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修复及景观设计实践

2021-05-11 05:39钟香炜欧国光
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遗址景观设计长征

钟香炜 欧国光

摘要: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对广东南雄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展开设计实践,探讨长征文化资源的管控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长征文化主题景观的塑造问题。在长征驻地遗址景观设计中采用微改造及场所叙事策略。有利于解决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有利于通过长征历史场景的塑造及情节的演绎,建立景观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使游客获得全面的情感体验。可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 上朔村 长征 遗址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079-03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做大做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是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红二、红六军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广东是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核心区域(赣南闽西)后经过的第一个省份,从1934年10月26日到11月13日,中央红军征战粤北,历时近二十天。红军长征在广东粤北南雄、仁化、乐昌等地的历程是整部红军长征史诗的重要篇章。广东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是红军长征途径的驻地,也是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着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

一、上朔村的革命文化资源及价值

上朔村原名朔溪,位于广东南雄油山镇东北部,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是南雄著名大村庄,以“千家村”享誉南雄。上朔村现存有红军长征驻地遗址、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彭显模故居、彭显伦故居、大彭氏宗祠、徐氏宗祠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1925年6月,在中共南雄县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彭显模与彭显善一道,在上朔村十房祠堂(现上朔人民会堂,图1),召开村民大会,在全县率先成立农协会。第二年正月,中共南雄县委指示,在农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打响了南雄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1928年2月18日,中共南雄县委在黄坑墟召开万人大会,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办公机关就设在上朔洋楼。1934年10月中,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来到老革命根据地上朔村,毛主席和朱德與红一方面军总部在上朔村休整和住宿。红军战士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写标语、教红军歌,并在徐氏宗祠砖墙上谱写了《当红军歌》(图2),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可以传唱的完整红军歌。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一带,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2016年,上朔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积淀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

上朔村的上朔人民会堂、南雄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徐屋祠堂等遗址旧址,可完整传唱的《当红军歌》及大量的可移动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为展现革命时期那段艰苦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上朔人民会堂为中西结合形式,建筑形制简朴,楼内结构构件简洁实用,其建筑平面布局采用中轴对称设计手法,建筑整体庄严古朴,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在社会价值方面,上朔村的革命文化资源,对传承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传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将革命文化与旅游结合,可以使之深抵每个人、每个游客的灵魂深处,能够推动形成更广泛更基础的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3]

二、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改造前的状况

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改造前,有一条2.5米宽水泥路村道,路面情况尚好,村道两侧景观较差,缺少红色革命主题设施及游览配套服务设施及标识等。建筑方面,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发生坍塌情况。村内最重要的两座革命文化建筑是上朔人民会堂及南雄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其中南雄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已成废墟,正进行复建。上朔人民会堂建筑外观尚好,建筑周边破旧凌乱,建筑主体经过多次的改建,地面、墙体、门窗及屋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损。这两座主要建筑所在的村广场,其主要功能是村民集会、运动、停车及晒谷等。广场周边多为2-4层高的自建房,广场中央建有篮球场,人民会堂前两侧建有康体设施,整体形象凌乱破旧,缺乏景观性。(图1)村内的其他历史建筑,周边景观亦非常凌乱,且由于年久失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图3、4)基于以上状况,改造项目重点是上朔人民会堂的建筑修复以及村广场的景观设计。

三、上朔人民会堂的保护性修缮

上朔人民会堂原为上朔村十方祠堂,祠堂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现存建筑为后期在祠堂旧址上重建,属于南雄市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建筑形制运用了西方教堂式建筑形制。建筑功能分为前厅、大堂和舞台三大部分,前厅部分为三间一进式单层平屋面构造,大堂垂直于大厅设双坡屋面,建筑整体外观2层,实则局部2层,其余单层,建筑通高12.5米。前厅、大堂砌高墙分隔,突显入口立面的高大庄严。(图5、6)建筑周边破旧凌乱,南、北两侧围墙为后期加砌的红砖墙,非文物本体,做工较差且倾斜严重,局部屋架及屋面瓦片残破导致漏雨,墙体多处见改建、后开、封堵情况,存留的门、窗多见槽朽、缺失,室内地面局部青砖块碎裂严重,也有因破损后期改铺为其他材料的情况。对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上朔人民会堂的建筑属于需要“管控保护”的主体功能区,强调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应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建筑主体实施了保护性修缮。

(一)修缮设计的原则:上朔人民会堂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并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及预防性等原则对其主要采取保护性修缮。

1.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4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在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修复工作尽可能最小干预古建筑的原貌。[5]在修缮时尽最大可能保存原有材料、构件及工艺,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在保证文物古迹安全的限度上避免过度干预造成对古迹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的改变。

2.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是指保护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环境等各个要素的完整,即文物建筑作为价值载体的完整性,以及文物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和视域范围内是否保留完整的历史风貌,也包括文物建筑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以及具有价值的物质遗存都应得到尊重。

3.预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是指对文物建筑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研究损坏原因,改善环境等。通过处理、防护和加固等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减少灾害对文物建筑造成的损害。针对对已经腐朽部分的研究,对其进行阻止腐朽的技术处理,以确保其稳定状态。

对上朔人民会堂的保护性修缮遵循以上原则,建筑主体采取修复方式,不做全面翻新,仅对破损的地面、墙体、门窗及屋顶进行修复,对轻度朽变的部分进行预防性处理,对木结构实施白蚁防治,最大程度保留了上朔人民会堂建筑主体、周边环境及室内外相关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二)修缮的实施方案:上朔人民会堂的建筑修缮分为周边环境整治、室内外地面、屋面、墙体及门窗等部分进行设计并实施。

1.周边环境整治:方案将两侧后期加建围墙拆除重砌并用白灰水泥砂浆批荡,使外立面风貌与文物本体相协调。拆除后期加建的公厕,重新规划新公厕的位置。建筑外围采用青砖砌筑排水沟,有效组织建筑周边排水。

2.室内外地面修缮:铲除建筑南、北走廊后期铺设水泥地面至素土层,按设计标高重做青砖铺地;室内地面部分,采取全面的清洗,对于由于原地面青砖块碎裂严重的、后期改铺为其他材料的部位采取全面凿除,对地面垫层进行补土夯实处理,并采用同规格、同色泽青砖复原十字缝青砖墁铺地面。对于前厅层、左右次间、楼梯间木楼板面,采用檩条上下置杉木板封面的做法,按残损程度分别更换木板,拆除各间糟朽、垂弯、变形严重、折断的木板,进行补配。

3.墙体及门窗的修缮:对墙体发生后开、封堵的部位进行修复,对墙体内外墙面进行清洁及局部修补,保存好墙面历史上遗存的图案、标语等,最大程度保存建筑的原貌。门窗方面,则根据现状情况对于被改造、封堵的门、窗应参照现存门、窗样式进行复制复原。对于局部损坏可修复使用的门、窗,采用与原门、窗相同的材料尽最大可能进行修复。

4.屋面的修缮:更换糟朽杉木桷板、檩条,按所在位置、规格,重新制作安装。对屋面瓦片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现存旧瓦件的形制、色泽及尺寸,替换、添补已经损坏和缺失的瓦件,并补砌正脊缺失部分。

四、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景观设计

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景观的设计范围主要包括驻地遗址前广场,即村民广场,以及部分村落街巷空间。对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景观应承担“主题展示、文旅融合”的主体功能。基于对上朔村的历史文化、长征文化资源与村落的风貌的田野调查,结合“文旅融合”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景观设计的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微改造、景观叙事设计策略。

(一)“文旅融合”政策导向:近年来,南雄市先后出台了《南雄市红色旅游规划》《南雄市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红色旅游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众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南雄市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和红色旅游资源。[6]《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也明确提出在长征沿线以“重走长征路”为特色,发展深度体验游及红色研学旅行,推动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扩大文化供给。上朔村是“广东省古村落”,也是“重走長征路”红色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长征文化资源,文化融合旅游发展是上朔村的发展之路,也是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景观设计的主要切入点。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对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景观设计应遵循“保护·传承·发展”的整体性,即强调长征遗址与文化的保护,强化景观对长征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促进整个片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开发中,既避免过度保护,也防止过度开发。长征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游走路径的规划,实现相关景点节点的有效串联,形成景观的整体性。

2.展示性原则:展示性原则是指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好历史文化、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集中展示文化的相关要素,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如建筑的材料、风格及长征的故事、情景等,塑造具有展示与纪念意义的文化景观。

3.体验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文化载体与游客作为文化受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将文化要素融入游客景观体验的各个环节,游客则通过对景观的参与与体验中,完成从注意、理解到记忆的感知过程,实现文化景观寓教于游的教化目的。游客身份的不同,其感知、认知与态度也有差异,景观设计也应依据不同身份游客体验需求进行塑造。

(三)基于“微改造”策略的总体规划: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上朔村属于历史古村,村内多个革命景点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且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景点的周边环境较为凌乱,很多建筑的产权复杂难以厘清。综合以上诸多因素,上朔长征驻地遗址的景观总体规划的思路基于“微改造”策略并遵循整体性原则来展开。(图7、8)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观用地的梳理:长征驻地遗址广场是在上朔人民会堂所在的村民广场基础上进行规划,在不影响周边村屋及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对广场周边的用地进行梳理,如对违章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拆除,对上朔人民会堂及南雄市苏维埃政府旧址周边进行整治,合理扩大景观用地,有利于将遗址广场景观与上朔人民会堂及南雄市苏维埃政府旧址融为一体。

2.建筑的保护、整治改善与活化:首先是对文物建筑进性保护性修缮,最大程度保存建筑风貌,并对重要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其次是通过与“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路规划结合,更新连接广场与各分散景点之间的街巷铺装,实现各个革命景点之间的串联,并对沿线道路、景点周边进行景观整治改善;三是通过总体规划、村民参与的形式,对周边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活化。

3.完善基础设施:微改造策略强调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基于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长征驻地遗址广场景观分服务对象既包括游客,也包括村民,广场景观既承担文化传承、展示与宣教的重要作用,也是美化古村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重要举措。因此广场景观设计中,合理规划了公共厕所、健身设施、休憩景观廊架等基础设施方面,增设旅游标志导向系统等,如图7、8。

(四)基于“场所叙事”策略的景观塑造:场所叙事是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将景观空间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语境展示出来,从而使隐性的、片段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直观、完整地凸显,进而建构游客与场所之间的根植关系。8场所叙事策略使景观设计从塑造形体转向营造故事,实现景观的叙事。通过历史场景的塑造,强化场所感与依恋感,将集体记忆、情感归属和文化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故事场景的塑造、情节的演绎来展示历史文化,构建一个片段式、蒙太奇式的叙事,建立景观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使游客参与到景观中并通过具身化的感知获得全面的情感体验与记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场景的塑造:场景塑造是景观叙事中对物质文化的呈现。通过最大化保护上朔人民会堂建筑的歷史风貌,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可能是景观空间遗留建筑或构筑物的颜色、材料、风格等,[10]将提炼的文化元素在道路铺装、广场铺装、景墙的设计上加以应用,同时结合革命时期遗存的诸多文物展示,综合塑造物质性的历史场景以形成可被游客感知的景观意象。

2.情节的演绎:情节演绎是景观叙事中对非物质文化的呈现,即对故事情节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现。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包括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11上朔村承载着厚重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传承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都是情节演绎的重要要素。红军长征驻扎在上朔村期间,红军为了不打扰村民的生活,住进了村里的祠堂,村民自发地给红军送粮油、衣物、鸡蛋、芋头及青菜。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是用物质的方式来叙述非物质文化,可以更好地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以再现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达精神文化。《军民情》主题雕塑就是以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作为创作原型,表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及村民自发地给红军送干粮的感人情景(图9、10)。

3.游客的参与体验:在景观的叙事中,应注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游客也是景观叙事中重要的非物质要素,游客作为叙事的受体参与到景观中以获得具身体验尤为重要。叙事场景的塑造及情节的演绎,需要游客的参与体验,才能使叙事信息更好地被游客理解与记忆,使景观意象与精神文化能根植于游客的记忆中而被传承及传播。红军驻扎在上朔村期间,在徐氏宗祠门口的砖墙上谱写了《当红军歌》(图2),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可以传唱的完整红军歌。徐氏宗祠遗存的《当红军歌》是物质文化,红军在上朔村开展革命宣传、教歌传唱《当红军歌》的情景片段,则传达一种精神文化。在景观节点中,通过塑造《当红军歌》主题景观,以三面景墙围合一个学歌传唱的场所,墙上抄写《当红军歌》的曲谱与歌词,引导游客参与到学唱体验中,此时游客的参与体验行为成为景观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非物质要素,景墙、红军歌以及游客的传唱,共同叙述着昔日红军教歌、村民传唱的动人情景。

结论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基于文化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视角,通过对广东南雄油山镇上朔村长征驻地遗址的实地考察展开设计实践,围绕长征文化资源的管控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长征文化主题景观的塑造等问题展开有益探索,提出景观设计的微改造与场所叙事策略。在长征驻地遗址景观设计中采用微改造策略,有利于解决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场所叙事策略则通过长征历史场景塑造及情节演绎,建立景观与游客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引导游客参与到景观中并获得全面性的情感体验,以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价值,彰显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南粤古村落‘活态保护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YJC760067)。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4/content_5572877.htm.2020-12-24

[2]杨建伟.略论中央红军长征在广东——兼谈广东对中央苏区的支持和贡献[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2):5-13.

[3]李树信,崔佳,罗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商业经济第,2021(2):49-53.

[4]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

[5]赵培青.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90-91.

[6]廖春花,张燕.南雄:赣粤边根据地的中心区[J].中国老区建设,2017(5):60-61.

[7]钟香炜广州历史街区"微改造更新策略研究[J].中国艺术,2019(04):124-127.

[8]李沁茹,钟香炜.场所叙事及其对于广府文化特色城市景观建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60-61.

[9]姜涛”文化+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社区微改造实践——以广州华乐街邮电小区为例[J].设计,2020(19):46-48.

[10]刘颖,杜守帅.地域文化在运河沿岸景观中的设计探析[J].设计,2021(1):38-41.

[11]韦艳丽;周璇;赵志杨.旅游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研究[J].设计,2021(1):8-10.

猜你喜欢
遗址景观设计长征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