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

2021-05-14 12:27赵鑫吕寒雪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5期

赵鑫 吕寒雪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情本文化;情感修养;情感场域

一、引言

新时代催生新教育,随着人类步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依托当代信息技术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人工智能教育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所处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阐明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愿景、目标、途径和挑战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在人工智能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以“人机共生”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建构了崭新的技术文明,带动了教育在观念、主体、方式等诸多领域的整体性“跃迁”[2]。但人工智能教育在彰显技术文明教育价值的同时,仍然有许多深层问题亟待破解,比如怎样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性?如何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在智能时代碰撞出火花并引发互动,培育人性与人文精神[3]?

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文明的优势,高技术往往需要高情感加以平衡,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情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础性存在发挥着全息性作用[4],贯穿人工智能教育的全过程。“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来平衡这种新技术的高情感,否则这种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5],从而实现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同步建设,着力突破单纯的技术文明可能带来的教育主体价值观淡化、教学过程教育性减损等各种困境。“在应用人工智能时,不要忘记有情感在其中,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技术,更不是机器”[6]。在此意义上,情感文明是纠正人工智能教育唯技术主义偏向的关键。智能技术愈发达,愈需要模拟人类的复杂性情感与情感的复杂性。然而,越是如此,情感反而可能被技术越推越远,这种“情智悖论”也呼唤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予以破解。

二、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意蕴和研究动态

“任何理论若对情感加以否定、忽视或误解,那么,无论是描述观点还是活动评断,这种理论都是不足的”[7]。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及其理论学说的发展,需要在继承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人工智能情感文明的意蕴和研究动态。

(一)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意蕴

智能技术不仅影响着人工智能教育的结构、模式与方法,也深刻作用于教育主体的情感状态,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针对人工智能教育情境中人、事或技术的感受与体验。师生情感在顺应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避免技术理性的可能钳制,不断走向文明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意味着师生的情感立足智能技术支持,在调整中持续发展[8]。“从性质来看,情感文明指的是情感中积极的一面”[9],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中情感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征状态,情感文明的关键要素是师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处的积极情感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划分,而是遵循人工智能教育“促进人的成长”[10]这一逻辑起点,合乎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的合理化情感。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不在于压抑或控制师生的消极情感,而是合理地调控、转化、表达或升华师生的各类情感,尤其是调控和转化消极情感,发挥消极情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此外,随着情感计算、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教师(也称AI教师,下文简称“智师”)能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表达符合教育情境要求的情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育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关怀与呵护等情感品质,营造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审美性的情感氛围,这也是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特色所在。

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微观的情感文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修养,即师生在理解情感性质与状态的基础上,对情感进行适合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与情境要求的认识、管理和表达,增强并优化情感的育人性,主要通过师生的情感表达及行为方式体现,是衡量人工智能教育情感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宏观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富有育人文化的情感场域和情感氛围,是相对于智能化教育空间、技术设施与政策制度而言的精神环境,为师生的情感生活及情感修养的发展提供必要场所。两个层面的情感文明相辅相成、交互融通、共生共进,但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发展水平往往有所差异、不完全平衡,构成了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发展图景,着力实现师生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环境情感要素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师生情感修养会作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环境,以充满尊重、信任与关爱的情感品质作用于教育实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顺利开展,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场域与情感氛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场域与情感氛围关照着师生作为教育生命体的情感诉求,以积极正向的情感价值观与情感氛围浸润师生心灵,进一步涵育师生的情感修养。

(二)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研究动态

作为关乎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已对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与情感文明进行了大量探索。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者就认识到智能技术不能缺乏情感,将和谐人机环境中的情感计算研究列为信息技术探索的重要主题[11]。随着智能技术的演进,人工智能教育及理论的发展大致会经历“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等阶段[12]。情感融入智能技术的程度既是每个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也彰显了情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情感从人工智能教育及其研究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呈现出从关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师生情感到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發展趋势。

“弱”人工智能教育专注于解决教育领域的特定问题,即在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层面精准而高效地“教书”,智能技术可以改造教育场景、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开展人机协同教学等[13],但容易使师生身陷技术主义的“有组织不安全” [14]状态。基于此,这一阶段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以服务于人的教与学为宗旨。关注服务过程中情感的影响与变化,对促进智能技术在学与教中的应用非常重要”[15]。相关研究聚焦师生对智能技术的情感体验及其作用于知识学习的效果,将情感视为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受动因素,认为情感尽管影响人工智能教育,但较为微弱。情感徘徊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边缘,尚未进入主流视野。

人工智能研究者在该阶段的初期并不重视情感,认为智能技术不需要情感,而且情感设计过于复杂和困难[16]。直到情感计算、表情识别和社会感知等技术出现后,人机交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师的角色功能从“教书”向“育人”领域延伸,迫切需要理解甚至模拟人类情感。学者开始从情感角度出发,探析基于情感计算技术的智师运行机制及其情感功能[17],聚焦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学生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形式与内容完美和谐的智慧型教育环境[18]。情感由消极受动因素上升为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育人手段,主动服务于人工智能教育并积极作为。

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使得“强”人工智能不仅能让智师模拟人类的认知能力,更具有强大的教学适应性,切合人类的思维和智慧,符合人类的情感与道德观念,善于处理各类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感问题[19]。智师可以在模拟人类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多模态情感分析系统,初步实现对人类的情感理解[20],即使智师不能亲身理解和体验情感,也能够与师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互动,甚至使学生的情感沟通体验更为顺畅。同时,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触发一场剧烈的教育领域分工调整,挑战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将人的社会性尤其是情感性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21]。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不再是条件性或工具性因素,而是内生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本体性因素,是可以把握、有章可循的。

在未来可预见的“超”人工智能教育阶段,智能技术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开始深入关注情感智能,智师的情感可以为情感理论的深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育人目标。情感作为生命特质的核心,被纳入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范畴[22],进而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近年来,无论人工智能学界[23],还是情感学界[24]和教育学界[25],都开始聚焦“情感文明”这一情感研究的上位理念,建设关乎个体心灵与精神的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教育共识。情感文明是“强”人工智能教育尤其是“超”人工智能教育的本体因素和必然特征,深刻影响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导向、信息传递、资源分配以及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不能忽略情感文明。

虽然学术界已在探讨情感文明,但纵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文献,大多从技术维度思考人工智能教育,过于强调技术文明,使得人工智能教育所蕴含的情感文明被遮蔽。技术文明注重以技术革新作为衡量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只看到了“大写的技术”,而忽视了师生作为“大写的人”在其中的感受性与价值性意义[26]。情感文明的缺失是制约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发展的瓶颈,不仅会干扰人们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更会严重影响人工智能教育的成效。深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使其从“弱”人工智能教育转变为“强”人工智能教育,再升华为“超”人工智能教育,关键在于以智能技术为依托,追求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情本体”社会[27],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于通过智能技术构建符合人性需要的教育活动,塑造一种光明、开朗和快乐的情感生活,通过以情优教,落实立德树人,这是智能技术发展之于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真谛和意义所在。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既能另辟蹊径拓展相关研究维度,规避技术主义的陷阱,又能回归人工智能教育的本真意蕴,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三、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必要

“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的发展,都逐渐要求并呼唤一种内质性的生长”[28],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之一,其情感文明回应了这一诉求。情感文明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系统中情感发展的愿景,既意味着通过情感这类教育主体的内生力量理解和思考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将情感纳入其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等范畴中,探求教育活动与生命发展的契合点,达成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所以,情感文明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效果与鲜明的价值意义。

(一)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

无论智能技术如何发达,人工智能教育始终是“为人”的活动,情感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本体性要素,构成了师生观照教育现实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29]。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教育的文化属性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本文化。然而,智能技术的快速革新引发了教育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方式的变革,将师生置于强势的技术文明之中,以技术理性的途径更为隐蔽地影响或制约着他们的情感体验,甚至可能导致师生陷入缺少情感的无思状态,形成情感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30]。随着人工智能教育从“弱”智能到“强”智能再到“超”智能,从技术层面走向精神层面再升华至生命层面,其有效运作需要合技术性与合情感性彼此结合、交融支撑,情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加强调以情本文化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使命。情感文明作为师生情感生命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够守正、传承与创新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本文化,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有序发展。

情感文明筑牢人工智能教育情本文化的根基。情本文化直接关涉师生的存在价值、自我实现和生命发展,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所由之本与所表之里。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最核心的教育主体仍是富有情感生命、能够传承和发展情本文化的人类教师与学生,满足师生情感生命的发展需求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然使命。情感文明在肯定技术文明的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教育中师生所具有的情感力量,從人文关怀的角度着力培植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守正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

情感文明滋养人工智能教育情本文化的生长。“由于情感文明、情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恒常性,又具有弥散性、裹胁力,所以情感文明和文化对深处其中的个体而言是重要的生活微环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影响力”[31]。情感文明孕育着真、善、美等积极的教育品质,能够突破符号化和计算化倾向的思维方式,避免人工智能教育受控于纯粹的技术理性,藉由充满热情、关怀与理想的情感氛围培育师生同智能技术共生共长的能力,赋予人工智能教育最本真的情感关怀,传承并促进情本文化的发展。

情感文明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情本文化的转型与创新。在智能时代,情感文明主张将师生情感纳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愿景,主动寻求新兴技术与师生情感的有机结合,既以情化人,更以情化器。人工智能教育既尊重人类师生的情感,又运用智能技术建构的“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32],努力以兼重情感逻辑和技术逻辑的方式实现一种更高层面的人文状态,使情感创造性地融入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全要素及全过程,焕发情本文化的新活力、拓展新领域,进而更新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二)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

人工智能教育虽然立足于智能技术,但归根到底是一门以育人为旨归的“成人”之学。人工智能教育所成就的绝非只能适应智能技术发展的“单向度人”,而是生命特质得到充分挖掘、发展和完善的人。情感文明立足人所特有的情感生命,从生命的高度关注和揭示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紧密围绕智能时代人的生命发展,以情感观照师生的生命质量,注重师生情感体验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主张在“创技”中“生情”、在“生情”中“成人”,以情感力量滋养人工智能教育中生命的成长,坚守与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

情感文明在“创技”中“生情”,突破人工智能教育的唯技术主义框架,探明智能技术的合情之道,并基于迅猛发展的智能技术,生成和支持合乎育人导向的合理化情感,为人工智能教育赋予新的动力。情感文明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诉求,更加兼容技术因素和理性因素。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技术化和理性化的“人工情感”愈发占据主导地位,其并非传统心理学意义上的生理情绪,而是一种“智识化”“混合化”和“信息虚拟化”的社会情感。以智师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立足技术发展对人类情感加以识别、模拟和加工,生成“人工情感”,淡化情感表达的随意性,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场域中情感的合理化。为此,情感文明既警惕智能时代“人工情感”对人类情感的过度侵入,明确“人工情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存在边界与应用尺度,也肯定其对培育人类情感合理性的积极作用,将“人工情感”转化为提高师生情感修养的重要力量,强化智能技术以情育人的精神力量,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迈向成人之学的精神根基。

情感文明在“生情”中“成人”。人工智能教育中“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33]。情感文明立足师生的合理化情感,通过情理交融的情感修养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成就完整的人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应当是整全的而非分裂的,情感与理性的修养均应受到重视。一方面,情感文明所倡导的合理化情感是育人导向规约下长期与稳定的情感氛围,促使师生更好地应对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情感矛盾与情感冲突,善于将智能技术的革新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充满生命温度的情感氛围强化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成人”立场。情感文明始终将学生的生命成长视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价值旨归,挖掘学生情感所内含的生命潜能,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场域中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创造力、想象力和審美力等生命特质,使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成长兼具合理性与合情性。

(三)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

智能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重要支撑和操作元素,提供了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导向,催生了技术层面的实践逻辑。但人工智能教育是面向人与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化的实践路径难以完整展现其育人本质。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34],即以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情感实践逻辑。“‘情感实践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经验中能为人产生预期或非预期的情感变化的嵌入实践”[35]。情感实践逻辑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并非价值中立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教育实践情感化的过程,将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视为满足师生价值需求的人文性活动,贴近师生的生命立场进行教育实践,这一情感逻辑的实现有赖于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引领与支撑。

宏观层面,人工智能教育所育之人是时代新人,能够通过自身内在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与审美力等特质,将人工智能所蕴含的技术文明转化为生命成长的人文力量[36]。情感文明主要通过情感修养和情感氛围等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至师生的生命历程,充分调动人性深处的情感力量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增色添彩,培养学生情理兼备的个性品质。微观层面,情感文明作为一种应然的实践导向,借助智能技术的支持,对人工智能教育主体、资源、场域等要素加以情感化,着力实现人工智能教育情感实践逻辑的有效落地,从而支撑“强”人工智能教育乃至“超”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就教育主体来说,情感文明关注师生的情感修养,将他们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能动范围由外在知识技能层面拓展至内在精神层面,全方位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在教育资源上,情感文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即是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重要资源之一,为师生践行情感修养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就教育场域而言,情感文明将情感融于泛在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空间中,构建虚实交融的人工智能教育场域。情感文明以富有能动性的情感作用机制构筑情理相依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

四、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可为

情感文明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中情感层面所达到的高阶状态,意味着教育系统的主体、资源和场域等要素都彰显浓郁的育人文化。情感文明的实现有赖于人工智能教育内外部力量的协同共进,从遵循情感规则、培育情感修养、运用情感资源和提升情感温度等方面着力,以情感规则引导师生情感修养的发展向度,以情感修养促进情感资源的开发运用,以情感资源保障情感温度的持续提升,以情感温度强化情感规则的柔性观照,进而厚植人工智能教育深层而稳固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如图1所示)。

(一)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师生情感并非自然而然达到情感文明的高度,情感的文明化离不开外界规则的调控,特别是情感规则的调控[37]。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要求人类师生和智师表达的情感符合客观性与合理性要求,即镶嵌于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和教育情境中引导情感体验、管理及表达的规范。

对人类教师和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教育情感规则主要涉及师生情感的感受规则和表达规则,前者制约着师生情感的有无、强度、方向及其持久性,后者限定师生情感表达的场合与方式。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师生通过遵循情感规则实现情感的有效管理,走向情感的文明化。比如,当智能技术的压倒性教育优势给教师带来情感压力时,应遵循“警惕消极情感”[38]的规则,自觉调适与表达合乎人工智能教育情境要求的情感。同时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遵守和内化情感规则,发展学生合理感受与表达情感的修养。当然,情感规则绝非对师生情感的外在压迫,一味强调外在情感规则的约束与压抑容易引发师生的焦虑感乃至恐慌感或耗竭感,与情感文明背道而驰。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不仅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更具有支持性,在情感规则框架内最大限度赋予师生自主管理、表达情感的权力,相信师生能够合理驾驭个人情感,为师生情感修养提供自主自觉的空间。例如,“教师关爱学生”[39]这一情感规则践行于人工智能教育,鼓励教师巧用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技术,营造多元与生动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感和共情感,强化学生对教师的亲和感与信任感,从而增进师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活动中的安全感。兼具约束性与支持性的情感规则不仅能够防止师生的教学行为完全被个体情感所左右,也可以赋予师生情感主动权,允许并促进教师自觉主导与积极调控自身的情感,进而带动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建设。

对智师而言,人工智能教育情感规则是指智师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在情感计算运行与表征中遵循的情感规范。随着“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时代的临近,具备情感计算功能的智能技术也能够模拟人类情感。在这一意义上,情感并非人类师生所特有,逐渐具备情感智能的智师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意义重大,但“作为教育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情感计算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不容小觑”[40],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情感数据滥用等问题需要情感规则加以约束。智师情感智能的教育应用同样以遵循情感规则为前提,以人类师生的情感需求为基准,智师对人类师生情感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反馈应当符合人工智能教育规律与教育情境的客观要求,处于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与人类师生一道在育人导向下逐渐达到情感文明的高度。

(二)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

情感修养由外部规则约束转向师生自律是情感文明的重大进步,作为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情感修养是师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情境中理解、管理与表达自身情感的复杂劳动过程。以情感文明为旨归的情感修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智能技术、学校和师生自身的多方支持。

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修养融入智能技术的支持。智能技术所承载的工具主义和效益思维铸就了注重教学功效的人工智能教育,却容易压制师生的情感。对此,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將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效率理性适度弱化,强调师生情感的重要地位及教育功能,促使师生形成对自身情感的合理认知,根据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和情境的要求灵活调控与表达情感。师生可以藉由智能技术远程交往或面对面交流增进情感沟通,加强师生的情感联结。同时,师生主动与人工智能教育系统诸要素尤其是智师进行情感互动和情感联结,针对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人、事、技术等开展以情感为纽带的教育活动,既确保自身浸润于情感修养发展的过程,也强化了人工智能教育中情感的文明属性。

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修养需要学校管理的赋权。智能时代的学校仍是师生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核心场域,来自学校管理层的情感赋权是塑造师生尤其是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其生命成长的重要驱动力。情感赋权即学校管理层自上而下赋予师生根据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管理和表达自身情感的权力,为他们营造开放包容的情感氛围,尊重并满足正当的情感需求,促使师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进而协调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导向与师生个体的情感需求,凸显师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魅力。

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修养扎根师生自身的努力。智师在人工智能教育交往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相对弱化。为此,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应当主动增加情感投入,为学生进行生动的情感示范,通过真情实感的交流关切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各类场域中积极自觉地表达情感,使学生情感所蕴藏的能量得以展现,达成师生情感的双向互促,而师生之间情感互促所形成的亲密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能够作为整体意义上的情感文明进一步增强彼此的情感修养,实现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与师生情感修养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形态,仍然是知情交融的实践活动,兼具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资源诉求。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师生认知层面的资源需求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业已实现,更需要得到非认知层面特别是情感层面的资源满足。从情感层面充分挖掘和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资源,既是满足师生情感需求的关键,又是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相比线下的传统交往方式,人工智能教育立足网络信息媒介建构的虚拟化场域不同于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互体验,但承载的图像和影音等教育符号均蕴藏了丰富的情感资源。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是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切可用于达成情感文明的因素与条件。除了师生情感修养所产生的情感资源,人工智能教育更能有效运用技术情感资源与课程情感资源,前者是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情感调节系统、基于情感计算的智师等技术蕴含的情感要素,后者是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文本隐含的积极、合理的情感要素。对两类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是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重要举措。

开发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情感资源的目的在于实现积极情感的最大化与消极情感的合理化。一方面,充分开发技术情感资源。人工智能教育较之传统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智能技术的引入,学校和教师利用虚拟空间的多元符号创设情感性交往环境,根据师生的情感需求,运用基于智能技术搭建、蕴含情感要素的虚拟平台,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场景激发师生的情感体验。并借助生动的网络语言,强化师生之间及其对教育内容和其他教育要素的感知力,在声情共在的虚拟空间中陶冶师生的情感体验,为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形成奠定基调。另一方面,积极优化课程情感资源。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隐含着相应的情感属性与情感价值,教师以自身情感阅历增强课程资源的情感魅力,根据人工智能教育硬场域或软场域的特点酌情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感知情境,将在线课程文本所承载的情感符号外显为生动的教育经验。同时,结合互联网丰富的图片、视频与动画,辅以智能教室的舒缓灯光与音乐,在声情并茂的教育空间中陶冶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产生与课程文本情感要素相关的共情感,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达成。

(四)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

场域是师生情感在人工智能教育中体验和表达的空间,可以视为情感文明的“当下情境”,主要涉及硬场域和软场域,前者是以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和智能教室为主的实体场域,后者则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等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心理场域。智能技术的革新推动着人工智能教育场域日趋智能化、虚拟化和泛在化,理性计算的特征愈发明显,而人工智能教育场域如果不能反映师生的主观世界和内在精神要素,无法触动师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便难以产生教育意义。为此,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建立以“情感人”和“社会人”为假设而不是以“理性人”和“技术人”为假设、情理融合而非技术至上的场域,才符合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要求。

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硬场域的情感温度。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人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应用智能技术对传统教育场景改造创新,构建蕴含积极情感因素的智慧校园环境、提高智能教室教学设备的使用效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硬场域赋情。人工智能教育硬场域的设计要超越纯粹的感官刺激,根据师生的情感需求创造充满尊重、关怀与包容氛围的教育环境。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空间规划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进行智能教室的灵活布局以及实现学习空间中温度、湿度、亮度与色彩的智慧化调控[41],将冰冷的智能机器设备转化为充满安全感和舒适感的硬场域,进而打造师生之间富有理解、关心、鼓励等情感品质的软场域,以有温度的情感氛围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性。

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软场域的情感温度。人工智能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温度,正是教师与学生等教育主体之间和谐的情感沟通,才使得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获取源源不断的内在滋养。面对人工智能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更新与冲击,学校尽可能尊重并满足师生正当的情感需求,允许他们合理释放、排解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產生的消极情感体验,确保师生处于良好的情感状态,情理相傍而不失之偏颇。教师之间相互鼓励、理解包容,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探讨并主动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适应力与情感凝聚力[42]。同时,学校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软场域中的情感状态及情感需求,通过合理的情感管理和情感表达,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理解与情感信任,营造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

五、结语

情感文明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维度,不应该总是隐讳和沉默,人工智能教育归根结底对人发生、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无论技术何等发达,教育始终以发展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使命。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性是“自下而上”获得的,只有师生在情感层面对其发自内心的接受与认可,才能真正落实。师生的接受模式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情感性的,忽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要素,就难以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发展,建设情感文明应当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必然取向。当然,对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的强调并非意味着对技术文明的否定,可以说,技术文明是情感文明的逻辑前提,情感文明则是技术文明的应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互促的关系,这一愿景如能达成,将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上升至更为文明化的育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