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城市:城市发展推动武术繁荣

2021-05-11 18:06清扬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武术天津

清扬

武术与中国的乡土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乡土性中蕴含了中国武术的“根性”。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根要开枝散叶、繁茂生长离不开土壤之外的整体环境。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乃至繁荣的前提都是“人口集聚”“技术密集”“文化聚落”的共同作用。城市恰恰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与繁荣提供了非常必要的外部环境。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有3个高峰和繁荣生长期,分别是春秋战国、宋元和明清时期,恰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3段高峰期吻合。

★春秋战国:城市发展,武士阶层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大发展,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和铁质农具的大规模应用,社会分工加剧,手工业、冶炼业等有了较大进步,富裕后的人家有余裕提供子弟游艺学术,其中就包括学习武术;另一方面,周代封建制度崩坏,各个诸侯国为了在列强中占有优势,采取了吸引人口和各类人才的政策(如稷下学宫),贵族们大规模养士,其中包括大量的武士,武士阶层崛起。

因而,司马迁所列举的游侠,并非偶然都住在商业都市。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武士,其生活轨迹也都集中在重要的国都和城市。

(《史记·游侠列传》)

★宋代:城市繁荣,武术繁荣

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一种富有商业气息与市民生活情趣的城市精神自此兴起。从《清明上河图》可以大致窥见宋代城市的繁华。商铺与城市居民区混杂糅合在一起,居民可以自由沿街开店;宵禁制度消失,城市的夜生活非常发达;宋代政府取消了商铺、集市的限制性政策,使得大量曾经非法的“草市”“墟”发展起来。

城市商业的发达造就了良好的金融流动和便利的支付方法,客观上促进了武林人士出远门的便捷性。宋代城市提供的自由氛围和政策保障,培育起了勾栏瓦舍等新的城市世俗文化空间,从而促进了武术社团、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身体活动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了乡村,使之也产生了各种乡间的武术结社、游戏和表演等娱乐休闲活动。宋代城市的大型瓦舍勾栏不仅数量多,东京汴梁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还蔓延到了类似郓城这样的城镇,例如,《水浒传》里勾搭阎婆惜的张文远就“平昔爱去三瓦两舍”,小李广花荣担任知寨的清风镇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坊酒肆”,而且规模大(“象棚”可以容纳千余人,相当于今天的城市剧场、体育场的合体),娱乐活动样式豐富(杂剧、讲史、相扑、戏剧、杂技、傀儡戏等)。相应的武术表演活动,如角抵、使拳、踢腿、使棒、舞刀、舞枪、舞剑、打弹、举重和射箭等也繁盛起来。武术的艺术化表演和游戏化展示使得其身体技艺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训练方法、模式都开始与戏剧相结合,与体育相融合,习武者开始与江湖艺人交织在一起,武术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

宋代,武打场面开始成为戏剧表演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武行”也在这一时间段产生。

宋代城市的工商业化、金融化,不仅极大地推进了金属冶炼技术进步,也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产业链的其中一个重要下游终端就是兵器制造行业,这使得“十八般兵器”(只是一个虚数,实际上《武经总要》里记载了上百种)得以在宋代显现端倪,尤其是《三国演义》里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军队。

(《水浒传》人物像)

★明清:城市货币白银化,

武术“江湖”繁盛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经济进入“白银时代”。白银本位的城市货币体系的建立,看似是一个经济改革事件,却在潜移默化间对中国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银这种更加便携的货币成为主要交易货币,推动了远途经商贸易的繁荣,大量的商路被开辟出来,极大地刺激了保镖行业的勃兴,国家和商人都开始雇佣保镖押送货物和白银货币;持有丰腴财富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安全,也开始学习武术,雇佣教习师父;白银从南方富庶之地向北方的流通,使得漕运衍生出了新的附加业务,相应的帮派武术也附着在其中发展了起来,如此便造就了武术人新的“江湖”生态,甚至新的武术技艺。一旦“产业链”形成,武术“江湖”自然而然就枝繁叶茂了。其中尤以徽商、浙商和晋商相关的武术职业最具代表性。

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的军人携带武术技术回到各自故里,开始创编拳术;抗倭战争培养起来的身怀武术技术的东南民兵,在宗族间传播武术,武术逐步民间化。

城市印刷出版业的繁茂,推动了武侠文学的兴盛,也间接促进了专业武术拳谱的大量出版。许多繁荣的江南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书坊”,专门兜售世俗读物,仅建阳一城就有 221 余家书坊,形成了南京、建阳、苏州、杭州、湖州、徽州等书籍出版中心,通俗文化(话本小说、通俗文史、日用书籍、蒙学读物)由此兴起。“武侠小说”或含有武侠内容的小说,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廉明奇判公案》《名公明镜公案》《龙图公案》《达摩出身传灯传》《唐钟馗全传》《飞剑记》《三言两拍》《七侠五义》等,让人们对武术人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迷恋和热爱愈加强烈。除了武侠小说,各类拳谱、秘籍也在该阶段大量出现。《明史》记载,军事家戚继光的主要著作出版,并且成为教科书级的必备读物。

(晋商镖局)

★城市的武术传承

佛山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天津

天津设卫建城600年,最初就是个军旅城市,因此武风很盛。皇会中的许多会档如中幡、捷兽杠箱、飞叉、高跷等表演都需有武术功底。天津明清两代曾建有武庙,武科出身的人很多。清代的100多个武状元中天津就有三位,温常涌、佟在棠、武国栋。另外还有两位名声显赫的武榜眼,韩琦和李经世。天津有名的武举人更多。

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向天津流动,也将各地的优秀武术拳种带入天津。清末,伴随着商业交通安全的需要,特别是票号的兴盛,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许多镖局,镖局的发展吸收了许多民间武师。天津是票号集中的城市,也是镖师活跃的地方。近代天津是军事重地,淮军和后来的新建陆军把武术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一些拳师被聘为教习。

上海

清末民初,在“武术救国”背景下,武术由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国术”高度。当时上海的经济地位及其特有的开放属性,吸引越来越多武术名家集聚。霍元甲、顾留馨、王子平、蔡龙云、傅钟文……这些响当当的武林高手,都和上海有关。

■结语:

战国、宋元、晚明时期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些时期具备了武士或武术人结社聚集的城市环境,具备了让他们可以流动于各个地区的自由身份政策,也具备了便捷的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是,发达的城市商业造就了新的武术行业,让保镖成为保障货物流通和货币融通的重要职业;繁荣的市场扩大了文化的需求,使得很多与武术相关的印刷出版行业兴起;市民社会武术典籍和武侠小说的传播反过来又促进了武术在明清时期的繁荣,让我们得以看到古代武术的样貌。

猜你喜欢
武术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战“疫”必胜!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天津卷
《天津造纸》征稿启
《天津之眼》
天津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