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2021-05-14 16:49张梁
锦绣·上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把握住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理论张力,并在主奴关系、奴物关系、奴的培养与陶冶和主奴关系的颠覆与瓦解四个方面继承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关系结构,并以此为逻辑内核,结合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出了“人化自然”、“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等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超越。

关键词:主奴辩证法;人化自然;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思想转变阶段中的重要著作。在这一阶段,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的主要批判对象。马克思在《手稿》第三手稿里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章中对黑格尔哲学展开了全面和系统的考察。在本章中,马克思作出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的论断,可见马克思已将《精神现象学》放在黑格尔哲学视野的中心位置。而在《精神现象学》中,“围绕劳动而来且具有巨大历史感的经济哲学辩证法使马克思大加赞赏”【1】,这一经济哲学辩证法即“主奴辩证法”,其巨大的理论张力被马克思所发现和把握,并在《手稿》中孕育出了“异化劳动”和“人化自然”等理论。探究《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对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关系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主”与“奴”——资本家与工人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寻找和梳理意识从最低等级即感性确定性发展为最高等级即绝对知识的道路。在自我意识阶段,自我意识是独立自为的,并且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对方的承认,即“双重性中的统一性”。起初,自我意识彼此“相互地承认着自己”,“每一方都是对方的中项”【2】,但由于自我意识否定自身的本质性要求,这种关系走向极端化,从而出现对立的局面,这种对立导致了自我意识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承认变成了“片面的、不平衡的”【3】,“一方只是被承认者,而另一方只是承认者”【4】。那些对死亡无所畏惧,超越了自身物性的自我意识成为了独立的、本质是自为存在的被承认者,即主人;而那些屈从于对死亡的恐惧,放弃了对自由和“承认”的追求的自我意识则成为了依赖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的承认者,即奴隶。而奴隶又对物有依赖性,所以主人便通过支配物这一中介而支配着奴隶。从另一方面讲,奴隶是主人满足自身物质享受的工具,主人将物的独立性一面交给奴隶,即将物的现实性外壳置于奴隶面前,让奴隶对物进行加工改造,而自己只与物的非独立性一面结合,只是单纯现成地享受劳动成果。由此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关系形成。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性、精神性有着深刻的把握,他在《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而马克思所关注的则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5】。

马克思所直接面对的现实的历史即是资本主义社会,他在《手稿》中强调:“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6】。当前的国民经济呈现的事实便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原本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动与资本保持高度的统一性,资本家和劳动者将矛头共同指向封建政权。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联盟瓦解,二者关系表现为“二者的对立。它们互相排斥;工人把资本家看作自己的非存在,反过来也是这样;双方都力图剥夺对方的存在”【7】。 资本家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料,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相较于劳动者处于优势地位,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物质材料和劳动需要的生产资料,只能向资本家出租自己的劳动,成为工人,而“出租自己的劳动就是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8】。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9】。并且,資本家“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0】,对资本家来说,工人只是劳动的动物,只是物化的商品。

综上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资本家以“物”为中介建立起对工人的“统治”,又以工人为中介直接享受劳动产品。工人依赖于资本家,却得不到资本家的“承认”,这样一种现实的劳资关系,是对“主奴辩证法”主奴关系的现实印证。由此可见,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主奴关系逻辑结构,并基于国民经济的现实,以厚重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实现了对黑格尔“主”与“奴”两种身份关系的超越。

二.“奴”与“物”——工人与“生活资料”

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物”既是主人用来“统治”奴隶的镣铐,还是奴隶“培养和陶冶”的对象,又是主人欲望的享受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现实地表现为“生活资料”。“生活资料”一方面是“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即生存资料。另一方面,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即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就不能存在”【11】。

而“生活资料”的初始来源便是自然。自然一方面为人提供生存资料,另一方面成为人劳动加工的对象。在应然的意义上,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和感性自然界,并且人类生存的现实领域都就是经过人改造过后的自然。由此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人化自然”的理论。虽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的原创理论,但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早已有萌芽。“在一切个别的环节里他扬弃了他对于自然的存在的依赖性,而且他用劳动来取消自然的存在”【12】。奴隶在劳动这一对象化的过程中逐渐确证自己,逐渐上升为普遍性,成为独立的意识,从而扬弃其对自然的依赖性。并且这种对象化的过程,即是改造自然的过程,奴隶将自己的个别性特征注入到自然中,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从而达到对纯粹自然的扬弃。但这种“人化自然”的消极作用是黑格尔忽视的,在国民经济现实里,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异化,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对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占有,就越是对它们的丧失。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化自然”理论有更全面的把握。

另外,在“生活资料”作为劳动产品的方面,马克思立足于国民经济的事实,作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反而越贫穷、越成为廉价的商品的论断。并提出他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规定——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劳动对象物化、现实化,成为劳动产品,但“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13】。虽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描述奴隶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时,也强调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是“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14】,奴隶无法充分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辛苦劳动的所得只能白白交给主人,劳动的对象化也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但由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抽象性的固有局限,他认为人只不过是“绝对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展现,必须要服从“绝对精神”的演进规律,因而让人无法从“主奴辩证法”中直观感受到奴隶的“非现实化的”的悲惨生活状态。而这样一种唯心史观正是马克思极力批判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仅在哲学的抽象层面讨论问题的局限,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坚定地站在广大公认的工人立场,从现实出发强调“改造世界”。

三.“奴”的“培养与陶冶”——工人的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有直接评述:“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15】。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看到的“劳动”的积极方面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16】。“主奴辩证法”中奴隶是一个对象化的存在,他在陶冶事物的过程中外在化他自己,而这种对象化又是为了非对象化,通过对对象的扬弃来完成自身的确证和建构,从而在这种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扬弃中实现自己,发展自己。以上可以看出,黑格尔对劳动塑造人、实现人、发展人的论述持高度肯定态度。

黑格尔忽视的“劳动”的消极方面表现在于:在实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并没有如他在“主奴辩证法”中设想的应然层面上成为劳动的主人、劳动的主体,而是表现为与劳动的对抗,“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都不属于奴隶而属于主人,奴隶在劳动中不是自觉自愿和主动自由的,奴隶劳动的原生态性质与自己相分离,相对抗”【17】。因此,工人被没有发挥其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他被异化了。这种异化除了上文提到的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外,在工人与劳动过程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劳动的外化”,这种“外化”表現为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变成了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工人不是在劳动中幸福地、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而是不幸地遭受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其次,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以至于强制一停止,工人就要迫不及待地逃离劳动;最后,工人的劳动不是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是属于资本家的。

马克思认为,造成黑格尔忽视“劳动”的消极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18】。尽管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奴隶通过劳动产生的对象是“有持久的”、“有独立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奴隶从事的劳动确实是物质劳动。但要注意,物质劳动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只属于感性确定性的层面,是偶然的、非主要的,而黑格尔认为劳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自我意识来说是达到自身确证的手段,是自我意识摆脱其个别性而把握其普遍性的重要途径,因此,精神劳动才是本质性的劳动,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和承认的劳动。“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认为现实的本质在于生产自身及其生活资料的人身上而不在于绝对的自我把握的精神中”【19】。马克思强调现实的物质生产,批判虚幻的抽象劳动,从而实现了“劳动”从抽象思辨向具体现实的逾越。同时,他对“劳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双重把握,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奴隶与“培养与陶冶”关系的超越。

四.主奴关系的颠覆与瓦解——共产主义及人的解放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只是人类及其意识发展中的暂时性阶段,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奴隶对主人的服从都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打破这种绝对和永恒的,就是人类的劳动,特别是奴隶的劳动”【20】。在劳动的视域下,主人仅仅表现为欲望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本身只是一个随即消逝的东西,因为它缺少那客观的一面或持久的实质的一面”【21】,因而,沉浸在自然物性、只知道享受的主人便产生对奴隶的依赖,从原来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变为依赖的意识。但在与物的劳动关系中,奴隶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奴隶在劳动的过程中,将自己个别性的意识外在化,使其进入到持久的状态,从而达到“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22】,并在这种自身外在化的持久物中直观自己,实现自身的确证,完成自己个别性向普遍性的转化,成为自在自为的独立意识。“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己所愿意做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23】。由此,主奴关系在劳动面前发生颠覆。

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共产主义界定为:“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24】。而这种扬弃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同时也正是对资本家与工人这样一种主奴关系的扬弃。《手稿》指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5】。这种异化不仅是人同自身相异化,还是人同他人相异化。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并没有归属于自己,而是归属于一个异己的存在物,因而工人同自身相异化了;而“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26】,这个异己的统治力量正是工地之外的他人,即资本家,可见工人和资本家相异化;最后,由于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活动,工人的活动对资本家来说是非自身的活动,因而资本家自身也处在异化的状态。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表现是普遍的。

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主奴关系在马克思考察的国民经济现实视域中,是无法实现颠覆的,而只能被摧毁。因为虽然资本家在占有工人的活动中也已经遭受了异化,但“主奴辩证法”中的主奴关系在劳动面前所达到的颠覆,是建立在黑格尔片面强调劳动积极作用的局限性上的,而在国民经济现实中,工人已经被剥削到饿死的地步,个体生命存在都无法保证,又何谈资本家与工人地位的颠覆呢?因而“主奴辩证法”中主奴关系的颠覆只停留在应然的层面,而在实然层面,粉碎这种主奴关系不能寄希望于黑格尔所宣扬的劳动对工人的抽象益处,而要发挥无产阶级“武器的批判”力量,摧毁现实的主奴关系现实的主奴关系的瓦解所要达成的不仅是工人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是普遍的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即达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中,阶级鸿沟被彻底填平,因而也不会存在资本家把工人当作商品、当作“物”的片面承认,而是全社会对等的相互“承认”。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蕴含一定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承认”思想的精神内核。但马克思由对国民经济现实的考察达到的对劳动消极作用的敏锐把握,使得他跳脱出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抽象陷阱,转而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宣扬共产主义,主张实现人的解放。

五.结语

综上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继承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哲学内核,还结合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现了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抽象关系的超越。表面上,马克思只是为“主”、“奴”和“物”们这些空虚的外壳找到了现实的载体,但在更深层次上讲,马克思是将鲜活的、现实的人的生命注入到这些概念、范畴和关系中,使其迸发出生命的鲜丽色彩,从而在历史的长河层层涌动,不曾褪色。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并不是一条“死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影响,马克思无愧于“黑格尔的学生”的自称。

作者简介:张梁(2000—),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专业2018级本科,071002。

参考文献

[1]、[17] 宫敬才.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3,72.

[2]、[3]、[4]、[12]、[14]、[21]、[22]、[2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41,141,141,147,147,147,148,148.

[5] 、[6]、[7]、[8]、[9]、[10]、[11]、[13]、[15]、[16]、[18]、[24]、[25]、[2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4,62,75,55,63,43,63,63,97,97,.97,77,66,67.

[19] 蔡晓辉,王国胜.马克思与黑格尔劳动概念关联性的重新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3):10.

[20] 韩志伟,吴鹏.论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逻辑展开——兼论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J].学术研究,2017(08):13.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诗歌集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