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5-14 11:57车菊燕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车菊燕

摘要:本文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类专业为例,探究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装类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

一、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举办与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这对高职院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立致力于示范探索专业的职业教育内涵体系

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立有利于示范探索现代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与模式

依据服装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内涵体系的要求,探索技术技能形成与提升积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现代学徒制及企业实战为形式,以中心与校企双导师制为条件,以专业系统综合实践项目体系为引导、以学生实战问题为内容的现代研究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企业实战项目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研,边研边提高”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实现职业技术技能在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三方面的协同创新与积累。

二、服装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三年制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全国纺织服装数字化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依托产教融合研发中心,整合达利国际等企业和平台资源,大力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推进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服务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模式实施如图1所示。

整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服装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1-4学期夯实专业基础、第5-7学期提升专业能力、第8学期发展职业能力。

专业基础夯实阶段(第1-4学期):集中完成专业基础和本科通识教育培养,注重在专业基础能力,支撑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专业能力提升阶段(第5-7学期):对接产业链,学生全部进入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产教融合研发中心的各功能中心(校中企)开展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创新链,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融的生产性项目实践和产品创新,完成各服装类岗位的技术技能培养。

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第8学期):学生通过双向选擇,分别进入合作企业、各功能中心或创业园,基于产业链进行各岗位技能及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从而完整地构建起面向服务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整合政行校企资源,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方案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充分吸收高职院校基础应用技能好,本科院校专业基础厚、学科理论扎实,行业引领性企业实战技能强的优点。整个人才培养教学实施设计如图2所示。

(1)厚基础阶段高本校校全面对接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与就近合作本科院校相应专业普通共同课完全对接,部分职业基础课与学科共同课完全对接,任选性课程对接,实现统一的厚基础培养。

(2)精技能阶段校企对接,实行现代学徒制,导师制多年级混合培养

充分发挥学校与达利国际集团共建产业学院的办学机制体制优势,由达利国际等企业派遣工作年限3年以上,硕士以上学历为主的项目经理、核心技术骨干共建校内达利(国际)女装研发中心、时尚女装工程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研发中心(校中企)”,从而构建服装类专业高技术技能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育训基地,各功能中心直接引入企业项目,同时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及统筹相结合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中心,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研究所专家完成限选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3)以现代学徒制及企业实战为形式的系统综合实践贯穿全程

整个人才培养周期,构建系统化的实践项目训练体系。1-4学期涉及技能的基础课程逐步改造成项目化课程,并在每学期安排课程综合实践项目。5-8学期,进入校中企(研发中心),全面进行现代学徙制的企业实战化培养。整个安排如图3所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类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根据高层次服装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了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融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通知.教职成厅〔2021〕1号

本文为2020年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学改革研究双高专业群专项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构建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GSG2020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