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行为与粉丝群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2021-05-14 15:54王祺俣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偶像符号个体

王祺俣

粉丝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最早的一批粉丝群体被称为“追星族”。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追星族”一词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其常常用于指代盲目、不理智、疯狂的粉丝群体。主流媒体对于“追星族”的评价也已批评和消极居多。

在21世纪,大众文化逐渐发展,粉丝群体的结构、层次、含义更趋复杂,“粉丝”一词也更偏中性,同时衍生出以添加前缀来改变词性的称呼,如“狂热粉丝”和“理性粉丝”。

在网络文化流行之后,偶像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影响也更为深远,偶像行为开始逐渐渗透并影响粉丝群体行为,粉丝行为开始具备更强的群体性、忠诚性和主动性,例如流量明星张艺兴的抖腿舞《NAMANANA》,在AcFun、bilibili等网站先后获得了50~90万不等的播放量,且拥有大量的模仿舞蹈视频。又如台湾明星吴奇隆在使用聊天软件分享信息时,习惯在短句前添加“哎呦喂呀”这一语气用词,该用语习惯也被粉丝乃至广大网民迅速传播,争相模仿,并催生出“哎呦喂呀体”这种全新的网络语体。

从上述两例可见,在进入新时期后,偶像行为对粉丝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直接,尽管模仿偶像早在粉丝文化诞生之初便以存在,但在进入新时期后,偶像行为的影响程度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高峰。

粉丝模仿偶像行为、语录,甚至将偶像言谈作为自身的粉丝标签,深究这种影响的产生,当是来自于偶像崇拜而诞生出的逐魅需求。偶像属于文化产品,其以向消费群体提供恋人感、梦幻感等感官体验为主要消费品,大众在获取这种感官体验时,也会期望通过某种形式或者办法加深感官体验。模仿偶像行为便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例如上个世纪,TVB电视剧《上海滩》在大陆热播,演员周润发扮演的男主角许文强在剧中优雅搭理自己蝴蝶結的动作引起无数大陆青年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根源便是来源于年轻人的感性认知和逐魅需求。在大众认知中,男主角系蝴蝶结是一个帅气且优雅的行为,因此通过模仿这一举动,自己也能如男主角一般帅气优雅。这一理论也同样适于前面所提到的两个例子,逐魅是人们的内生需求,在追星过程汇总,偶像是潮流文化的引领者和展现者,其行为代表了潮流文化符号,模仿这种符号,是跟上时代、跟上潮流的表现。

这种情况在流量时代被进一步放大,由于网络带来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偶像的言行、举止、思想更容易被粉丝获取,“跨阶层交流”与“跨时空共享”让粉丝能更详细的了解到由偶像所产生的文化符号的具体形态和表现方式,也因此会产生更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由于当前网络聊天环境正在向社区化方向转变,粉丝之间会更容易形成一个以崇拜偶像为中心的封闭式文化圈,在这个圈内,偶像行为的文化符号属性被进一步放大,成为了粉丝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一种手段,这又进一步催化了粉丝的逐魅心理和模仿行为。

部分学者认为追星是个体对自己理想的映射,粉丝对于偶像的行为观察细致入微,会通过模仿偶像的行为获得内心满足。而如果模仿次数过于频繁,演变为一种类似个人习惯的日常行为,那么这种对偶像行为的模仿过程将会影响个体的个性塑型,并成为该个体独特人格的组成部分。

偶像行为对粉丝的影响深度和粉丝的年龄段有一定联系,从研究来看,12~18岁的青少年阶段是最易接受偶像传递观念并模仿偶像行为的阶段,该年龄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是个体的道德三观、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该阶段的孩子一方面在逐渐对自己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塑型,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种种行为、看法和观点能被外界认可并尊重,因此青少年对偶像的模仿欲望和模仿频次要远远大于其他年龄段粉丝。

就个体而言,对偶像的模仿并非一直持续,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个体的性格、审美观、世界观会完全成型,年龄超过18岁的粉丝群体对偶像行为的模仿欲望耕地,更倾向于将偶像当做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营养剂”,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粉丝群体在度过青春发育期后便不会再刻意模仿偶像举止。

对于偶像行为的社会影响,早期的主流声音以批判居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粉丝文化的逐渐成熟,对于模仿偶像这一社会现象也应该辩证性看待。粉丝模仿偶像并非全然是缺点或者消极之处,如果偶像作品有积极性、正能量的一面,也会影响粉丝群体的生活观念、思想态度。如来自韩国的男子偶像团体BTS曾出版过《LOVE YOURSELF》的系列专辑作品,该专辑歌曲通过以偶像自己的经历传递给粉丝“学会自爱,学会自强”的正能量观念,此前该团体还推出过名为《花样年华》的系列专辑,通过音乐引导粉丝学会用积极奋进的心态来面对青春期的迷茫无措,歌词“试炼的终点是花开万里”也成为了无数粉丝的座右铭以及其人生指向标。又例如微公益发起的“抗击肺炎,我们在行动”专题捐款项目中,共有119万人参与捐款,其中参与捐款的艺人有300多名,而所有捐款人员中66%来自于粉丝群体,其捐助总额占比达到88%,这一数值也表明对偶像符号的模仿和追溯并非纯粹的负面消极,如果能够让偶像的行为符号发挥出正面意义,并鼓励粉丝积极参与,无疑可以很好地优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人文氛围。

猜你喜欢
偶像符号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大众偶像
Task 4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偶像效应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