静的,静静地等着铁路上驶过的列车,对诗与远方充满憧憬。

其实中国人的智慧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生活中修炼,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升华自己。李白的诗歌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生活中领略感悟发挥升华的过程。在他隐居安陆的最好年华中,他一直在创作创造中提升自我,修炼人生。从李白的诗中我感受到了美好,感受到了惬意,感受到了田园无穷无尽的内涵,然后常化用或借用他的神来之笔描绘中国文化。李白以前做到了,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做到。

诗意无处不在。作为铁路职工,如果只关注那些冰冷的道砟、钢轨、桥梁、列车,则只是感受到了眼前的一日三餐、利害得失、收入多少,实际上却是放弃了大片的原野、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水草丰美的湿地。人是有灵性的动物,能尽情思考,传承历史和现在。追求物化的东西会让人感到虚空,追求精神的领空会让人感到充实,最终在精神领域感受到了富足,感受到了天地玄黄、岁月沧桑的美感。

20多年前,我和工友们扛着洋镐,用镐头夯实道砟,不断提升线路质量。云梦泽的平原是那么富有生机,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情趣。

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伴着富有节奏的震动声,引导机捣车像抻面条一样把线路起得又平又顺的时候,禁不住想起李白的诗句。机捣车的一个镐头能产生几十吨的冲击力和夹持力,操纵机械维修铁路该是多么强有力的事情。李白若是归来,定会诗兴万千,再铸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行,定会诗意盎然。用诗意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也许可以像李白那样发现美好,发现宏大的视野和恢宏的格局。生活时时充满诗意,处处充满美好,如果有李白那样的精神和风骨,也许会成为诗人,不一定靠诗扬名,但可以因为诗意而让生活美好。

作者简介:赵伟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版有《文化的背景》《内心的富贵》《秋天来到陡坡山》等散文随笔集和《钢轨铿锵》等诗集。

猜你喜欢
安陆诗仙李白
和李杜合影
论李白安陆诗歌的成就与特色
穿越去唐朝,挥毫做诗仙
《徽州写生》系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仙李白的归宿
《长江图》的东方美学意象
[长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