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理论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

2021-05-14 16:51马婷婷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士的就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截至2018年底,在中国持有残疾人证的符合就业年龄段的1694.8万残疾人中,已就业948.4万人,就业率为56%,总体来看,残疾人就业率不高,仍有一半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增能理论认为残疾人士是有潜能的,对残疾人士“灌输”式的物质援助与岗位设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问题,并且容易形成“懒汉”思想。因此,在对残疾人开展支持性的就业帮助时要多采用“授之以渔”式的指导,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尊重残疾人士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其个人能力。

关键词:残疾人;增能理论;就业

一、残疾人士就业援助的增能困境分析

(一)针对性服务不足

由于服务对象的年龄、生活经历等不同,这就要求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为他们量身定制服务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工作人员表示了解个训对于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援助质量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也会关注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由于资金匮乏及专业度不高,部分服务提供者没有开展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等的经验,很难提供完全专业化服务。

(二)专业人员流动性大

残疾人士由于其肢体或智力存在着问题,导致他们往往无法完全独立生活,这就对服务者的综合实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薪酬水平低、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使得专业社工人才的流动性大,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时无法满足一对一的跟进工作。同时,工作人员的频繁更替导致了工作经验较难保存,对新工作人员的重新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服务目标系统不全面

很多就业援助的活动都是针对服务对象自身的个体增能,对于家庭成员及朋辈团体的活动较少。残疾人的人际关系不良、缺乏就业技能可能是由于其专业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足,但是这也同样受到家庭、朋友和社会影响。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敏感度很重要,要多加考虑残疾人自身之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残疾人士提供服务。

(四)相关部门援助不足

在促进残疾人的就业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不是来自残疾人本身,工作人员很难对服务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这要求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其失败的可能性却远远大于对其个体增能。因此,工作人员往往会对对服务对象失去耐心并且其自我效能感低使得他们时常怀疑自己,工作人员的不自信会进一步引发服务对象对外界的抗拒和冷漠,使得助人行为成效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工作人员的支持和专业心理素质及技能培训是必要的。

二、完善残疾人士就业援助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社会工作理念的介入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优势视角来看待残疾人。在就业援助过程中,对于残疾人士的增能,不能仅停留在恢复残疾人士原有的生理功能,主要在于增强其自信心,发掘并激发其潜能。将增能理论引入残疾人士的就业,有利于消除公众对残疾人士的歧视,引起社会各界對残疾人的能力提升及就业等高层次需求的关注。

(二)增能视角下的个案工作介入

1.积极开展个案管理

每一位残疾人士都具有独特性,个案管理方式的运用,能够依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个训方案,提高增能成效。很多残疾人士服务机构虽然在前期对于残疾人士进行了家访,但只是停留在对其基本家庭情况的了解,而个案管理立足于残疾人士就业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增强残疾人士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残疾人士在实际的社会环境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习得人际交往方式。

2.开展家庭辅导工作

积极引导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士。社会工作者要尝试帮助残疾人士的家庭处理不良情绪,例如:可以用澄清的技巧帮助家人正视残疾现实,在具体服务方面,倡导相关机构利用专业的服务方式为家庭提供支持。同时,向家庭成员普及康复及职业训练知识,建议其家人关注相关就业政策及信息。

(三)增能视角下的小组工作介入

1.家庭互助小组

家庭互助小组通过现实引导,了解其他有残疾人的家庭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工作者应对服务对象表达无条件的接纳,经过小组认同的体验,提高家庭成员的自信,发掘家庭优势来促进残疾人士就业,包括:家庭之间就业信息及资源共享、对于残疾人士就业能力提升的培养、交流学习残疾人士的就业权利和相关政策,呼吁社会认可并接纳残疾人士。

2.互惠小组

残疾人士的就业援助服务涉及其个体、社会组织及政府等各方面,互惠小组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互惠小组的关注点在个人,也在其所处的环境,通过良好互动,两者功能都将增强。互惠小组能够引导服务对象修正对就业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发掘其就业的正向动机和意愿,同时强调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就业。

(四)增能视角下的社区工作介入

1.社区照顾辅助

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通过建立社区之家的方式来实现社区资源的调动与整合,增强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区之家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服务对象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其家庭归属感。只有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职业技能培训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2.丰富社会活动

为了提高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活动体验,建议相关部门开展“爱心义卖”等活动,在鼓励残疾人士走出相对封闭的就业环境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大众对残疾人士这一弱势群体的了解,帮助残疾人士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就业。

(五)灵活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方法

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不再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增能的资源也不仅是他们本身。残疾人士就业援助内容丰富,所以相关部门的就业援助管理和增能实践要求多元性,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服务对象自身能力,克服环境障碍。同时,也应该倡导政府出资支持社工机构或者安排专业社工为残疾人士增能,实施公益竞标计划帮助残疾人士就业等。此外,也可以借鉴台湾的社会团体整合经验。台湾残疾人士服务机构依托基金会,社会组织也都依靠财团法人向社会募资。由于竞争激烈,各家机构的服务活动也十分丰富,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保证了增能成效。

参考文献

[1]徐素琼,刘嘉.重度智障人士支持性就业个案研究[J].中国残疾人,2011,08:34—35.

[2]张银,唐斌尧.浅析社区康复中的残疾人增能[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00.

[3]彭欣悦.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实践困境——以 C 区“残联”残疾人服务项目为例[J].才智,2018(21):240-241.

作者简介:马婷婷(1997),女,汉,籍贯: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研究生在读,单位青岛大学.

猜你喜欢
残疾人就业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我骄傲
老爷爷,我来帮您
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