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思考

2021-05-11 22:01王小红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博物馆互联网

王小红

【摘要】    本文简单阐述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同时,重点说明了重新界定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建设以兴趣为主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技术开发受众研究机制、博物馆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博物馆    教育模式

引言:

将博物馆教育与互联网模式合理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博物馆教育的魅力,还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进行博物馆教育宣传工作时,需将网络平台的优势发挥出来,促使“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现状

针对当下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状况,在进行简单的分析后,发现部分博物馆还未了解自身在互联网中的教育位置,同时也并没有把“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工作当做当前自身重要的工作内容,使得整体的“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工作迟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尽管大部分的博物馆已建设了导览系统,可整体的导览体系所包含的教育资源、数据还不够全面,同时还并未覆盖到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整体的教育信息、资源也缺少连贯性、时效性,阻碍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1]。

社会大众在个性化的学习中,仍需逐渐完善、提高,但因现阶段的博物馆无法科学、合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做好受众分析与研究工作,同时也无法了解受众的需求,进而导致后期博物馆教育宣传工作,在开展阶段时的教育内容上,与受众需求的内容存在差异,致使整体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效果下降[2]。

二、“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策略

2.1重新界定博物馆教育服务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博物馆教育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而达到多学科与博物馆的融合,并能渗入到不同的领域当中。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模式,需及时做好时间、地点合理规划的工作,并要求博物馆中的从业者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可完成多方面的协调任务,而教育活动的场馆、时间限制着活动效果,且受众人数有限。

博物馆教育渗入互联网技术时,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理念为主导方向的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打破传统博物馆教育中的局限性。网络平台能将博物馆、受众间的互动加深,博物馆也可开设体验式的教育活动,进而达成教育宣传的目的。“互联网+博物馆教育”主要是依靠博物馆资源,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群体,供给非正规公益化的服务。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附属于社会教育领域。博物馆教育的定位受博物馆自身的非正规教育、公共属性两个因素影响。一方面,工作人员依照博物馆的公共性,将以公平性与公益性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的途径,使博物馆资源进行社会化共享。另一方面,按照社会上的地域非正规教育状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运用互联网技术,逐渐充实教育内容、方法,以完善、弥补正规教育的缺点。例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参照社会教育内容,设定出可持续、可推广的教育模板。

在可持续、可推广的教育模板推出后,博物馆参照“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理念,进行互联网思维中的自身教学、教育模式的创新。自主打破自身经历、宣传途径等方面的制约,科学的运用互联网仿真体验式活动的模式,将历史、建筑、考古、美学、经济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成效。

2.2建设以兴趣为主的教育模式

依照“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博物館完全可以将兴趣度作为主导方向,并将数据收集解析作为前提,全面运用个性化教育指导、文化创意产品、声光电展示等项目,达成系统、连贯的宣传教育模式。

首先,博物馆可在数据收集分析时,将每位观众当做信息收集的基本来源。通过利用APP、语音导览等渠道所产生的指向性数据,了解每位观众关注的教育方向、文物信息。

其次,利用各渠道收集的观众喜好、需求及教育倾向后,博物馆应将文物图片、文字展板等资料为重点,并通过互联网的声光电技术展示,给观众详细、全面的讲解博物馆内文物的历史信息及来源,确保受众的体验感。条件稍好的博物馆也可运用互联网技术,把馆内抽象、难以理解的文物转换为形象、生动的虚拟情节,以提高博物馆内文物教育的吸引程度。

再次,因博物馆内文物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许多参观者只能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进行简单、被动的学习,不仅可能导致整体教育的效果、效率逐渐降低,还可能导致博物馆的文物教育资源,因未被合理利用而浪费。在新受众研发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可适当借鉴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及理念,例如,由故宫博物院研发的《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清代皇帝服饰》、《故宫展览》等同系列的APP,运用移动互联网与数据处理相融合的模式,以数字、科技化的形式,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免费展览信息服务。

最后,博物馆也可在特定的展览宣传日,经过互联网平台,先收集观众所喜爱文物的信息,而后调取相关联的文物,并在互联网平台对指定文物的历史背景、历史价值、相关人物等信息,实施全面、详细的宣传教育,以便大幅度提升“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效果[3]。

2.3互联网技术开发受众研究机制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受众的位置不可替代,不仅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因素,也是衡量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标准。在新形势中,博物馆中的管理层需加强重视受众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地位,并完善、更新自身的教育意识、服务理念,建设系统的博物馆教育中的受众研究体系,以此为基础完成以受众为主体的新型博物馆教育方式。

首先,对受众实施分对象、分层次的研究,以差异化的模式帮助受众收集、共享成果与资源。博物馆教育中的受众因教育背景、生活阅历、个人年龄等多方面的差异,对博物馆教育产品的理解、需求也各有不同,无法做到全面的照顾,进而直接影响博物馆教育的效果,使得博物馆在进行教育宣传时,并不能让所有观众吸收、接受。

为此,博物馆教育的实施者需对受众群体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实施分类研究,确保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需基于不同的教育产品,设定多样的实施方案。

例如,首都博物馆的“读城”展活动,实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教育活动,活动组织者在活动中专门研究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在设定讲解词的内容、深度与教育活动的强度、形式时,皆会按照青少年的需求实施教育活动。对于中老年人教育活动的安排,需按照生活经历、心理特征设定,全程贯通着怀旧的感情认同要素,使中老年人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也可深入、全面的参与其中。合理的实施分对象、分层次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不同群体在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

其次,在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跟踪传播效果,逐渐成为可能。受众自主参与、线上和线下的交互式体验、公众平台的关注、推广,给博物馆教育的大数据研究提供了信息来源。例如,首都博物馆的“读城”展活动,组织受众构成专业队伍,全程参与教育中的策划、实施、后续活动中,实时跟踪活动及时修正、完善博物館的教育活动,进而达成受众需求。

最后,在进行受众研究体系工作时,博物馆人要自我学习、提升。只有完全掌握理论基础与社会教育的创新理念,才会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研究受众的目的。

2.4博物馆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博物馆教育中结合互联网技术,将博物馆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演化为开放式的共享模式。博物馆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吸纳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而在资源层面中完成了跨界融合。

空间上的跨界是博物馆的外部与内部的结合,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开放共享。博物馆内部的多种服务行为,即是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其他部门合作使教育资源更加充实。例如,博物馆在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展示时,需与多媒体、宣传、展览等多部门进行合作,使受众体验到动态化的展览模式,增强受众体验教育活动的真切性。博物馆需加强与宣传部门间的合作,使原有的点状信息转化为线性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持续性,社会资源为博物馆外部的资源,可将博物馆相关联的资源逐渐渗入到教育资源中,例如,博物馆面对中小学生时,需将博物馆教育、学校课堂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使各领域各行业的资源共享,可让中小学生获取校外知识。

博物馆教育的组织者角色与内容间进行跨界融合,多种资源开放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博物馆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化为共享开放模式,使专业领域的信息、知识及资源的垄断状态被打破,让全部受众能够创设、使用及分享知识,覆盖面逐渐扩增。

处在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中,博物馆还需从自身发展的立场出发,整理多种资源,如,网民的观点及学术研究人员所提出的看法、观念等,皆可采纳借鉴。运用互联网建设平台,利用视频、自媒体对博物馆教育的信息传播,积极构建博物馆服务、互联网二者的深层次融合服务。

2.5设计网络问卷做好调查工作

目前,博物馆教育主要的宣传对象有中小学生、成人观众、领导层三者,面对中小学生开展博物馆教育宣传工作时,需提前询问学生对历史方面的了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向,以充实学生历史知识为目标,举办适宜学生学习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方面的学习与认知。针对成人观众设计网络问卷时,博物馆教育的宣传人员需提高对网络问卷平台的重视程度。

因成人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使用智能手机,所以宣传人员可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传输、下载到观众的手机软件中,不仅填写调查问卷时方便、快捷,还可保证观众浏览手机时,能有效的填写调查问卷保证实效性,为后期的博物馆教育宣传树立更加明确的目的。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主要推动者,自身蕴含着不可预估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由此可见,做好此类人员的宣传调查工作更为重要[4]。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的博物馆教育,需结合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展览信息服务,进而提升“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许婷婷.跨界融合,教育新态——互联网+下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实践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000(001):188.

[2]宁梦莎."互联网+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8,015(028):241.

[3]贾希希.”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宣传教育策略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7):218-219.

[4]张晓瑜,刘效廷.浅谈”互联网+”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9,157(01):236-237.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博物馆互联网
博物馆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