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与创造:二胡曲《独弦操》音乐思想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021-05-11 08:08肖志丹
艺术品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刘天华时代性作曲

肖志丹

刘天华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研究:包括民间音乐的整理和创作,对器乐演奏、教学和制作改革的研究。他改进发展国乐,并创办“国乐改进社”,对二胡进行改革,在保留、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和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独奏曲,编写练习曲。自此,二胡这件乐器从戏曲的伴奏乐器转变成独奏乐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刘天华先生共创作有十首二胡曲,这十首作品相当生动、细腻、深刻地表达了当时对现实不满而又怀抱理想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愤懑、挣扎、向往及其他生活情趣。二胡曲《独弦操》(又名《忧心曲》)是他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之一,创作于1932 年。根据曲名,“独弦”即用一根弦演奏,他利用内弦音色沉闷暗淡醇厚的特点,写出深沉有力的旋律,以抒发他内心忧国忧民的愤懑情绪。这种手法借鉴了我国古代的一种应急奏法。根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段徐衍奏稽琴的故事:“熙宁间,宫宴,教坊怜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另外,外国小提琴名曲《G 弦上的咏叹调》也是借助小提琴的G 弦发音深沉浑厚,善于表现忧郁伤感的情感而作。由此看来刘天华先生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对本国的文化甚是了解;此外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演奏,对小提琴曲《G 弦上的咏叹调》必然知晓,因此,他就把这种形式运用到二胡曲的创作当中。

本文通过浅析《独弦操》的创作技法,对刘天华二胡曲的创作和演奏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同时,探析其音乐思想中体现的民族性、民主性与时代性特征。

一、兼容与创造:作品的创作技法分析

《独弦操》的结构为:A+B+C+A+B+coda,A 段有两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段中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大跳的进行,似乎有点随心所欲的感觉但却是表现出一种充满矛盾与不平衡的心态。

第一乐句由弱起低音的 6 到两拍长音1 的三度小跳,似乎一声叹气,忧虑由此而来,接着从5 走下行五声音阶又回到开始的动机 6 和 1 的主干上。

第二个乐句也出现类似的将同一元素反复出现,从3 到高音1 的大跳然后下行五声旋律。

这样一些乐汇的变化重复和八度跳进的切分音强调了那种苦苦思索、反复责问的内心活动。全曲深沉忧郁的音乐形象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在演奏第一段时,速度需稍慢。长音的揉弦、渐强渐弱变化非常细腻。大跳和切分需体现出运弓的张力和重音的强调,并借助内弦音色沉闷和厚重的感觉,将乐曲意境表现得非常到位。

图1 谱例1

B 段的速度较前一段稍快,是一个力度稍强的行板。体现出来的情感似乎比A 段要积极勇敢一点,仿佛作者在极力申辩强调着某些话,情绪稍显激动。这一段也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加花反复。材料都由A 段的材料派生出来的。很明显B 段是承A 段之乐思,而B 段经过发展后结尾又完整的再现了A 段的结尾句,这样的重复让人觉得作者心里的疑问又再现了,始终悬而未决,因此乐思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倾向。

如果说前面A、B 段分别是“起”、“承”之关系,那C 便无疑使乐曲“转”的部分了。C 段前部分以十六分音符居多的节奏型,旋律线以旋转式的上升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直冲云霄,到达顶峰后又立刻急转直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弧线。这句旋律便是到达了全曲的最高潮,像是作者压抑已久的苦闷和愤怒的爆发;短暂的释放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后部分乐句又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型,把旋律线条降到最低谷,很自然的又再现到A 段的旋律中去了。这种宣泄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仿佛只是黑夜里的一颗流星,一闪而过,却又无奈。前半部分的乐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头尾相叠”。或称“顶真”句法,民间音乐中也叫“鱼咬尾”,也就是前一句的结尾音是后一句的起始音为同一个音或者相差八度的音。

图2 谱例2

尾声中又出现了C 段中比较活跃的动机:3 2 1,这种动机的多次反复仿佛要极力的恢复充满自信的感觉,但最终未能实现,还是归于平静。情绪又回到第一段的感觉,采用典型的五声音阶上行,最后把第五把位的高音do 上,仿佛作者内心向往着光明的明天,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创作中既运用了民间音乐发展手法何民族音乐素材,又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术于作品中,这种文化相对论观点和包容兼收的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音乐思想体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19 世纪末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前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了在音乐界产生了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民族音乐的革新力量。虽然他的文字著作相对较少,但在他的《我对本社的计划》1 一文中指出:“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然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这种受当时社会思潮影响的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他音乐思想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特征。

(一)二胡曲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乐曲《独弦操》中体现出来的不论是音乐内涵还是技术上来讲,都透出极强的文人音乐气质和民族音乐特色。音乐中的乐汇乐思和结构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刘天华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乐曲的独弦演奏,音域到了二胡的四、五把位和各种音程大跳,足以可见他的演奏功底之深厚,创作手法的新颖。因此,《独弦操》的创作是他音乐思想的实践体现和完美的成果。刘天华不仅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体现出民族性,在音乐的普及上也有同样的思想,他在《月夜》和《良宵》的说明当中,呼吁从事音乐的人“要顾及一般民众”,也就是顾及听众的平民性和群众性,主张在中国应把老百姓最常见、最有群众基础的胡琴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对象,《独弦操》的创作正处于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他将国家兴亡与器乐创作联系到一起,体现出他音乐思想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创作中强调“东西调和”的文化平等与融合观念

刘先生还提倡“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2。刘天华先生在上海“开明剧社”时,就已接触到西洋作曲理论,虽然一直感觉到西洋作曲技法和音乐理论学习的迫切性,但却苦于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学习,后来在给《音乐杂志》翻译和声学著作的同时,跟随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外籍教授史塔尔系统地学习和声、对位和作曲法等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法。他创作《独弦操》也是经过系统的西洋理论学习之后,因此,不论是这首作品的题材还是体裁方面的创作,都具有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科学性。刘天华先生认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民族和声学,而一些学过西洋传统和声学的人大都是生搬硬套,写出的作品洋味十足,令听众难以接受,他觉得这是音乐创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独弦操》的创作中也多次运用到民间曲调中“鱼咬尾”的手法,以及乐曲的各种五声民族音阶的上下行走向和旋法特征,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进行创作的同时又不失中国民间传统技法的实践运用,这种音乐创作中平等、融合的观念,正体现出刘天华音乐思想中的科学性、民族性。

三、结语

《独弦操》的创作特征极富民族性与时代性,这充分体现出他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和追求平等的审美特征。《独弦操》虽然只在一根弦上演奏,但其技巧和音域并未比其他曲目要简单。从这首作品的创作看,刘天华先生不仅在二胡曲的写作上注重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在二胡的演奏技巧上也不断探索新的手法,他努力学习小提琴、钢琴及西洋作曲技法都是为了“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从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分析出,他对民族音乐发展和创新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的音乐思想受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启发,提倡既要保留本国固有的精华,又要融合西方先进技术,既要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要平民百姓的个人思绪,体现出一种对本国音乐的创造精神和对西方音乐的兼容态度,以及平等包容的音乐思想和文化观念。

注释

1 方立平.《刘天华记忆与研究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2 同上。

猜你喜欢
刘天华时代性作曲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逐梦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诗词的时代性
那一天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国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