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的音腔

2021-05-14 14:50周鳞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摘要:音腔这一名词在沈洽先生的专著《音腔论》中被论述,所谓音腔,就是“带腔的音”、“缝隙里的音”,它不仅是对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的呈现,同时也是中国音乐作品的韵味所在,是中国音乐独特风格的根源。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声乐作品中,音腔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本文将以沈洽先生的《音腔论》作主要参考文献,以中国声乐作品中的音腔为出发点,来探讨音腔的主要特点,它与唱腔之间的关系,并探析音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其效果如何。

关键词:音腔、音腔与唱腔的关系、中国声乐作品中的音腔

一、音腔

1.什么是音腔

音腔这一概念,早在1980年,在沈洽先生《音腔论》的初稿中就被提出。什么是音腔呢?在沈洽先生的《音腔论》中,音腔是“带腔的音”,音腔不是不同的音组合拼凑而成,而是音本身的变化,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音响实体,是连接音与音之间的缝隙的音过程,因而它又被称作为“缝隙中的音”。 在乐曲音过程中,音腔是有明显音高变化的,但你在钢琴上是找不到这个音的,它仿佛是从音本身上衍生出来的,它使得旋律更有整体感。音意为音本身,腔意为“音过程”中音成分的某种变化,故名为音腔。也就是说,音腔是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形式。不仅如此,音腔也是中国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特有现象,对中国的音乐作品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说欧洲音乐与中国音乐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欧洲音乐的逻辑感强,音乐形态呈立体音响效果,给人宏大的空间感,而中国音乐却相反是内敛、单线条的,这也与中西方历史背景有关。于是就有音乐家把欧洲音乐说成是一座生动的立体雕塑,把中国的音乐说成是五彩斑斓的线。中國的音乐走的是线性思维,注重韵律美和意境美,从古至今,中国音乐作品也是一直是线性旋律风格,保持中国音乐特有的“音腔”特色。音腔的存在让中国音乐呈波浪状,展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同时,中国音乐作品的发展,也丰富了音腔内在的不同组合形式,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

2.音腔与唱腔的辨析

中国的声乐演唱最讲究“有腔调”,所以中国的声乐作品总带着一股子“腔韵”,这其中就有我们本文所说的音腔,而腔与腔之间也是有细分的,在声乐演唱中,人们总容易将音腔与唱腔搞混,其原因是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唱腔所包含的范围极广,它是特属于我国戏曲演唱方面的术语,它所表示的是中国戏曲中,除了念白之外的唱段部分。唱腔是戏曲演唱中唱段整体呈现效果的总称,同时唱腔也是西洋歌剧和中国戏剧差异的集中体现,这当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唱腔当中所包含的与西方音乐不同的音响效果。在唱腔的唱段中,是包含有音腔的,音腔是唱腔的特点和韵味所在,音腔之于唱腔是必然存在的,而音腔却不等同于唱腔,音腔是可以被独立出来的客观存在的音响实体,它不仅可以存在于戏曲唱腔当中,还存在于中国各类音乐作品中,在筝、古琴等弹弦乐器的作品中最为明显。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音腔可以说是展现民族声乐之美的关键,也是我们曲调风格的特点所在。所以说,唱腔中有音腔,但音腔却不独属于唱腔。

二、中国古典声乐作品中的音腔

1.中国声乐作品中对音腔的呈现

音腔不仅仅是一种音响效果的呈现,更是一种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呈现。在中国的声乐作品中,音腔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的,这在我们的一些戏曲、民歌、古典声乐作品当中都可以见得。音乐是中国的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因此,中国的古典声乐作品处处体现着文人气息和韵味,并且十分的讲究“韵律美”、“意境美”。这两点都属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而中国的声乐作品中想要展现这两点,就要有音腔的加持,这些缝隙中的音的存在,让曲调更加的委婉悠长,韵味十足。这就面临一个问题:中国声乐作品中对音腔如何记谱?

目前常用的记谱方式只有数字简谱和五线谱两种,所以对于音腔的记谱,就仅仅局限于西洋音乐中的滑音等一些装饰音,然而,中国的音腔与西方的装饰音之间的区别,在沈洽先生的著论《音腔论》当中早有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包含着一定幅度的音高变化,都是“带腔的音”,而它们的不同,同时也是中西音乐思想的差异。在沈洽先生的书中说到“欧洲传统音乐体系强调的乃是音成分的稳定进行,是有意识地要把带腔这种特点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就总体而言,它们并不是构成欧洲传统民族音乐的主导性的典型特征”[音腔论]这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效果相符合,而中国音乐与之相反,线性思维下的音乐是极度重视对于音腔的运用的。而西方记谱方式来记录音腔时,往往不能将其完整的表达。

2.声乐作品作品中音腔的处理

由于数字简谱和五线谱在记录音腔时,不能完整的表达曲调中的音腔,反而会缩减其曲线性和倾向性,只能模糊记录下音乐的走向。所以在歌者演唱中国古典声乐作品时,往往没有完全按照谱面上来,因为单纯按照谱面来演唱缺少了韵味,十分的死板。所以在对于一些中国古典声乐作品中音腔部分的处理上,不同的歌者所演绎出的都是不同的。音腔的存在,填补了曲调中微分音的空缺,使旋律更加的缠绵柔美,并非一个个单独的音,就像是一幅完整展开的画卷。音腔作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核心,是不能被弱化的,更不能顺现在西方记谱法的普遍,图便利就将其转化,那样的音腔便不再是音腔,中国的音腔这一独特文化将遗失,中国的音乐将缺少其本身的韵味。所以,在学习中国音乐作品时,一定要重视对作品中音腔部分的处理,才能演绎出中国音乐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1]《音腔论》沈洽[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2)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音腔美”探究》林楠.[J]艺术平台2016.

[3]《民族声乐演唱的“腔韵”解析及技巧探究》陈媛[J]         声乐艺术解析2019.

[4]《用二维谱研究中国音腔特点》孙洋、石卉、罗兆麟、张辉[J]知网2018.

作者简介:周鳞(1999年7月30) ,性别:女,籍贯:甘肃陇南,学历:四川大学2018级本科生,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