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首饰设计中“天人合一”传统美学的体现

2021-05-14 14:50冯雪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冯雪

摘要:当代首饰虽然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但当代首饰已经跳脱出了传统首饰以服饰、身体装饰或身体装扮的边界,进而向探测首饰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当当代首饰这一领域随着当代艺术的洪流进入中国后,它不可避免的与中国本土性的审美美学发生冲击与交融,从而开拓出了相当广阔且丰厚的灵感土壤,创作出带有强烈的中国哲学美学色彩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具有表达“天人合一”这一美学观点的共性,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在全球化大环境下独特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中国当代首饰;“天人合一”传统美学;当代首饰设计

一、中国当代首饰现状分析

当代首饰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十分短暂,但这不影响他从诞生以来便带有极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渐渐走入中国,耕植在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土壤中,吸取了博物广大的民族艺术养分,强调了多层面的思考以及重视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对话式的生动性,同时受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权威主体的消失与反对同一性的艺术理念使得当代首饰设计出现多元化、差异性特征,手工制作变成了一个多维的、和历史相关的、具有复杂定义的行为,发展至今日已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出来,他早已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对于人、世界、文化更为人文和本质的探索,一部分中国当代首饰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创新实践来挑战陈词滥调的表现主题,运用智慧的方式与方法吸引观众来重新关注传统理念,给予了中国当代首饰新的发展契机。

二、“天人合一”传统美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美学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点,诸学各家虽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普遍的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即天人一致或天人合一,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并成为其的根本思想,这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对自然的改造征服分不开,也与原始公社氏族残余的长期存在,以及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上长期以农业为主体分不开。马克思在谈到包括亚细亚所有制在内的原始公社的特点时曾指出:“个人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简单地看作是自己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主体得到自我实现的无机自然。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因此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得出,中国古代的生产是如何调节自然来利用自然并达到人的目的的活动。而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对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具有决定力量,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统一在一起的,并且人不完全受受制于天,是不完全依赖于天的,人的力量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三、“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首饰中的运用

中国首饰设计师们具有与生俱来的中国工艺美学和造物理念,《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 以为良。”其中体现了特殊“适用”的中国造物观,以因地制宜为美,充分考虑功能与人的关系为工艺制作原则,从而制作出了相当富有中国美学情怀的首饰作品,他们带着这些独特的首饰设计在当代首饰界中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3.1、“以小见大”美学观的体现

中国哲学与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理念,那就是以小见大,我国先秦时期以大为美的思想占据主要位置,《诗经》赞扬“硕人”之美,孟子的“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公羊传》的“美,大之之辞也”,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由于历史社会原因,直至中唐后,小的趣味更加明显,引领社会的士大夫阶层人文意识开始觉醒,往返于山水之间,以人为主体的观察一花一木,观摩感受山水、世界、宇宙之大,王勃登滕王阁,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诗人借登高的感受,打破了两个世界的界限,由小的世界越入大的宇宙,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小园、盆栽、篆刻、精美工艺品的喜爱,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小见大的哲学观的转变,一花一叶中都蕴涵了整个世界的秘密,它影响深远,直至近现代也在多个艺术门类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当代首饰艺术家的宁晓莉以陶瓷为创作材料,制作了大量以“空谷幽兰”为灵感的首饰作品,她认为“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这与八大山人的友人为他而画的《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对其友人的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山林天地中的一个点,虽然是一点,但我却是独立的,是大全的圆满。一朵小花,一枝幽兰,一只寒蛾,都是一“个”、一“点”,纵使无人欣赏无人关照,它依然是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个体。以小见大的哲学理念影响着中国首饰艺术的内容,但同时,作为首饰这样一个体量的存在,本就是属于“小物”的范畴,现当代人们在回归本源美学理论的同时,也在不自觉中受以小见大这样哲学美学观的影响,重新重视并定义了现代首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茫然无觉者无小,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在小小的一枚首饰中探索一个更为广博的世界,发掘探索世界与生命的深刻意义,正是现当代中国首饰艺术家的共同艺术目标。

3.2、“大巧若拙”美学观的体现

“大巧若拙”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在思考天工和人为关系中,提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韩愈《赠东野》诗云:“文字觑天巧。”此中的天巧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是无巧之巧,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从人的技术型角度来看,他是笨拙的,没有技术含量可言的,但从天的角度来看,它蕴含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即道之巧,有纯全之美,朴素而不追求浮华,《磨玉》一作品是滕菲对废料可能性的尝试,他们未经过多的雕琢,浑然天成,在保有玉石废料的基础上稍加琢磨,直至废料整体形状完善和谐,后加入编号进行存档后展出。这些废料是一种无为的无用状态,而她正是对于这些无用之物,以一种保留其本身拙劣的方式进行塑造,作品最终呈现出一块块碎石的样貌,这些碎石在有用与无用来回摇摆的状态下寻找到个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达到一种对自我的完满与美好,这便是道家所崇尚的终极境界,艺术家所强调的并不是对于外在形态追求天然这样的一种显像状态的体现,而是以这样的思想成为在创作这件作品时的一种指导方向,秉承着这样一种创作思维,进行对于“玉”这样一种已经形成完整程式化、并且有着强大不可撼动力这样的创作模式的打破,也正是我们先当代首饰艺术家们面临的重要艺术问题,而滕菲的这样一件作品给予了我新的思考角度,在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之间,留下了一种尺度的示范与界定。

四、结语

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人作为感受万事万物的主体,在感受万物后实现内心的觸动,创作的作品也体现着我与物的统一,即物我交融,在作品中的表现便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思维,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特征,钱穆曾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归宿处”,属于我们本土的当代首饰的创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特征,万物道通为一,首饰已经并非单纯的作为装饰自身的漂亮意义而存在,而是赋予了每件首饰于创作者来说一定的意义,以及心灵的体验,是佩戴者与首饰创作者的双向表达的一种媒介,在当下这种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的生存空间中,传递着我们需要的更多的精神慰藉,她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而存在,中国首

[4]李薇.我国网络文学IP运营及转化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7(18):44-46.饰设计师们针对当下的设计理念而作出相应的介入与结合,寻求一种不同文化地域相互影响与共同发展的相互渗透的形式特征,在向世界传递中国美学的精神与魅力中,担当着自成一格、别出一派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1990年1月3次印刷

[3]杭间. 《中国工艺美学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12月第3版第1次印刷

[4]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刘骁、李普曼.《当代首饰设计:灵感与表达的奇思妙想》.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次印刷

[6]滕菲.《首饰:一种精神的载体美术研究》. 2008年01期 .第48-50页

[7]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第17-20页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