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kV变电站地基处理设计

2021-05-12 09:22林精锐
农村电气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泥厂土层变电站

林精锐

(广东省梅州市嘉安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梅州 514000)

1 220 kV油坑变电站项目概况

1.1 基本情况

220 kV 油坑变电站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福岭村,站址原为新福水泥厂(图1为拆除前的水泥厂原貌)。该址西北临S332省道,西南临新铺镇中心,东北距蕉岭县约15 km,西南距梅州市约28.8 km。

该地区原始地貌为丘陵,为水泥生产场地,水泥厂初步拆除后,地块标高介于92.00~113.10 m之间,高差较大。另外,水泥厂原厂房基础拆除后,留有多处较深基坑,须针对具体情况开挖、回填、夯(压)实处理。

图1 220 kV油坑变电站项目场地原状(新福水泥厂原貌)

1.2 地质概况

根据勘察报告,220 kV 油坑变电站项目场地内的主要地基土层厚度不均匀,土质存在较大差异,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土层如表1所示。

由表1 可见,变电站场地内地基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土层分布较无规律。在考虑科学、合理、经济性等前提下,采用恰当的地基处理型式和合适的基础方案尤为重要,关系到变电站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运行安全等。

2 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变电站建(构)筑物对承载力和变形有一定要求,变电站场地沉降太大,严重则影响变电站的运行安全,轻则引起道路、围墙等开裂,地下管沟拉断等。根据地质报告,变电站部分建(构)筑物持力层处于回填土层,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因此需对主要建(构)筑物进行地基处理。

站址区域清理干净后场地自然高程标高为92.00~113.10 m。为减少站区土方的挖填方量和外运外购方量,站区场地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站区周边地形特点,按照挖填平衡的原则,场地设计标高定为99.50 m,站区总平面采用平坡式设计。站区较大范围(20000 m2以上)存在5~8 m的深回填区。其余场地为挖填平衡区和挖方区。

表1 220 kV油坑变电站地基土质情况

3 220 kV油坑变电站地基分区设计方案

3.1 本工程场地特点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基于本工程地质特殊性:场地内存在较厚的回填土(厚度约为3.00~8.00 m);场地现状为已废弃的新福水泥厂,厂区生产及生活建构筑物尚未拆除。厂区内建构筑物爆破拆除时对地基的扰动影响。由于新福水泥厂建厂于20世纪80年代,建厂时间较久远,资料缺失严重,尚未收集到新福水泥厂建构筑物相关图纸。对于厂区建筑物基础埋深尚不能确定。但厂区内破碎车间,窑炉等生产建构筑由于体型较大,高度近30 m,推测基础埋深可能较深。建筑物基础挖除时造成现状实土层受到严重扰动。

考虑到上述等种种因素,故须对厂区内场地进行处理。采用有针对性、经济合理的场地处理方案,根据该工程地质特点,本专题设计并比较以下2 个方案,并确定最优方案进行地基处理。

3.2 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3.2.1 方案一: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加换填处理

主要建构筑物: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巡检楼、屋外配电装置及构架、警传室、消防水泵房与水池、主变压器基础等采用直径400 mm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基础、设备支架基础采用直径300 mm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基础。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地层参数、成桩工艺等选择桩型和持力层,将建(构)筑物荷载传递至深层的较好土层,以达到降低差异沉降和总沉降的目的。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特征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qpk为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Ap为桩端横截面面积,m2;u为桩身周长,m;qsik为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li为桩周第i层土厚,m。

根据地质资料,以粉质黏土层或全风化岩层可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型选择直径400 mm(直径300 mm)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站内道路、电缆沟及沟道:本工程站区下回填土厚度约为3.00~8.00 m 左右。根据地质资料,基础以粉质黏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 kPa,对回填土进行分层碾压,分层厚度不大于300 mm(控制最优含水量),压实系数大于0.9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50 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原位测试(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等)结果确定。回填土质量须满足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

3.2.2 方案二:强夯方案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强夯法是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6~30 m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能量的夯击,使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应力,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溢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的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式中:M为夯锤重力,kN;h为落距(锤底至起夯面距离),m;K为择减系数,与土质、能级、锤型、锤底面积、工艺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黏性土取0.50,砂性土取0.70,黄土取0.35~0.50。

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夯击一遍。对于渗透性弱的细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低级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可连续夯击。

表2 方案主要的技术经济比较表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5~9 m,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于处理深度较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 m。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针对本工程的设计要点本工程填方深度最大处约为8 m(已按场地设计标高考虑)。所以考虑二次填土,采用两遍强夯施工的方案实施,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站区的填土范围和深度,先对整个场区回填土,然后进行第一次强夯处理,一遍点夯,一遍满夯。施工参数按如下选择:点夯单击夯击能取3000 kN·m(夯击2 遍,单点击数8 击),满夯单击夯击能取1000 kN·m(夯击2遍),并满足收锤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控制在50 mm 以内;夯坑周围不出现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满夯:每点夯击数1~2 击。夯点布置:点夯按等腰三角形布置,呈梅花型,满夯。夯点以0.7D(夯锤直径)间距相互搭接施工。施工开始前进行试夯,施工参数应根据试夯和现场跟踪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站内建构筑物基础形式: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巡检楼、警传室及泵房基础:以强夯后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主变及电容器基础:以强夯后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或独立基础。220 kV、110 kV 及主变构支架基础:以强夯后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杯口基础。事故油池及消防水池:均为钢筋混凝土底板,天然地基,以粉质黏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围墙基础:以强夯后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墙下毛石条形基础。道路、电缆沟基础:以强夯后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强夯施工工艺简单,结合本工程场地回填的要求,施工工期40~50天控制,强夯面积总计约为27000 m2,费用约170万元。

3.3 方案比较和选定

两个地基处理方案主要的技术经济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比较以上2 种地基处理方案,结合本工程的其他因素考量,最终采用了方案二,工程施工过程顺利,工期进度可控,施工效果达到了设计目标要求,地基处理费用未超出概算费用,效果良好。

4 结束语

地基处理作为变电站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效益直接影响着变电站输配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从本工程的实施效果看,工程地基处理工期如期完成,地基基础处理费用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工程实施效果良好,完全达到设计预期。

猜你喜欢
水泥厂土层变电站
水泥厂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水泥厂自备电站烟气脱硫技术路线之探讨
水泥厂变频器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水泥企业的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