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新局

2021-05-15 19:48
国企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碳达峰能源目标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低碳转型革命。

“双碳”目标把绿色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未来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之一。

风能和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加速普及;低碳服务、低碳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型背后,拉动各行各业变革的动力引擎,正是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降碳减排引领行业发展、破立并举优化产业结构、瞄准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国资国企顶层谋划、目标分解、扎实推进,以破局攻坚的力度和决心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

酝酿——绿色转型风暴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在2020年就能预见到的大趋势。

2020年9月和12月,我国政府两次公开表态,定下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新目标。

其实,追溯中国减碳的过往,早在2016年,这场“绿色风暴”就已经开始酝酿。

当年的4月2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巴黎气候协定》,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

《巴黎气候协定》提出,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远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以此为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在2030年之前减少一半,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以碳中和为目标,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各国、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

尽管全球减排目标持续向“零碳排放”演进,但根据《巴黎气候协定》下各缔约方承诺的自主贡献目标,预期2030年的排放值距离实现温控目标所要求的排放值仍有较大差距。

“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决心和力度事关《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的最终达成”,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曾表示,“这一背景下,‘双碳目标的承诺展现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义深远。”

于国际社会而言,这是大国承诺。于自身,“双碳”目标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电力结构,转向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是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轨迹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到达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后持续下降的过程,直到碳排放量与碳清除量相抵,实现碳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提升到新高度,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趋势更为明晰。从年初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描述,到更为长远的“十四五”规划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两项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管理,昭示低碳时代的来临。《人民日报》也一语中的: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而在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酝酿一场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

拐点——挑战机遇并存

变革得以预见,挑战随之而来。

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清洁、低碳、高效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并初见成效。2019年,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自主减排承诺。

然而,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在庞大的存量化石能源消费基础上,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7%,碳排放量在全球的比重达28.76%,碳排放强度仍然很大。

从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当服务业占比达70%或城市化比例达80%左右,碳排放开始达峰并下降。但现在我国服务业占比只有54%,城市化比例也只有61%,距离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碳减排拐点,还有20%左右的距离。

根据“双碳”目标,碳达峰到碳中和间隔只有30年,即碳达峰后需要快速下降。相比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50-70年的过渡期,“双碳”目标的实现可谓时间紧、难度大。

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实现30·60目标中要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国有企业肩负的责任重大。

目前,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传统“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仍占较高比例。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存在生产管理粗放、高碳燃料用量大、产品能耗物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导方向。但长久以来,我国能源被概括为“一煤独大”,呈“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

唐山,号称中国的“钢都”,这里始终烟雾缭绕,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天上人间”的向往。河北钢铁集团、开滦(集团)有限責任公司、唐山机车等企业汇集于此。无一例外,它们都在向空中排放着巨量的二氧化碳。

重组前的宝钢股份,吨钢能耗587千克标煤。2018年耗能总量为2804万吨标煤,碳排放量超过7647万吨。而这个数字,在钢铁企业中是能耗较少的。

冶金、化工、运输……耗能大户存在于各行各业。在这些能源消耗大户的加持下,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49.8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相比2019年增长2.2%。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3%和43%,能源保障压力大。集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受到压力。

2019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装机的50%,煤电占据了我国约54%的煤炭使用量。

面对碳减排要求,大量的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将产生高额的退出成本。而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煤电退出又将涉及到数百万人,延伸至上游煤炭行业,则波及范围更广。

此外,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存储障碍也有待解决。

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仅为15.3%,超过2/3的新增能源需求仍主要由化石能源满足。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的普遍应用不仅面临诸如调峰、远距离输送、储能等技术问题,还面临电网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进而影响消纳,制约了可再生能源长远健康发展。

风电、光伏、水力、地热、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受限于自然条件等,不确定性大。近中期内我国能源系统的转型依然要发挥煤电的兜底作用,保证电力供应的经济性、安全性、连续性。因此,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需要在技术装备、系统结构、体制机制、投融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从能源系统的角度看,实现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统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实现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然而,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根据脱碳成本曲线,可再生能源电力可为我国最初约50%的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低成本脱碳,年度减排成本估算值约为2200亿美元。

在达到75%脱碳后,曲线将进入“高成本脱碳”区间,实现90%脱碳的年成本可能高达约1.8万亿美元。如果仅延续当前政策、投资和碳减排目标等,现有低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难以支撑我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国有企业颇有陷入囚徒困境的意味:一方面,为保障国家的能源供给和安全,不得不生产含碳能源或者使用化石能源;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转型,为更长远的发展积蓄力量。

路在何方?

回溯——边探索边前行

中国的减碳之路远比巴黎协定更早。从“十一五”开始,节能降碳就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经验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0年开始,国资央企纷纷启动各类低碳试点工作,推动落实中国政府所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以中国石油为例,早在本世纪初,就把大力发展天然气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这既是中国“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石油敏锐地意识到生产低碳能源重要性的表现。

天然气并不是不产生碳排放的能源,但是比起石油来,相对更为清洁,一度被誉为“蓝金”。中国石油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天然气产量节节攀升。

数字显示,2020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突破1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过50%。

对于中国石油本身而言,气超油是绿色发展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中国而言,则意味着碳排放达峰有着更大的可能性。在多家能源央企的努力下,中国天然气的消费量,由2000年的245亿立方米增加至2020年的2800亿立方米。

过去几十年间,大量的能源国企成为与碳排放斗争的先行者。“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按照可比价,下降了1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30%、25%、35%和31%。

当你听到中国广核成立新能源公司,或者中国石油在加油站屋顶架设光伏电站,这毫不违和;当你听到上海外高桥电厂度电煤耗仅为276克,或者中国石化组织地热论坛,也并不意外。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有企业又率先出招。

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

在我国高碳产业和能源结构下,“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石油石化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石化表示,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将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中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凡荣说:“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不是公司发展的约束条件,反而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为化工新材料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会站在化工行業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大考中的排头兵和践行者。”

中国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提出,企业要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多产业协同降碳,协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企业资源,协同政府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坚定不移带动钢铁行业、推动全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能源、钢铁等传统高碳排产业,到新兴科技产业,陆续有新的国有企业加入“碳中和”队伍,成为确保“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

全面衡量“双碳”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径得以描绘勾勒——高质量发展重构企业绿色竞争力。有专家解释:“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国有企业应把握这一机遇,将‘双碳目标与自身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无论是源头的转向,还是使用过程的改进,直到能源回收,作为“顶梁柱”“压舱石”的国有企业,都肩负着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任。从源头管控减碳降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已成必然之路。

拥抱“零碳新时代”——挑战和机遇正一同而来。

猜你喜欢
碳达峰能源目标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