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 刻不容缓——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在北京市举办

2021-05-15 03:58王旭
中国畜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普查种业种质

文│本刊记者 王旭

3月31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市举办。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禽种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技术支撑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部分成员,共计14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由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主持。

一、第三次普查意义重大——种质资源是畜禽育种和种业创新的基础

我国目前有948个畜禽品种,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珍贵的基因是畜禽育种和种业创新的基础素材。由于畜禽遗传资源属于可变性和可更新资源,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定期组织开展调查。摸清并掌握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及时了解畜禽资源的动态变化,将为行业管理、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禽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3月23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作出重要讲话,要求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抓紧抓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谋划制定普查方案时,提出了和前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相比更高的工作要求,设定了更加艰巨的目标任务。在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战略全局的同时,充分认识做好普查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第三次普查内容广泛——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

培训班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尽快制定省级普查方案,全面启动实施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努力实现地区和资源全覆盖。

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现在距离第二次调查已过去1 0 多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养殖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生产使用的品种高度集中在几个商业化培育品种上,地方品种的消失风险加大,群体数据和区域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畜禽品种有何变化,目前尚不清楚。

培训班表示,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计划用3 年时间,全面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保护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针对前两次调查没有完全覆盖的“空白”区域,以及特种畜禽、蜂和蚕资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也将调查清楚。

从覆盖区域看,畜禽和蜂、蚕遗传资源分布的区域要实现全覆盖,共计2000余个县(旗、区)。其中,青藏高原区域和边远山区最有可能发现新遗传资源,是第三次普查的重点区域。从调查对象看,包括《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33种畜禽,以及《畜牧法》管理的蜂和蚕等所有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都纳入普查对象。从调查内容看,除了继续注重畜禽遗传资源的分布区域、群体数量、体型外貌等传统指标参数外,还将依托畜禽保种单位和养殖场户全面系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关遗传信息,推动建立畜禽品种DNA特征库。从查保衔接看,第三次普查将同步启动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加大对濒危、珍贵、稀有资源的保护力度,对新发现的遗传资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将按规定及时进行鉴定评估。

三、第三次普查组织完善——成立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

培训班对编制《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读,宣布成立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就抢救性收集保护、普查信息系统使用、普查注意事项等做了专题讲座,并分组研讨。

专家组将负责全国普查工作的推进落实、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各省将依托相应的技术支撑单位,成立省级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优势,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资源普查工作队,扎实推进基层宣传动员、资源摸排收集、数据采集上报等各项工作。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将进行全面普查、特性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抢救性收集保护、新资源挖掘、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名录修订、发布状况报告、编纂资源志书等。普查的实施方式将由省级普查机构安排部署,市级普查机构组织协调,县级普查机构具体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开展资源普查工作,逐级上报、逐级审核。同时,进一步整合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共同推进普查工作。

据悉,此次普查还专门制定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研发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开发了PC终端软件和移动终端APP,普查数据可以即查即报,实现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培训班强调,各地要落细落小,科学编制省级工作方案,选优配强普查队伍,加强调度指导和组织保障,倒排工期,压茬推进,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要抓好统筹协调,同步做好保种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三个必须”—保护体系必须建起来,开发利用必须活起来,政策支持必须强起来,夯实种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确保种业翻身仗起好步、开好局。

四、第三次普查影响深远——为种业自主创新做好“芯片”储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基因能够繁荣一个产业。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质特性各异。当前的畜禽品种在繁殖性能、适应性、抗逆性、耐粗饲、产品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加快畜禽种质创新、培育国内产业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通过资源调查和科学评估,摸透并掌握这些品种和特性,对当前乃至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是提高种源自主可控能力重要的支撑。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发掘一批优质特色高效种质资源和优异基因,将为种业自主创新和种源自主可控做好“芯片”储备。

保护和利用好畜禽遗传资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切实组织开展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十分关键。(更多资讯,请关注www.cav.net.cn)

猜你喜欢
普查种业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种业名企展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