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莱菔纹研究

2021-05-17 10:14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窑官窑青花

郭 草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明代民窑青花概述

明代是一个极度重视中央集权的朝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时代,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统治,一方面鼓励经济发展,放宽了沿袭元代的手工业制度,使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瓷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中极为普遍的日用器皿。又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重视中外文化交流,青花瓷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青花经过元朝的基础发展,以幽菁淡雅的蓝白相间的纹饰赢得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渐渐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随着商品经济更大的发展。景德镇逐渐成为明代青花瓷的制瓷中心,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说:“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日四时雷电镇。”可见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昌盛。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官窑督造,一类是民窑民间用瓷。官窑和民窑从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官窑一般为样本订制,工艺方面精益求精,不计成本。民窑恰好相反,因为针对使用的对象为普通老百姓,更多地考虑的是一些物美价廉,实用价值。明代作为一个在文化政治上极度专制的朝代,在对制瓷业来说,也有严苛的制瓷制度,并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进行监督,在图案纹样的使用有严格定式要求,比如龙纹凤纹等一些皇家专用图案,民间严格要求不能僭越。于是形成了跟官窑风格迥异的民窑纹样,不同于官窑和民窑两种共存却不一样的审美角度,在官窑的影响下,明代民窑制瓷工艺也有了很大明显的提升,产量也有所扩大,明代的青花瓷开始成为日常瓷器的主流。民间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题材多样,完全突破了官窑器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各种民俗, 一一入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稳定,人们审美生活化,对富足美好的生活的期待也反映到瓷器的纹饰上,生活化的民俗吉祥的纹饰大量出现在民窑的日用瓷上,本文主要介绍明代民窑青花上莱菔纹的寓意及艺术特色。

2 莱菔纹的寓意和内涵

明代民窑瓷器的制作一般为民间普通艺人所作,制瓷完全为生活所迫,养家糊口,民窑瓷器的购买对象一般也皆为普通老百姓,主要为了满足平常生活需要之用,所以更注重物美价廉。民窑瓷器的图案纹饰也不同于官窑瓷器的精致,更多是表现民间的一种朴素淳朴审美和当时的一种装饰风格,画风较为抽象粗旷。民间陶瓷纹饰一般按体裁可分为:一人物类纹样;二植物花卉纹样;三山水纹样,四动物纹样;五文字纹样等,本文所述明代民窑瓷器上的莱菔纹饰属于植物花卉纹样的一种。

莱菔即萝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属于寻常百姓家日常食用之物。在诗经《尔雅》中称萝卜为“莱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石声汉注:““芦菔”,现在写作萝卜,莱菔。”瓷器上的莱菔纹属于中国古代吉祥纹饰装饰花纹的一种,也有书中称白菜纹饰,谐音“百财”。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吉祥纹饰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商周,兴于唐宋,明清发展到顶峰,并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把莱菔纹饰作为陶瓷纹样使用始于明代,多装饰于碗心或盘底,也有外壁,纹饰抽象随意,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在明清时期都十分流行。莱菔纹民间取同音“来福”之意,具有幸福吉祥祝福的寓意,“来福”表达含义是来富,来富有 ,来福气之说 。白菜谐音“百财”是对物质财富的一种追求向往,可以想象在日用瓷器上绘制此纹样,餐餐使用,日日想看,自有一种精神上抚慰和享受。所以深受民间喜爱,也表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朴素大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追求。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图1

图2

图3

3 明代民窑青花莱菔纹的装饰构成及演变

目前为止,瓷器上最早的莱菔纹出现在成化时期,南京博物院的一件莱菔纹大碗(见图一),碗底中间一簇青翠欲滴莱菔纹叶子茁壮生长在土地上,旁边有花草进行点缀,主题物突出,在整个装饰比例上占比很大,七片叶子,大小错落有致,成熟饱满,叶茎分明,先勾线后小笔填色,线条流畅有弹性,主题鲜明,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画面整体朴素清新自然。

弘治的莱菔纹(见图二)相比成化莱菔纹构图,更显疏朗,虽然画法上承成化时期勾线填色,但是随意性更强,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叶子由七瓣缩减到五瓣,主题构图观念不变,主题仍旧突出,田垦一笔带过,肆笔草草,有意象之美。

图4

图5

图6

正德时期的莱菔纹(图三)仍采用莱菔叶子主题构图,用笔更为随意,莱菔叶子被简化成两笔,叶茎叶片一脉带过,线条流畅自然生动,虚实有律动感,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一气呵成,土壤简化到不能再简,笔简意赅,增一笔嫌多,去一笔嫌少,可以想象出工匠对画面的胸有成竹的娴熟程度和画的速度。

嘉靖莱菔纹(图四)多装饰仍在盘中内心,构图饱满,与明代前时期莱菔纹饰相比较,纹饰略微有点夸张,画工技法为勾线填色,工笔写意结合,叶瓣出现汾水新技法,叶脉的留白更显突出,跟青花叶子的钴料发色形成强烈对比,叶瓣更为突出张扬个性,叶子周围有细小藤蔓点缀。整个画面张扬夺目,装饰效果十分突出。装饰图案夺目灿烂,有一种粗犷奔放的审美情趣。

万历时候莱菔纹(图五)构图增加了虫草,几只蝴蝶在上翩翩起舞。更有趣味性,但是弱化了莱菔纹的主题装饰效果,构图虽仍以莱菔纹为主,但主题不够突出,装饰效果不如前朝。莱菔叶子形被弱化,没有神韵。形也不似前朝,莱菔作为点缀在整个装饰纹样中出现,且大小比例不协调,跟前朝相比少美感。

天启时期,莱菔纹(图六)装饰比例更为扩大,青花浓淡相间,构图也更为简洁疏朗,形更偏向白菜,用笔更不拘小节,肆意涂抹,摒弃了勾线,一笔草草,甚至用几个料点来表现叶子的轮廓,用刻白叶脉表现层次分明关系,更为粗犷奔放。不求形似。可谓写意之巅峰。

纵观明代民窑青花莱菔纹的演变脉络,不同于官窑构图的繁缛讲究,民窑构图更为疏朗,不同于官窑画工的精细,民窑画工是“我”依我绘器,写意多于工笔,偏于趣味性,民窑从兼工带写到几乎纯写意的画法,画法奔放不羁,每一个都不一样,有一种天然的拙趣。装饰意味浓。通过以上几个不同时期的瓷片,不仅可以看到莱菔纹在民间活跃受欢迎程度的连续性,也能感受到民间不同朝代莱菔纹创造性发展蓬勃发展的生命力,青花表现技法也日益成熟。同样的图案画工给予了它不一样的生命力,具有独一无二性,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一样的审美情趣。

4 明代民窑莱菔图案审美艺术特色

相对于官窑瓷器图案设计内容来说,民窑瓷器从图案选择的题材,无关统治者的审美和喜好,更有个人的设计独创性。题材清新自然,从实用价值出发,从身边喜闻乐见的食物出发,更为朴实自然,反映了时代的民间艺术趣味性,更加生活化,把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变为装饰题材反映在瓷器装饰上。制瓷人前期更多考虑的是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把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功力意愿作为一种审美判断和选择标准,更加肯定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恒久不变的真理。

从构图来说,不同于官窑的繁缛精细入微,民窑更为随意自然,主题构图可大可小,位置可内可外,从用笔来说,可工可写,也可兼工兼写,也可草草几笔带过,随笔生发,用笔自由不受约束,线条更加生活活泼有生命力,更有野闻逸趣。抽象大于具象,“粗大明”由此而来,但是笔者却认为是时代特色留下来的印记,让人们不加修饰更直观历史,更加真实地感受明代生活面貌。有的构图留白也有可能是为了节省工作时间节省青花料等功利性目的。

从图案寓意上讲,“来福”更直观表达了中下阶层普通百姓的诉求,来财富,来幸福,来福气,希望“福”气早日来临,莱菔图案装饰在日日用的碗盘之上,天天陪伴,日日期待,是一种朴素的民俗价值观,跟一些吉祥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莱菔纹从明流行至清,也说明了人民群众对莱菔纹的受欢迎程度一直持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恒古不变的追求。在审美文化上更具有普遍的认知性,不仅适应大众的物质生活,更是符合精神文化的需要,代表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民对幸福的认知追求程度,有自然美和朴素美的特点。

5 民窑莱菔纹对现代植物纹饰的一些影响

莱菔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是古代瓷器吉祥装饰纹饰的一部分,也是古代瓷器植物花纹的一个代表。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晚期都十分流行。不仅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曾漂洋过海到日本,给中日文化带来瓷器上的莱菔文化交流。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一切都在追求效率速度,生活中朴素的美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掉,对生活品质的也有更高不断的追求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身边普通事物美的眼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陶瓷上的莱菔纹的创作和流行又一次证明了生活对创作的灵感和共鸣。

现代陶瓷中的植物纹饰也是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如意题材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古永恒不变的追求和向往。莱菔纹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创之于民,用之于民。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原始的物质需求和朴素艺术审美精神需求,我们当代陶瓷从业者要从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去,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陶瓷图案。

猜你喜欢
民窑官窑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青花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浅议元代民窑青花瓷与官窑青花瓷的差异
此“官窑”非彼官窑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水墨青花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