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布灯蛾属Camptoloma中文名称变更的建议及花布夜蛾行为特性

2021-05-12 13:20王志明徐明海徐广云
吉林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卵块花布雌虫

王志明,徐明海,张 健,徐广云

(1.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 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洮河农场,吉林 白城 137009;3.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4.吉林省永吉县林业局,吉林 吉林 132200)

Felder(1874)依据采自上海的标本,以Camptolomaerythropygum(=C.interiorataWalker)为模式,建立了CamptolomaFelder属[1]。之后的百年余,对该属位于灯蛾科Arctiidae或夜蛾科 Noctuidae,不同学者存有不同看法。

1 Camptoloma属中文名变更缘由

Mell (1943) 根据其外生殖器和早期虫态与皮夜蛾亚科Sarrothripinae极似,建立Camptolominae亚科,置于夜蛾科内[2]。Inoue等(1958—1961)曾把该属提升为科Camptolomidae,但是,1982年又将其降至灯蛾科内[3]。Holloway (1976)注意到,Camptoloma的外生殖器与夜蛾科的LeucopardusHampson雄蛾外生殖器的特征极似,具有共同的衍生特征,认为2属为同源进化而来[4]。随后,他 (1988)将这2属合并为Camptoloma属,并从灯蛾科移至夜蛾科[5]。Kishida也认为,Camptoloma属与Leucopardus属近缘[6]。

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意见是将Camptoloma置于灯蛾科,中文名为花布灯蛾属[7,8]。1994年,灯蛾科专家方承莱先生也认为Camptoloma属分类地位不确定,再次提到Kishida的Camptoloma属与Leucopardus属为近缘关系[9]。王敏教授等认同将其置于夜蛾科[10]。台湾学者也有将其置于瘤蛾科Nolidae内。

目前,国内外昆虫分类学者观点已趋于统一,将Camptoloma属从灯蛾科移至夜蛾科更为合理。因此,笔者建议,应将Camptoloma中文名改为花布夜蛾属更为准确。

故笔者在下面的论述中,将原花布灯蛾属Camptoloma的中文名,改称为花布夜蛾属;原花布灯蛾C.interiorata,改称为花布夜蛾。

由于花布夜蛾属Camptoloma与Leucopardus属的翅斑纹确实差异较大,本文仍将原Camptoloma属内的物种视为同属物种,而Leucopardus属的物种不在此讨论。

2花布夜蛾属的物种分布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上花布夜蛾属有9种,见表1。

表1 已知世界花布夜蛾属物种

从地理分布上看,花布夜蛾属的9个物种中,仅花布夜蛾C.interiorata跨东洋界(oriental realm)和古北界(palaearctic realm)分布,其余8种均限于东洋界内。

从昆虫地理区系上看,花布夜蛾属应起源于东洋界,缘由如下。

食叶昆虫与植物寄主的关系是跟随演化的。花布夜蛾为寡食性,寄主主要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植物。显然,栎树的存在,是花布夜蛾生存的重要依靠。

栎属的发源地为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1-13]。在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期后,由于栎属植物很强的适应性,其分布区向北扩展到了约北纬60°的寒温带地区。吉林省敦化市秋梨沟曾发现大量的晚第三纪植物化石,其中就有许多大齿栎Q.miocrispula化石[14]。大齿栎对应的现代种为蒙古栎Q.mongolica,而蒙古栎是目前中国东北区域的广布种,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的诸多林分中甚至成为建群种。以此推断,花布夜蛾属的起源也应为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即为东洋界的物种起源。第四纪冰期之后,伴栎属分布北上,跨越长江和秦岭,向北方向达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向东南方向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凭借其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寒性,从一个北侵虫种变为中国北方、朝鲜半岛及日本岛的习居种。但是,花布夜蛾属的所有物种却没能进入欧洲、非洲和美洲,以至于今天这些区域无该属物种的种群分布。

3花布夜蛾的危害性

花布夜蛾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偶发性害虫。其幼虫在早春主要为害蒙古栎叶芽和嫩叶,使其不能正常发芽、展叶,致使枝条干枯,甚至可导致林木死亡。

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区,该虫曾分别于1971年、1981—1983年、1985—1987年和2009—2011年数度爆发成灾。以2010—2011年为例,该虫在通化市东昌区、柳河县、梅河口市、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等地2010年发生面积2 055 hm2;2011年发生面积55 219 hm2,成灾面积1 735 hm2。2010年红石林业局梨树经营所部分林分内平均虫口密度达每株3 000头,最高达每株2万多头[15]。

在辽宁省,2010 年该虫于本溪市桓仁县,丹东市宽甸县,抚顺市清原县、新宾县,铁岭市铁岭县,大连市金州区、庄河市大发生,发生面积达6.67万hm2,其中,重度发生面积超过2.67万hm2。尤以本溪的桓仁县、丹东的宽甸县和抚顺的新宾县3个县严重,发生面积分别为1.67 万hm2、1.13 万hm2和0.93万hm2[16]。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该虫也曾于2007年虫口达到爆发程度,个别林分达每株910头。

花布夜蛾在黄河以南区域偶尔年份也会有种群爆发现象,寄主植物为麻栎Quercus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槲Q.dentata、枹栗Q.serrata[17]。

4花布夜蛾的行为特性

4.1具滞育越冬的特有习性,其越冬场所随环境条件变化

该虫无论在南方和东北地区,均以2~3龄幼虫滞育越冬,以躲避不良环境影响,这显然是承袭了冰川时期的遗传密码。在江苏省和山东省,该虫以3龄幼虫在树干和大树枝丫下做虫巢群居越冬[17,18]。但在吉林省和辽宁北部地域,该虫群聚在树干基部周围、树洞中、树缝内、石块下、枯枝落叶层中结巢群集越冬。而在辽宁中部和辽南区域,幼虫既可在树干基部靠近土表的虫巢内越冬,也可在枝丫、叶片上越冬,视气候条件而定。如冬季正常来临,通常在地下越冬[18-21]。但是,遇秋季天气突变,幼虫可不下树,在树枝上吐丝做虫巢越冬。2015—2016年,大连市金普新区爆发的高密度越冬幼虫种群几乎都在树上越冬。随纬度(温度)变化,其越冬场所由树上下迁至地面,表现出该虫随温度下降而适应的高度避寒能力。

4.2无论是亚热带或温带,其光照和热量可满足于本身需求

该虫无论在中国的南方、东北地区及日本国,均可1年完成1代,在当年的生长季节中能完成整代发育[15-23]。显然,中国南方和东北的积温,相差甚远。对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因子中,光照因子的作用显著大于积温的作用。东北区域夏季长日照满足了该虫的发育生理需求,使该虫在远低于南方的积温中得以完整发育。

4.3卵块覆毛具高效的保护功能

花布夜蛾雌虫将卵单层平铺产在栎树中下部叶片的叶背,卵块上密覆压实的粉红色腹末长毛,具有阻碍寄生物寄生、惊吓捕食性天敌取食、防止卵粒失水和雨水冲刷等功能。雌虫产卵的另一个习性是,喜将卵产于2 年生以上的栎叶背面,而产卵于当年生叶片上较少,避免了掠食幼嫩叶片的脊索动物或昆虫等其他物种的竞争。再者,为保证幼虫充足的食物量,雌虫通常在1枚栎叶上仅产1块卵。即使是在极少数的1枚叶上产有2、3个卵块,其卵块的卵粒数量也小于单叶上的卵粒数,每卵块的含卵粒数比单卵块含卵粒数约少15 %。

4.4幼虫具高效的“集体组织”形式

同卵块内卵粒发育进度一致。幼虫初孵化,即以同卵块孵出的幼虫在叶背面和卵块之间吐丝,形成虫巢,屏障外界,群集巢内取食。

取食时间有序。2龄以后群体出巢取食,上午、下午各1次。幼虫具吐丝功能,取食行为有序,沿丝路行进退。外出和回巢,以3纵、4 纵或5纵队列行进。取食时,头部向外,排列成圆形或半圆形阵势向前取食。

应急反应有序。幼虫如受扰动,全体大幅度摆头,发出震慑声响,然后速撤虫巢。

巢内生活方式有序。幼虫排出的粪便和脱下的蜕均排出虫巢外,保持巢内干净,避免微生物的感染。幼虫随龄期增长吐丝量增大,扩大虫巢面积。在虫巢受到破坏时,群体及时吐丝修补虫巢。

4.5成虫极具隐蔽性和扩散能力

成虫白天隐藏在杂草灌木丛中。因体色似于环境,较难被天敌发现。成虫夜间活动,具一定的趋光性。雄虫趋光性强于雌虫。雄虫具求婚飞舞行为,并发出鸣叫,诱引雌虫。雌虫应允后,一同“婚舞”,再行交尾。这样,既有利于雄虫承担交尾前意外的风险,也利于雌虫的自然选择。

成虫尚具较强的飞行能力,有利于选择适宜的寄主林分,便于其种群迅速扩散。

花布夜蛾的生活行为,是其对环境适应的反应。自1980年以来,花布夜蛾在中国东北地区多次爆发成灾,特别是对蒙古栎的天然林和柞蚕场造成严重危害。探究花布夜蛾的各主要阶段行为特性,对于掌握该虫的蔓延、控制其种群密度、揭示其种群爆发和造成危害的部分成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加深与之相关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卵块花布雌虫
普通大蓟马子代性比对同种成虫气味的响应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扶桑绵粉蚧交配行为及能力的研究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神奇的花布
不同寄主上南方根结线虫的ISSR—PCR鉴别
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大小与线虫各虫态数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