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豪斯谈起:略论20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对中国新时期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1-05-11 15:43吴海波
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设计教育包豪斯

吴海波

摘要:理性主义设计思想是现代设计的核心理念,萌芽于德意志制造同盟,发展于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熟于乌尔姆设计学院。文章主要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教育体系和60年代乌尔姆教育体系的重新解读,探讨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包豪斯 德国 理性主义 设计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112-04

引言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造物历史,自先秦以来不仅留下了大量功能实用的器物和建筑,还传世了诸如《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不朽的设计著作。中国古代设计虽然蕴含了非常多的现代科学精神,如建筑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汉代宫灯中的虹吸原理、唐代香囊中的陀螺仪技术等,但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终没有发生在近代中国,正如“李约瑟难题”一样发人深省。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19世纪下半叶晚清政府开埠通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相继开放,欧洲列强各国商品开始充斥中国消费市场,在当时达官贵人的府邸或是上海街头的理发店都可以看到奥地利家具设计师迈克尔.托耐特经典的14号蒸汽曲木椅。到了20世纪初期,荷兰建筑师马特.斯坦著名的S33悬臂钢管椅也开始出现在中国上层社会的家庭(图1、2)。

一、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溯源

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设计学校,还是一场现代设计运动,更是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知识阶层,主要传达形式为文字译介和教育实践。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先驱庞薰榘、郑可、黄作燊、雷圭元、李有行、祝大年和沈福文等都同包豪斯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对包豪斯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前辈们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限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他们对现代设计的理论认知和教学实践仅停留在图案和装饰的层面。包豪斯在中国的全面推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90年代后期在学科名称上首次使用“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并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实行包豪斯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基础课”教学,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装饰图案为基础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图3)。

乌尔姆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延续和发展。作为联邦德国的工业设计训练基地,乌尔姆模式为战后西得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包豪斯的贡献在于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而乌尔姆却彻底地摒弃了艺术转而将设计引向科学,特别是它的科学方法和对实际操作的重视,是当今德国设计和制造业强大的关键因素。乌尔姆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让设计师的身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设计师不再从属于艺术家而变成一个即独立又跨界的特殊职业,艺术也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唯一因素。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源于传统工艺美术,在专业学科上隶属于艺术学门类,因此从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艺术人文的烙印。乌尔姆在中国的传播虽然不像包豪斯那样悠久和广泛,但是其科学精神、理性思想、功能主义和技术美学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教育所缺乏的(图4)。

二、中国高校设计教育改革初探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靠设计创新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目前国内高校的设计教育普遍存在三种共性问题:受人文艺术学科长期影响,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理性精神;受传统工艺美术长期束缚,人才培养缺乏现代技术和现代企业的参与;受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制约,学生缺乏足够的实操训练。由于上述三种问题的存在,使得设计教育呈现艺术化、装饰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导致与行业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倡导科学和理性精神。设计不仅是艺术与美学的问题,还是生产与市场的问题,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设计师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类型,不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钻研材料科学、熟悉生产工艺、了解消费心理,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设计工作。

1.重新认识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蔡军教授曾有過较早的论述,他认为“设计是走向21世纪的创造业。学界普遍观点认为设计是艺术的分支,过去称为“商业美术”和“工艺美术”,后来叫作“艺术设计”;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理性的观点认为设计介于于艺术与科学之间,该说法虽然延续了包豪斯有关艺术和技术统一的观点,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一方面不为艺术的代表者所承认,另一方面也不被实用科学者所接受,甚至被他们所拒绝”。笔者认为,设计即非艺术的分支也非科学的附庸,更不是艺术与科学简单的结合,而应该从艺术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4种学科门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认识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之一柳冠中教授曾讲过“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第一、第二种智慧,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艺术反映的是人类情感,但艺术并不考虑情感的善恶之分;科学揭示的是客观规律,但科学也不考虑规律的利弊之别。求真、向善和尚美是设计的本质特征,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其他学科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因此要以理性的精神对待设计与艺术、科学的关系问题,吸收艺术和科学中的积极因素为设计所用。

2.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设计教育的发展须与社会需求为基础,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要对接关联产业群,邀请同行专家、企业代表和毕业校友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类专业虽然有着不同的领域,但在课程体系上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可分为专业理论通识课、专业造型基础课、专业核心主干课、专业实践操作课、专业能力拓展课和其他公共文化课。专业通识理论课程可以开设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市场营销和人机工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审美修养、商业意识和科学精神;专业造型基础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安排相应的科目,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基础造型能力;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主要依托教学名师工作室,同时参考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操作课主要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实训中心开展,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机加工的方法;专业能力拓展课主要开设相近专业的科目,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其他公共选文化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文化素养。

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结构不仅是连接外观和功能的中间纽带,同时还承载着工艺技术和材料科技。然而,就目前的设计教育体系而言,不少课程设置大都是服务于产品外观,对于完整的设计来说这无疑是有缺陷的。脱离结构、工艺和材料科学的设计教育,终究将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概念之中。不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还是传达设计,都是一个由内而外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功能是目的、结构是核心、技术是手段,外观必须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只有遵循设计学科的内在规律和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并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文化与市场、教学与生产的全方位结合,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图5、6、7)。

3.建立以科学理性精神为导向的造型基础课平台

包豪斯以现代绘画和雕塑艺术为基础开创了基础课,特别是运用科学的方式研究色彩和形式法则,客观上推动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单纯追求现代艺术中的几何形式取代传统的装饰形式不仅无法实现功能目的,还容易陷入新的形式主义甚至神秘主义。创造基础课和色相环的瑞士表现主义画家约翰.伊顿非常注重学生的感性思维训练,但他最终将基础课带入神秘主义的泥沼。表现主义是现代艺术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派别,深刻影响了早期现代设计教育和实践,但感性的艺术思维无法为现代设计提供有效的造型理念和方法。过度强调个人感觉、艺术趣味的感性化教学方式,只会与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精神渐行渐远,甚至将设计教育引入歧途(图8、9)。

设计不是艺术、设计师不是艺术家,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将艺术类专业造型课程直接嫁接到设计类专业上来,必须以高度理性的思维引导基础课的發展方向。设计类专业基础造型训练要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比如,产品设计类专业可以将训练重点放在形态、结构和材质上,多画一些产品速写提高形体塑造技能;环境设计类专业可以将训练重点放在形态空间和几何透视上,多画一些建筑速写提高空间表现技能;视觉设计类专业可以将训练重点放在插图绘制和角色描绘上,多画一些创意插画和人物速写提高插画表现和原画创作技能。另外,作为基础课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目的,不能将个人艺术风格带到教学过程之中(图10、11)。

4.建立传统手工和现代机器加工结合的实训体系

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劳动进行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依靠纯手工或辅助工具完成产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装饰性、地方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技艺的背景下,弘扬和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意义重大。

机器加工是工业革命之后以机器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具有科学化、标准化、批量化和系统化的特征。随着CAD/CAM技术、激光技术、数控技术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现代产品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世纪以来,国内大型加工制造类企业普遍引进了先进的工业4.0智能生产线,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设计方法的变革,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开始普遍运用于设计制图。

包豪斯和乌尔姆都非常注重手工艺和机器加工,并为此建立了各类工作室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由于传统手工艺是徒手劳作,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窄,普及推广难度非常大,只有走限量定制的高端市场才有发展出路。机器加工在效率、成本和质量上能够满足普遍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实训体系中要结合手工艺和机加工,全方位提高学生对各种技术的掌握,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市场需求(图12、13、14、15)。

5.依托区域一流的行业和企业实施产教融合办学

产教融合是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并通过引进企业和项目把学校办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业经营实体。产教融合的关键是“产”,设计院校专业必须以消费市场为导向、企业项目为载体,依托真实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全流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学生才能学到真本事。

设计最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只有依托一流的行业和企业才能办出高水平的设计专业。包豪斯和乌尔姆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乌尔姆专门成立各类研究所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并与博朗公司等企业组织开展产教合作,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推动了博朗公司产品设计和品牌理念的形成,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和共同发展。因此要主动与地方重点产业的合作,依托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开发新产品,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图16、17、18、19)。

6.建立“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育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徒的专业能力,例如“草原学派”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就曾在“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门下做学徒,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也曾在“现代工业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做学徒。包豪斯时期就以手工行会的“师傅”和“徒弟”取代“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傅身份的导师不仅有传授造型和色彩的形式导师,还有担任工艺和材料的工坊导师,二者分别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共同完成教学工作。

传统学徒制主要以手工作坊为主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技能;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授教,对学生开展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校内教学名师和引进行业技能大师,同时建立理实一体的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并依托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从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图20、21)。

7.建立“设计师+教师”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

国内设计类院校在教师引进上普遍存在重学历学位、轻工作履历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新进教师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教学内容上照本宣科、教学方法上脱离实际,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存在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的问题,毕业后难于适应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包豪斯和乌尔姆大师们的经历说明:要成为优秀的设计专业教师须首先成为优秀的设计师,特别是对于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目前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普遍以是否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为评价依据,很难体现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只有建立“设计师+教师”的新型双师培养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上述若干问题。首先,在教师的招聘要求上要充分体现专业经历和工作业绩;其次,对于没有工作经历的新教师要依托合作企业实行跟岗培训制度,考核合格才可以承担相关专业课教学;再次,开展不定期的企业考察和调研,提高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最后就是通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促进教师设计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图22)。

8.建立以学生就业质量为最终落脚点的评价体系

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场服务,培养的学生最终将会回归工场;乌尔姆认为设计教育的宗旨根植于使学生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审美修养和普遍的社会责任。设计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教育,虽然其中也有理论研究但和传统的纯研究型、理论型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理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应用。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要面向不同工作岗位而成为各领域的设计师,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专业的设计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改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评价中均提到“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具体指标,由此可见国家对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是为了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即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掌握设计专业必备的各种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达到设计师工作岗位的各项能力和要求。为此,设计教育的各项评价指标应该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发展为基本依据(图23)。结论

作为西方现代设计教育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包豪斯和乌尔姆的理性主义设计思想不仅是德国工匠精神之源,同时还奠定了德国设计与制造的世界地位。只有遵循客观原则、美学规律、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同企业的产教融合,设计教育才能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服务。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历史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经济也在逐步走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水区,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设计与科技的联袂不仅是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柳冠中教授就提出了工业设计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主张,新世纪初王明旨教授又提出了艺术与科学交融的设计教育理念。当代中国设计教育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消除人文艺术中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和束缚,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和开放务实的态度广纳百川,方能助力新时期中国经济腾飞。。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桂作工艺传承的高职家具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46)。

参考文献

[1]杜海滨.工业设计的科学性及教育观[J].美苑,1985(10):24-26.

[2]柳冠中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J].装饰,1992(06):3-5.

[3]王明旨: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将进一步交融[J].美术观察,2001(06):40-41.

[4]常馨鑫;贾琼包豪斯在中国的历史[J].装饰,2009(12):45-49.

[5]黄佳音.从月份牌中的钢管椅看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设计[J].装饰,2012(09):78-79.

[6]刘佳丽;陈艳.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思考一以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教育为例[J].名作欣赏,2019(06):16-17.

[7]李勇.中国当代设计思维发展研究——基于乌尔姆设计思想视角[J].美术大观,2019(12):116-117.

[8]周予希;哥特.格鲁宁.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学者对包豪斯的主动译介与认知[J].艺术百家,2020(01):180-186.

[9]黄嘉诚.博朗-乌尔姆校企合作设计模式初探[J].西部皮革,2020(01):62+95.

[10]何宇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博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7):184-192.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设计教育包豪斯
百年包豪斯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麦克尤恩小说《爱无可忍》的电影改编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庭审中心之辨
背离理性:公共行政学演进的隐匿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