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复配对草莓苗期徒长及病害防效的影响

2021-05-12 10:45杨振华
贵州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徒长炭疽病红颜

杨振华, 王 锋, 张 迪, 杜 璨, 冯 帆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0 引言

【研究的意义】设施草莓已逐渐成为陕西省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之一,2019年陕西省设施草莓种植面积突破3 000 hm2,产量超过 3万t[1],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草莓炭疽病和白粉病频发,严重影响陕西省草莓产业健康发展。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制剂目前也在草莓生产上用于防治白粉病及炭疽病病害,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单剂对其防治效果较差,研究不同单剂复配对草莓苗期徒长及病害防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前人研究的进展】胡晓颖等[2]利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葡萄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较高,防治效果较好,刘猛道等[3]研究表明,植株徒长时的嫩叶易感病菌,应用戊唑醇防治植株病菌的同时也对其徒长具有抑制效果。戊唑醇属于三唑类化学药物,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可作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在一定有效成分时有抑制植株赤霉素生物合成的作用,控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防止植株徒长,促进花芽分化[2];唑醚代森联对羽衣草单囊壳菌和草莓炭疽菌等病原病具有高效抑制作用[4]。【研究切入点】陕西设施草莓产业起步较晚,未见利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复配防治设施草莓炭疽病和白粉病的研究报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戊唑醇和唑醚代森2种单剂,研究其复配处理对草莓苗期徒长及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明戊唑醇和唑醚代森联配施对草莓苗期徒长及白粉病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陕西省设施草莓的种植及其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种植园创业基地的标准化温室进行,试验地土壤pH 8.57,有机质1%,水解氮99.3 mg/kg,有效磷47.6 mg/kg,速效钾125.1 mg/kg。

1.2 材料

1.2.1 药剂 97%戊唑醇原药,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唑醚代森联,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

1.2.2 草莓定植苗 品种为章姬和红颜,杨凌九魅园草莓研究所提供。

1.2.3 仪器 G35-25L电动喷雾机,雅马哈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共设5个处理:对照(CK),施等量清水;T1,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联75 g/hm2;T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T3,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T4,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药剂用量均为有效成分含量,各处理每个品种各形成1个试验小区,3次重复,数据以平均值统计。在草莓定植后10 d,即缓苗结束后(2018年8月30日)选择气温22~28℃时采用电动喷雾机均匀喷施植株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间隔7 d喷1次,连续喷4次。

1.3.2 草莓栽培方式及常规施肥 2个草莓品种均于2019年8月20日定植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草莓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在标准化温室内采用高垄双行栽培,垄高35 cm,小行距25 cm,大行距55 cm,南北起垄,每垄长600 cm,株距20 cm,每垄定植60株,每个小区3垄,面积20 m2。常规施肥:施羊粪3 000 kg/667m2。温室内环境因子控制及管理措施一致。

1.3.3 指标测定 4次用药结束7 d后调查炭疽病发病率,在白粉病爆发期调查白粉病病叶数,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参照文献[5-8]的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 5株,考察记录每株的叶片数、病叶数和叶片病级数;显蕾期测定每个小区植株高度、根状茎直径和叶柄长,花期测定头茬花枝数、花朵数和新叶与地面夹角,果实成熟期累计测定单位产量等指标。

草莓白粉叶片发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0%以上[9-11]。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9)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和 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草莓植株的生长状况

从表1可知,不同处理2个草莓品种株高、新叶叶柄长、新叶与地面角度、根状茎直径和叶片数的变化。株高:章姬不同处理为15.95~40.22cm,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高于其余处理,T3与T4间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矮于T1和T2,T1与T2差异显著。红颜不同处理为18.12~40.13 cm,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高于其余处理,T4显著矮于其余处理,T1与T2间和T2与T3间差异不显著。新叶叶柄长:章姬不同处理为8.21~17.23 cm,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长于其余处理,T4显著短于其余处理,T1与T2间和T2与T3间差异不显著。红颜不同处理为14.21~25.23 cm,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长于其余处理,T4显著短于其余处理,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新叶与地面角度:章姬不同处理为32°~71°,依次为CK>T1>T3>T2>T4;CK显著大于其余处理,T4显著小于其余处理,T2与T3间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小于T1。红颜不同处理为41°~80°,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大于其余处理,T2、T3、T4间差异不显著,三者均显著小于T1。根状茎直径:章姬不同处理为19.9~26.6 mm,依次为T3>T2>T4>T1>CK;CK显著小于其余处理,T2、T3与T4间和T1与T4间差异不显著。红颜不同处理为17.8~23.1 mm,依次为T3>T2>T4>T1>CK;T3显著大于除T2外的其余处理,CK显著小于其余处理,T1、T2与T4间和T2与T3间差异不显著。叶片数:章姬不同处理为7.5~11.2片/株,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多于其余处理,T4显著小于其余处理,T1、T2与T3间差异不显著。红颜不同处理为8.2~13.4片/株,依次为CK>T1>T2>T3>T4;CK显著多于其余处理,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处理草莓植株的生长状况

2.2 不同处理草莓炭疽病感病率及白粉病防治效果

2.2.1 炭疽病感病率 从图1看出,不同处理章姬植株炭疽病的感病率为2.2%~16.7%,依次为CK>T1>T3>T4>T2。红颜植株炭疽病的感病率为2.9%~18.2%,依次为CK>T1>T2>T3>T4。总体看,红颜炭疽病发病率高于章姬,2个品种4个施药处理炭疽病的发病率均远低于CK,T2、T3和T4发病率差异不大,且低于T1。表明,T2、T3和T4有效成分的复配比例对草莓植株炭疽病菌的防治效果较好。

图1 不同处理2个草莓品种植株的炭疽病感病率

2.2.2 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从图2看出,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白粉病的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差异。病叶率: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分别为2.89%~19.21%和4.07%~35.24%,均为CK>T1>T2>T3>T4,2个品种T1~T4远低于CK,T2、T3和T4接近。病情指数: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分别为1.45~18.97和2.09~36.28,均为CK>T1>T2>T3>T4;章姬T1是T2~T4的1.77~2.61倍,CK是T1~T4的12.08~26.27倍;防治效果: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分别为77.24%~92.35%和75.3%~94.23%,均为T4>T3>T2>T1;章姬和红颜T1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分别为77.24%和75.30%,T4的防治效果相对最好,分别为92.35%和94.23%。

图2 不同处理2个草莓品种植株白粉病的病叶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2.3 不同处理草莓的产量

从图3看出,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的显蕾时间、花枝数、花朵数和产量的变化。60%植株的显蕾时间:章姬和红颜分别为48~62 d和53~66 d,依次为T4>CK>T3>T1>T2和T4>CK>T1>T3>T2,2个品种均是T2时间最短和T4时间最长。花枝数:章姬和红颜分别为1.9~3.2个/株和1.9~3.3个/株,依次为T2>T1>T3>T4>CK和T2=T3>T1>CK>T2。花朵数:章姬和红颜分别为12.21~22.45朵/株和15.21~22.67朵/株,依次为T2>T3>T1>CK>T4和T3>T2>T1>CK>T4。产量:章姬和红颜分别为53 232~62 231 kg/hm2和58 123~63 760 kg/hm2,依次为T2>T3>T1>CK>T4和T3>T2>T1>CK>T4。

图3 不同处理草莓植株的显蕾时长、花枝数、花朵数及产量

3 讨论

炭疽病和白粉病是危害草莓生产的主要病害,炭疽病在9月上旬的缓苗期集中爆发,田间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及带菌操作工具等进行传播,是造成大量田间死苗的主要原因[12-14]。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4个复配处理对章姬和红颜炭疽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和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2个品种炭疽病的感病率差异不大,说明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对草莓植株炭疽病菌已达有效预防用量。白粉病是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所致。病原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远距离传播[15]。白粉病在低温高湿环境极易爆发,病情严重时造成50%以上的病果率。白粉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大规模爆发时药剂防治效果极差。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4个复配处理章姬和红颜白粉病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远低于对照(等量清水),由于品种间的抗性差异,章姬白粉病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较红颜更低;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和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对章姬白粉病防治效果接近;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和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对红颜白粉病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最高防效达92.35%。

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农药,能够抑制真菌合成麦角甾醇,从而避免其在作物上大量繁殖,引发病害。但其会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16-19]。从而适宜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草莓苗期徒长,促进草莓花芽早分化,草莓早上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的株高、新叶叶柄长、根状茎直径和叶片数分别为15.95~40.22 cm和18.12~40.13 cm、8.21~17.23 cm和14.21~25.23 cm、19.9~26.6 mm和17.8~23.1 mm、7.5~11.2片/株和8.2~13.4片/株;其中,株高、新叶叶柄长和叶片数均为CK>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联75 g/hm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根状茎直径为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联75 g/hm2>CK。表明,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4个复配处理对章姬和红颜植株徒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株高及叶柄长较CK减小,根状茎较CK变粗。根状茎是草莓植株营养贮藏器官,干物质积累到根状茎,没有被过多营养生长消耗,为以后花芽分化及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4个复配处理中,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章姬和红颜的叶片减至7.5片/株和8.2片/株,但2个品种的根状茎直径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反而小于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联225 g/hm2,说明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有效成分过多,叶片生长缓慢影响植株的正常代谢。

草莓产量除受品种遗传因素的影响外,病害与苗期营养生长也是2个重要因素。苗期大量死棵染病,病株病果率高造成减产;苗期营养生长过旺,造成植株徒长,花芽不分花、少分化、晚分化造成产量下降。章姬和红颜都是浅休眠品种,花芽分化的需冷量多为5~12℃ 200 h,章姬花芽分化时长早于红颜。

4 结论

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4个复配处理均具有抑制章姬和红颜徒长的作用,章姬和红颜炭疽病的有效预防用量为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联150 g/hm2,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用量为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联300 g/hm2。

猜你喜欢
徒长炭疽病红颜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西葫芦为什么徒长
豆角徒长原因及解决措施
蔬菜不好管 这几招专治徒长、黄叶、卷叶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
食色记之夏日红颜
梅花香,红颜薄
岁月如金丝,红颜不堪织
倾尽天下,为红颜一笑
如何防止洋葱秧苗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