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2021-05-11 15:43吕艳
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改革创新产教融合

吕艳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高校发展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在产教融合引领下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内容及实践举措,培养“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重创新”的协同性和创新性专业人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 人才培养 多元协同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116-03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通过顶岗实训、岗位资格认证等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这种转型必然导致高校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叫文章以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多元协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携手推进项目开展、联合做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推进协同共建,汇聚优质办学资源,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表现力和创造性都非常重要。我们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及行业,密切联系地方产研服务需求,注重系统整合创新。加强多方合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与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力度,激发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师的学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地方社会服务能力,先后与淮安区政府、清河区政府、上海电鳗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安金飞旸文具制品有限公司、淮安太狮广告有限公司、淮安市旗扬策略营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地方行政部门及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设计研发合作。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今,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道路,我校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联合政府、社会、学校多方资源,构建有效融合的共培机制。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对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加强合作,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

三、多元协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制订契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凸显新时代专业能力新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21世纪又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是一个跨社会学、人类学、设计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艺术+技术+人文”的理念,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传统纸媒、互动新媒介等新技术作为其创作和传播的手段,成为承载传统平面及新媒体视觉艺术设计的中坚力量。综合图形、影像、声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其创作,实现信息艺术化、立体化、数字化、多元化传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人们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我们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具备交叉性综合知识的新型设计人才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致力于打破传统平面设计的桎梏,着眼未来新的媒介和沟通方式;要求学生开拓视野,理解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意义,并按此目标展开专业的相关学习。

2.重视专业岗位实践动手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企业的成熟,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些设计和制作,而需要更高素质的策略指导。“全程营销合作伙伴”的共培模式,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这也将成为未来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趋势。我们紧密聚焦市场的岗位能力要求,依据此要求准确定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岗位群,将岗位细化到具体的工作性质,例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担任平面设计师;电视台、报社、文化管理部门、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担任平面设计师等。针对这些岗位并结合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不同岗位的具体能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改革,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与合作单位上海电鳗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市旗扬策略营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平面设计师、设计营销策划师等具体的岗位人才;以及与江苏大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影视动画等设计人才,致力于学校师资队伍和企业专业教师联合创新推动专业教学的发展,通过设置专业不同课程群组体系,架构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走向市场、学以致用。

(二)架构产教融合视野下的课程体系

我们致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坚持“四重”原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五个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在学生未来职业定位上,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设定相应的课程,构建以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主线的课程群组,注意五大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系统地接受培养,形成相应的设计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根据协同创新共培原则,以及视觉传达行业技术的革新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形成从专业基础到应用拓展多环节有机衔接、系统化推进的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打造项目化教学、嵌入式教学、信息技术处处理等模块化课程体系。

1.项目化教学课程群:要求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后,开始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前沿课程,逐步聘请业内专家、产业教授、企业资深设计师带着实战项目,來校讲课或指导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如图1)。目前已有品牌设计与推广展示设计、包装设计、民间美术、标志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践行此方案。

2.嵌入式教学课程群:与地方文史办公室、企业、地方及相关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嵌入式课堂教学服务,在我们专业教师的教学中,根据授课教师的想法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资源共享、文献推荐、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再应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就业指导、文献检索、设计思维与方法、专题研究、学年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已经采取多维度合作培养。

3.高新技术处理课程群:5G时代“数字经济新引擎”,是技术驱动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万物互联的革命性体验。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这些媒介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信息技术处理课程群组。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摄像基础、印刷工艺、交互界面设计、网络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同时我们将邀请省内外技术专家参与教学,让师生们切实感受现当代新媒体、新技术的革新等,以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能很好适应传统纸媒与信息互联网媒体。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元协同培养人才的举措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提升系统整合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借鉴国内外高校发展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重创新”的协同型、创新性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国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工艺结合、多元协同为主线的政策,作为工科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发展建设上,按照更新办学理念、专业准确定位、加强实践环节、强化专业特色的总体原则,紧密结合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发挥高校和行业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共同修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切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技能”复合型、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21世纪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现实需要[4],谋求合作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1.“专业+公司”产学融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我校与企业之间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在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学校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与企业实际经验直接获取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现场实操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的比重,用现代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模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多元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2.“项目+实战”边做边学,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重视实操环节训练。通过专业项目的实操训练进一步消化理解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点,合理开发、设计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有情况和知识能力来选择项目;学生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从资料收集与处理和方案实施到项目成果的评价,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项目的实战能力。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立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时代形象传播等为切入点,致力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再生利用与创新发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于新时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目标,科学梳理和优化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打造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聚焦科技演进的新发展,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如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我们邀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传承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陈柏华先生、淮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季祥猛先生、淮安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朱洁先生、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季云华先生、淮安市艺术研究室主任朱林先生等六位省内专家参与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如图2),采取大师专家讲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授课为辅的方式,有效利用校内外师资优势互补、在协同创新中形成合力,一起探索课程教学的设计互动,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保证学生较好达到目标任务的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和思维拓展等培养质量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项目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复杂项目的能力。

3.“第一+第二”双轨结合,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工艺结合运行机制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及科研项目合作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教师的一线技术提供有力保障。采取校企导师结合团队化教学、第一第二课堂双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社会服务与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实习、产业课堂、地企专题、工作室实训”五类实践课程交叉推进等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带动人才培养。实践课程采取校内教师与业内专家、名家联合授课(如图3),单门实践课程业内专家授课比重不低于1/3。同时灵活吸纳订单式、嵌入式培养,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多方联合培养。

4.“科研+教学”有效融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将专业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实践能力发展与提高,推动项目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科研项目搭建教学平台,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学分制、教师科研项目挂钩,学生从大二就能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校地校企共建、项目协同研发,促进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度衔接。

我们长期致力于将积累的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及资源转化为教学条件和资源,探索新世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领域及增长点。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基,以创新教学为魂,以有效教学见长,以科研促教为辅”的特色教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与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力度,结合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资源创新利用及品牌化推广等建设需要展开,坚持以教学案例的方式内化于课堂教学,近五年来师生成功完成省市级纵横向课题70余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作品成果转让11项,其中获300万风投项目1项,形成创业团队10个,共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校企合作基金项目2项,校级11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互促”创新教育模式,达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4.“融合+发展”多学科交叉,21世纪信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紧密结合我校工科院校的背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计算机、工业设计等专业构建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视觉传达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向数字化、技术化等方向发展,做到跨学科渗透融合、综合创新的专业建设道路。跨专业、跨学科协调教学资源,不仅解决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设计前沿、社会实践隔膜的弊病,而且促进了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充实、更新。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合理安排艺术、管理与技术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转化及聚合作用,形成相互支撑、交叉协作、整合创新的发展态势[5],将传统的视觉传达教育媒介与新型的视觉传达教育媒介充分结合,借用媒介传播的优势,使信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实现,为视觉传达设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结语

在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的必然要求,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应该由社会、就业单位和所服务的客户对象来检验,紧扣“应用型”办学的目标定位,依托现代设计教育理念,[6]积极、主动探索“多元协同”的实践途径。[7]注重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设置模块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深化“艺工融合”的培养模式。将视觉传达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新技术相结合,融入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真正为企业、设计公司、社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性专业设计人才。。

基金項目:淮阴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视觉艺术传达”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7XJGB19)。

参考文献

[]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

[2]李正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探究[J].设计教育,2017(5):94-95.

[3]董蕾.基于校企合作的独立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66-267.

[4]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15-17.

[5]张苏媛.企业嵌入式多目标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15-16.

[6]马早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美术大观,2017(5):158-159.

[7]李正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探究[J].设计教育,2017(5):94-95.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改革创新产教融合
数字化境遇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探索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