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设计复杂性及在汉代灯具设计中的表现

2021-05-11 15:43李琴贾丽娜
设计 2021年9期

李琴 贾丽娜

摘要:从设计复杂性理论视角探究影响汉代灯具设计的因素。以赫伯特.西蒙的“设计问题”为切入点,柳冠中关于设计复杂性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从设计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目标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经分析,外部因素与人密切相关,设计过程具有适应性特征;内部因素被合理组织,物形有明显的科学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目标系统。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汉代灯具设计的复杂性原因,同时也期望为现代灯具的设计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关键词:汉代灯具 设计复杂性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目标系统

中图分类号:760.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125-03

引言

赫伯特·西蒙所提出的“设计问题”,即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1]

柳冠中在其著作《设计方法论》中引入赫伯特.西蒙的“设计问题”,并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简化,因而提出设计复杂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设计复杂性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目标系统三部分内容。这也是我国设计界学者对设计理论问题研究的自觉性体现。由于感性形象往往是设计实践的表现形式,通常给人以感性和个性的感受,而设计理论是研究共性和客观规律,理性是其特点,可以为设计实践提供好的方法论指导。因此,从设计理论的角度对汉代灯具设计进行分析,可以为现代灯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目标系统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对人、时、地、事、技术、材料、工艺等因素的分析,以及在各个因素相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系统的分析。

一、汉代灯具

汉代“訌灯”。“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訌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是晏几道所著《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中对汉代灯具的记载,词中的“银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代“訌灯”。这是汉代人创造的一种灯具形式,往上追溯,訌灯的构造并不是设计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迹可循。“訌”在《说文》中解释为“车毂中铁也”,在汉代之前,“訌”这种结构主要是应用在马车和建筑材料之上,在建筑材料中还经历了由一种结构构造到装饰的转变。其独特的造型和复杂的工艺可以使之被称为艺术品,但是其又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其所蕴涵的设计思想使之成为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杰出代表”。“訌灯”的结构设计能将烟气导入藏有水的灯腹之中,达到保持室内的清洁的目的,这是我们现代设计所提倡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早期缩影。

灯具设计在汉代处于鼎盛时期,除上述“訌灯”类优秀灯具设计之外,还有以人物、动物、植物等作为设计主题的灯具,种类繁多。也有满足不同用途的专业化设计,栩栩如生,工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可以说,汉代灯具设计是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这一时期的灯具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二、设计复杂性理论概述

(一)设计复杂性理论产生的背景: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和人的精神需求的增加,相同的目标与需求也逐渐变得模糊和多元化。这意味着人除了有“共同”需求,还有“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以灯具设计的发展历程为例,灯具被创造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光的需求这一目的,也叫作功能满足,继而又出现了各种风格、造型、材质或者分类化、专业化的设计,满足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呈现这“万紫千红”热闹景象的背后,就是由于设计复杂性的发展。

(二)设计复杂性的内容:设计复杂性理论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目标系统,但首先应明确“两个认识”一“人”的认识和“物”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如图1)。

1.两个认识。(1)“人”的认识。“人”是设计复杂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如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可以说对外部因素的探讨就是从设计角度对“人”进行分析。(2)“物”的认识。“物”从狭义上说是实实在在可以被感受的,从广义上来说“物”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信息、服务等,后者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可以说,内部因素的组织就是设计“物”化的过程。

2.三个内容。(1)外部因素。由于人的使用目标向复杂化方向转变,因此弄清楚设计的使用对象、使用情景、使用目的等一系列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设计目标限定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讨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设计的评判标准。这些与使用者有关的限制性因素,我们称之为影响设计的外部因素。(2)内部因素。设计物是“人”抽象目标的物化,与物内部的形有关,如技术、材料、工艺等,我们称之为影响设计的内部因素。(3)目标系统。在外因和内因的驱动下产生了一个个不同的目标系统,不同的目标系统就是对不同目的的满足与问题的解决,目标系统是一个内外相互关联的系统。

(三)设计复杂性研究意义: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理论研究,可以为各种需求目标具体化、合理化找到理论依据。从设计实践上来说,有利于我们在形色各异的设计世界以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设计做出评价,同时对设计产生指导作用。

以下研究根据理论内容将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目标系统三部分进行分析,其中将以影响汉代灯具设计的外部因素作为探究的重点。

三、研究分析过程

(一)汉代灯具设计的过程具有对外部因素“适应性”表现的特征外部因素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外部因素中的“人”,简单说就是设计物的使用者,设计物外部与“人”相关的因素,就是对使用者的需求满足,对事情问题的解决,对目标的实现(如图2)。

汉代灯具设计对外部因素的适应,就是适应使用者对设计的限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阶级属性和政治文明。以1968年,河北满城汉代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为例。该灯造型呈现宫女跪坐持灯状态,宫女高举右臂,袖口与灯的顶部相连,左手持灯座。长信宫灯上多处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等字样,已有研究表明此灯最初属于阳信夷侯刘揭家,后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該灯也以设计构思精巧而著称。

使用者的阶级地位既是古代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引导因素。流行于先秦两汉之际的“人贵论”是影响早期中国传统造物的思想之一,也加剧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等级差距。长信宫灯作为古代贵族的“设计”代表作品,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到该灯的使用环境和行为过程等。由于汉代灯具的燃料多使用动植物油脂,使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因此,借用不同的部位造型,巧妙地将灯体的“净化装置”隐藏在人体之中,可拆卸可移动的设计构造给予了使用者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用于弥补空气流通不畅这一缺陷的大孔,也被安排放置在灯体底部,既实用又美观。

从目前出土的汉代灯具来看,人物形灯具占有很大的比例,人物多呈现屈服顺从状,这与汉代的阶级制度和政治文明不无关系。汉代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统治阶级会采用更加森严的等级制度来巩固权利和区分阶级,灯具设计中也有重要体现。如青铜灯具多出土于贵族墓,而陶制灯具多出土于普通百姓墓。人形灯具中仍以长信宫灯为之最,其再现了古代侍女举灯的神情和姿态,体现了汉代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制度与差异。宫女的跪坐持灯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群体卑微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现状,其持灯跪坐的姿态蕴含着汉代的主仆尊卑思想:一是表达所服侍的主人的身份高贵,二是宫女作为奴仆这一身份的低贱。侍女的跪坐之姿易让人联想到她此时所服侍伺候的主人,是否正昂首傲立或正襟危坐呢?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两相对比,宫廷侍女的身份似乎显得更加低微。因此,该灯无论是在阳信夷侯刘揭家,还是在长信宫窦太后处,服务对象位高权重的社会地位都会使得工匠们去满足他们的“独特”爱好,长信宫灯设计的初衷就是为贵族阶级服务。与此类似的还有男奴灯、以胡人形象为创作主题的当户铜灯,它们都具有主题人物社会地位低的特点。

由此可见,在汉代社会,由于“訌灯”结构的复杂和工艺技术的高超,所以其并非寻常百姓家的器物,因而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再加之汉代封建政治制度对贵族与平民进行区分,占比少数的官僚和贵族把设计限制在了符合其身份的“精”与“美”这一范围之内。虽然受众范围小,但是却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丰富与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当时社会中先进的制造工艺、高超的技术、超前的造物思想融入设计之中。同时使用者的审美情趣也成为影响设计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种审美意识与自身的阶级地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神仙信仰意识。两汉时期的阴阳五行、鬼神信仰,羽化升仙、生命永恒等思想意识普遍流行,在东汉时期尤甚。汉代灯具设计受这些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大,概括来说主要分为对本土神西王母和羽人的崇拜,以及与本土神仙融合的佛像三类主题。如广西梧州出土的羽人灯座,装饰有羽人纹饰、带翼怪兽和叶状纹饰,羽人在汉代本就是沟通神界与凡间的使者,表达了汉人希望死后能够羽化而升仙的愿望。西王母在汉代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神,常有龙虎胁侍立于身旁,增加了一种神秘与威严。灯具装饰佛像与佛教在汉未东传有关,但佛教在这一时期并未被认为是独立的外来宗教,被视为神仙信仰的一种,因此其形象也多与本地神仙一同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种神仙信仰在偏远的四川地区非常流行,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灯具的装饰。例如,四川地区独特的艺术创造一摇钱树,其多以西王母、羽人、佛像作为装饰题材,三者形象也常常一起结合使用,这也充分印证了佛教传入早期依赖本地信仰的实事。

件普通的灯具由于装饰了神的形象,也因此变成了具有沟通人一神的工具,成为了传达人间与仙界信息的媒介。统治阶级的推崇,民间百姓的信仰,可见,这一时期追求长生不死和羽化成仙思想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这类神仙形象多见于陶制灯具,从工艺制作以及造型角度来说,汉代早期青铜灯具整体的制作水平明显更高。

3.模仿自然。對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汉代灯具设计上更多体现在对自然的模仿。主要是对动植物的模仿,其中以动物形象灯具最多也最为丰富。与对人形模仿类似,工匠们主要抓住动物某一姿态或者场景,通过流畅的线条来塑造优美的造型,表达了汉代人对自然的理解,也是“仿生设计”的早期实践。

以1982年山西朔县出土的彩绘雁鱼铜灯为例,这是对自然界中捕食场景的模仿和刻画。该灯造型呈现鸿雁回首衔鱼状,鱼身短肥,抓住了自然界常见的雁吃鱼这一动态,造型别具一格,是明显的模仿设计作品。这-类器物的造型、形状或者特征并不是凭空而来,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物态形象正是人们设计灵感的来源,通过观察、认知、学习和理解自然形态,产生了最初的造型思维。[3]这种造型方法自先秦以来就己产生,在汉代灯具的造型设计中已经十分普遍。同时,汉代灯具的模仿设计又并不是一味“模印”自然,工匠们为了实现结构的合理,大胆进行夸张处理,使造型艺术的感染力加强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汉代灯具设计所表现出的“适应性”特征,主要是与人相关的阶级属性、政治文明、思想意识、自然等之间的关系。汉代人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以及非理性的特点,也造成了设计中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因而使得汉代灯具设计过程中需要去适应外部因素的动态变化。

(二)汉代灯具设计的过程是对内部因素的合理组织:汉代灯具内部因素的合理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用材选料、装饰工艺、组织结构等的选择和有机结合上,物“形”有明显的科学性(如图3)。

1.装饰:汉代青铜器物装饰的特点之一就是素。素,并非无装饰,可以素面无纹,也可以简洁有纹。例如云兽卷纹、宽带纹、斜纹等。汉代青铜灯具装饰受楚国文化影响,一改汉代之前的威严、神秘、恐怖的装饰气氛,装饰风格倾向于简洁朴素风格转变。如彩绘装饰,上文提及的雁鱼铜灯。该灯的雁冠施以红彩,雁与鱼身通体施翠绿彩,在雁、鱼以及灯罩板上,用墨线勾勒出了翎羽、鱼鳞和夔龙纹,纹样丰富多彩,具有优雅内敛的装饰风格。汉代用鎏金与错金银的装饰手法也非常普遍与成熟,如通体鎏金的长信宫灯,错银铜牛灯等,风格华丽。

除了通过外部附加的方法装饰灯具,还有通过对金属本身的处理来达到一种装饰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加之这一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变得更加精良[4],经过工艺处理,使得金属的亮度与光洁度也成为了装饰灯具的一种理想的方法。青铜的制作工艺在汉代已经成熟,这也为这一时期灯具设计的装饰提供了新的途径。

2.结构:汉代灯具“形”具有出色的科学性特征,与内部结构合理组织有重要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物理知识的科学运用以及科学的结构设计。

(1)物理知识的科学应用。灯具使用过程有两个较突出的问题:燃料燃烧和光源利用的问题,这也是物理知识主要运用的两个方面。“訌灯”是汉代人在灯具设计上伟大的创作之一,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典范。这类灯具腹内中空,燃料在灯盘燃烧,由于燃料自身的性质,会产生大量烟尘,通过设置相应的套管把烟气导入盛水的腹腔,从而溶解染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室内清洁。这一连续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物理知识的运用:虹吸效应和物质的可溶解性。

(2)合理的结构设计。上文所提到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雾,通过水溶来减少室内污染,除了物理知识的运用,还依赖于巧妙的结构设计。通过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科学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设计也能朝着“实事”的方向发展。单双烟管的改良设计。在单烟管灯具的使用过程中,工匠们发现单烟管灯具如果点燃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产生的烟尘比溶解的烟尘多很多,从而造成烟气充盈管道气流不通,多余的气体也会溢出弥漫室内,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双烟管灯具就是基于这一现象而进行改良设计,双烟管可以有效解决气流不通的问题,从而解决灯具久燃的问题。从单烟管到双烟管的演变过程中,这种在原有结构的设计,实质上就是灯具内部结构的“再设计”。从古人的行为习惯来看,已有研究表明长信宫灯的高度与汉代书桌的高度能保持基本的一致,这种从人的生理角度进行科学考量的设计,与现代设计所注重人体工程学知识的运用类似。

除此之外,有些灯具也能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来保证“物”的适用性。如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九枝连盏灯,其借助扶桑树的传说,以扶桑树的树干和树枝作为整体造型结构,树干呈现圆柱形插接于宝瓶形底座之上,九条枝干也分上、中、下三层伸出。基于对灯具整体稳定性的考虑。工匠把树干设计得上小下大,树枝有层次的伸展,既体现出一种自然的韵律美,也在“无意识”附和这种稳定的造型。因此以树为造型设计不但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5]

可以说,影响物内部“形”的因素,如原理、工艺、技术、形色、结构等,通过对各种因素加以选择和组织,就是对设计“物化”的过程。形态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灯具的风格,人们往往通过不同的形态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来进行衡量判断。6汉代灯具通过对内部因素的合理选择与有序组织,因而使得灯具的“物形”有明显的科学性。

(三)汉代灯具设计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目标系统:在分析汉代灯具设计的过程中,把实现照明需求作为设计目标,而实现该目标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目标一手段”的不同组合方式,就可以形成不同内、外因作用下所产生的“照明系统”。而这一“照明系统”具有“实事求是”的重要特征(如图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事”是解决人的需求问题,是设计可行性的体现。在汉代灯具设计过程中使用者的可能和限制、使用过程和状态的制约、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的可能和限制,以及经济、政治、法规等的制约都成为考虑的因素,以确保“人”能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

2.“求是”更多的是关注与“物”制作过程相关的工艺技术等问题,是设计的可能性体现。物理原理、形色、结构、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和可能决定了灯具设计是否能够实现,以及人最初的目标期望是否能夠达成。如汉代“訌灯”类灯具的创造,无论是从功能和结构方面来说,还是从造型和尺寸来说,都符合人对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追求,其蕴含的物理科学与人机工程学知识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可以说,汉代灯具设计外部与“人”相关的因素注重人事的解决,具有“实事”的特点,内部与“物”相关的因素注重物理条件的可能性,具有“求是”的特点。

(四)汉代灯具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设计复杂性的根源(如图5)。从理论上来说,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内部因素的全关联性、内外因素的关联互动性是构成设计复杂性理论的根源。从汉代灯具设计的实践中来说,其设计复杂性的体现主要是去满足动态的、开放的、非理性的“人”的需求,这也是现代设计方法论中的核心。

结语

本文是作者课堂学习设计理论的感悟之作,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之外,还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文武并重”。在关注前沿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对设计理论、方法论等学科基础予以重视,这是学习设计的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其二是“去粗取精”。现代设计很大一部分是借鉴古代设计和已有设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再设计,形成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这也是助力设计创新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25.

[2]邬淑丽.日常语境下的设计——对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认识[J].设计,2020,33(07):87-89.

[3]刘敏浅论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191-192.

[4]宗立成,尹夏清先秦器物造型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J].设计,2019,32(22):100-102.

[5]罗利峰汉代灯具设计安全性浅析[J].设计,2014(11):45-46.

[6]王昭.在网络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化设计研究——以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再设计为例[J].设计2020,33(10):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