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研究

2021-05-14 15:54王婷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

摘要: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我国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此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大量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个新的庞大群体农村空巢老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相比之下,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他们来说成为了一种奢求。因此,本研究通过聚焦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切入,为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社会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一、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农村空巢老人

根据学术界的普遍看法,人们认为空巢老人家庭指的是身边没有子女陪伴,老人自己独自居住或夫妻二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本次研究将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在农村以务农为生且无子女或子女外出务工的 60 周岁及以上老人。

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较为抽象且难以量化,简单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赡养和情感上的支持,指通过调节人的思维意识、心理状态,给予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1(闫晓东,2014)。

理论依据

社会支持理论的概念

在研究老年人问题的工作当中,社会支持理论是重要的工具之一。Lin Na(1986)综合众多学者的见解给出了一个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2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精神慰藉重视程度较低

首先,“空巢”老人自身对精神慰藉缺乏足够的认识。老年人自身对心理、精神健康缺乏科学的认知,自我精神慰藉能力比较低。其次,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视度不高。子女的时间、精力主要花在了工作與亲子教育方面,从而造成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不足。此外,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太关注。

(二)精神慰藉需求出现阶段化差异

在农村地区,针对低龄、中龄、高龄类不同“空巢”老人群体,他们对精神慰藉需求的强烈程度存在阶段化差异。如中、低龄“空巢”老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以通过从事劳动和其他社会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精神上的孤寂感。针对高龄“空巢”老人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相对而言要比中低龄老人大。因此,他们更加希望子女能在身边提供直接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最强烈。

(三)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单一

首先,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精神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其次,农村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娱乐活动为“打牌”、“喝茶”。这些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精神文化生活的单调使得许多“空巢”老人出现“空巢综合征”的表征,如情感冷漠、悲观绝望、失眠、心悸等心理病症。这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养老的主要关注点。(四)精神慰藉政策制度方面的不足

根据最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3”。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空巢老人根本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更不用提最基本的法律维权意识了,村委会缺乏对老年人法律和精神养老的普法教育,相关司法机关执法管辖范围模糊不清,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偏颇和宣传缺失有很大关系。

三、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对策

(一)注重自我慰藉,满足成就需要

首先,“空巢”老人要改变传统的依赖意识,重塑自己的生活能力。增强自我慰藉的能力,减轻对子女的依赖。其次,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年人有种植的喜好,可以培养和发展种植花卉的能力,增加生活意趣。最后,提高“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满足“空巢”老人成就的需要。农村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兴趣活动充实自己晚年的生活经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提升精神慰藉重视度,强化情感支持

子女是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核心力量。因此,子女要提高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视程度。外出务工的子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陪伴家里的老人,多问候和关心老人的生活、健康,增强对空巢老人的情感支持。对那些距离远、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而言,可以通过电话经常问候老人的基本情况,以此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精神关怀,使“空巢”老人摆脱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寂之感。

(三)借助地缘资源,开展社区助老

借助地缘间的联系,如社区资源、邻里关系来开展社区助老活动,增加社会支持效力。例如在农村社区形成邻里养老互助体系。老人之间时常聚一起聊聊家常,一定程度上缓解老人的抑郁、孤独等情绪。另外,可以尝试成立社区照顾志愿者组织。各村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一支“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队4,定期“巡访”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对村内“空巢”老人进行探望,也可集中开展相应的老年人趣味活动。

(四)完善法制教育,倡导尊老文化

要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首先相关立法、执法部门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体系和制度建设。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倡导者的角色作用,将老人的诉求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社区内针对老年人定期开展有关老年健康知识讲座,在线解答老年人的疑问,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政府文化教育部门要加强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营造全社会的“尊老”文化氛围,呼吁全社会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四、研究结论

在老龄化日趋明显的当今社会,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也使得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对于不断增多的老年人来说,最为迫切的需求不是生活上的照顾和物质层面上的供给,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来自子女、朋辈群体、社区和政府对其的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闫晓东.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Lin Nan.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M].FL:Academic

Press,1986:28.

[3]张连杰. 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王婷(1998年),女,汉,籍贯:山东烟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单位:青岛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的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