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21-05-17 08:01杨世珍罗丹何敏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胜任医师岗位

杨世珍,罗丹,何敏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系,河南安阳 455000

职业教育发展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1],德国的“双元制”是采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的核心[3],课程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导。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及分类不清楚、课程体系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课程设置不仅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应该注重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提高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2014年我国教育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多项研究也表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研究,除了应该坚持工作任务的导向,同时也要突出岗位的需求[4],高职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面向基层的执业助理临床医师,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借鉴“双元制”的优势,纳入“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真正实现专业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学生-卫生机构的“三赢”目标[5]。 该次在2019年3—12月通过对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方式,了解基层医疗单位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才需求情况,旨在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卫健委相关领导及基层医疗单位负责人,10 所豫北地区基层医疗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及卫健委相关领导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得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情况;河南省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河南省高职院校课程;国家相关政策等资料。

1.2 方法

对卫健委相关领导及基层医疗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单位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才需求;收集整理问卷调查、访谈等相关资料;问卷的内容包括临床医生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称、岗位职责、工作年限、晋升情况、工作压力、家里是否支持、个人感受、实习模式对比分析(“6+3+1”即6 个月科室轮转实习,3 个月科室定向实习,1 个月基层医院实习、或“9+1”即9 个月科室轮转实习,1 个月基层医院实习),及被调查基层医疗单位岗位胜任力的判定 (临床医师的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素养、医患沟通能力、急、危重患者处理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学理论知识、团队协作能力10 个方面)等信息;查阅国家临床医师、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等相关政策,对河南省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河南省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对比

河南省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门数设置平均在10、9 及8。 学时平均是498、551、650。 因此,不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 见表1。

表1 河南省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比

2.2 基层医疗单位人员基本情况

被调查基层医疗单位等级包括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对人员、学历、职称构成及基本情况(如工作年限、岗位职责、工作压力等7 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医疗单位人员以大专学历、初级职称、岗位职责以公共卫生居多。 见表2、表3。

表2 基层医疗单位人员、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3 基层医疗单位医师基本情况构成比[n(%)]

2.3 基层医疗单位人员对实习模式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哪种实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岗位胜任力,被调查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师对课程设置中两种实习模式进行选择,一种为“9+1”实习模式,即9 个月科室轮转实习,1 个月基层医院实习;另一种为“6+3+1”模式,即6 个月科室轮转实习,3 个月科室定向实习,1 个月基层医院实习,91%的医师认为“6+3+1”模式更具有优势,见图1,多数认为定向实习更有利于和工作岗位对接、学习临床知识、学习医患沟通、目标更明确等原因。

2.4 基层医疗单位对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重要性判断

被调查基层医疗单位对临床医师的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素养、医患沟通能力、急、危重患者处理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学理论知识、团队协作能力等10 个方面的重要性进行判定,划分为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5 个等级,分数为1~5 分,结果平均≥3 分,即认为重要,见表4。

图1 实习模式优越性选择

该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医生认为岗位胜任力对临床实践重要,其中,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素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最重要。

表4 基层医师对岗位胜任力重要性判断[(±s),分]

表4 基层医师对岗位胜任力重要性判断[(±s),分]

10 项能力分值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素养医患沟通能力急、危重患者处理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学理论知识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运用医学知识能力学术、科研能力4.68±0.584.81±0.524.25±0.903.81±0.884.65±0.654.37±0.853.50±0.903.32±0.643.75±0.823.37±0.69

3 讨论

3.1 课程设置应多元化

高校课设设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6]。课程设置应结构清晰、新颖性、多元化,同时重视与岗位对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提高理论课程的实用性[7],打造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和知识组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3.2 课程设置应具地方特色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该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还应该结合地方特色,例如,以河南地区为例,河南省林州市(林县)是世界范围内的食管癌高发区[8],死亡率位居世界第5 位,食管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健康,若在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食管癌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等知识,学生掌握具有地方特色的疾病,更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基层临床。 医学教育注重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相统一,各高校进行课程设置中因地制宜,“特色”地设置课程,做到“统一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3.3 课程设置应考虑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设置更应该考虑岗位胜任力。把岗位胜任力的概念纳入“学校-个人-基层医疗单位”的框架中,根据基层医疗单位对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实际需求,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缩小高职院校和基层医疗单位人才需求的差距。更有利于实现“专业”和“岗位”零距离对接,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典型代表[9],其模式享誉世界[10],一元为企业,一元为学校,完全以企业实践为主,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为辅[11],旨在培养“专业”与“岗位”链接的实用型人才。 应该扬长弊短,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实践中巩固理论,以“医学教育改革”委契机,借鉴和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成功经验[12],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融入地方特色,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设置改革,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型技能理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13],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实践的临床性,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实用型的临床医学生,为基层医疗单位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胜任医师岗位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