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缘何出现“抱团”

2021-05-17 03:11张程
检察风云 2021年6期
关键词:茅台酒抱团市值

张程

2020年以来,A股机构“抱团”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机构扎堆所带来的龙头股和小盘股股价分化,成为市场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受到机构追捧的大市值公司,股价一路飙升,不断创新高。也使得市场上其他资金跟风流入这些大市值公司,而小市值公司股价则不断下滑,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小市值公司股价不断下滑,低于正常水平,将不利于这些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而可能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其实公募基金抱团并不是2020年才发生的新鲜事,早在2007年牛市期间,公募行业就曾发生过重仓个股的抱团情况,2020年公募基金在重仓品种的抱团程度上都远远不及2007年的水平。

机构“抱团”其实并不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妙招。从历史数据来看,过去15年A股市场中小市值股票相对大市值股票的超額收益率更高。另外,公募机构抱团和基金申赎机制之间容易形成反馈循环,在熊市阶段不仅无法抵御市场下行的压力,而且更容易导致损失。2008年的大熊市中,公募持股比例最高的个股平均下跌幅度反而最大。

机构缘何疯狂“抱团”

2021年农历除夕前,作为机构抱团股典型代表的贵州茅台股价再度大涨,一度突破2600元,市值达到3.27万亿元,不仅是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且其市值几乎已经是贵州省2020年GDP的近两倍。茅台股价超出人们预期的疯涨也让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一家白酒企业究竟值不值这么高的市值,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其中不少人认为,茅台的高股价背后是机构的“抱团取暖”,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因为机构不可能永远持有,资本终有套现的需求,抛售一旦开始,很可能会引起争相出逃的“踩踏”事件。如此高的股价,茅台能否平安落地呢?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茅台酒的稀缺性,以及市场对茅台酒强劲的需求,足以支撑其市值。

目前茅台酒厂每年能生产基酒5万吨左右,对应的能生产500毫升装的飞天茅台酒上亿瓶。理论上茅台酒一年的产量不够中国每个家庭每年喝一次。春节前夕,茅台酒市场价再度走高,虽然500毫升装的53度飞天茅台官方指导价已经达1499元每瓶,但是市场上却一瓶难求。通常需要加价1000元,甚至更高才能买到。茅台酒的行市紧俏也是许多人认为其股价能够上涨的关键。

“泡沫”的矛盾在于,只有当它破灭了,人们才能证实它是泡沫,否则谁又能说它是泡沫呢?

类似茅台这样被机构热捧,但是受到大范围质疑的公司并不少。这些公司往往存在着相似性,例如通常是自己所在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话语权,同时公司所处的行业通常足够大,以使得他们自身的市值也非常高。

机构抓住这样的公司,给他们冠以各种美好的光环,例如产业的“核心资产”,并以此作为给予他们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估值的依据。

机构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这些“抱团股”,一方面也是因为近些年来市场上的热钱越来越多。随着中国人家庭财富的积累,人们想要通过理财对抗通货膨胀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公募基金管理的净值规模从2.5万亿元跃升到14.77万亿元,同时千亿级规模的大型基金也不断出现。随着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迫使这些机构需要寻找足以容纳如此巨大体量的投资标的。而各行业大龙头股,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往往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于是乎这些公司成为了机构竞相持有的香饽饽。机构动向也影响了整个市场的风向,人们热衷于与这些大资金扎堆,最后造就了A股的抱团现象。这种抱团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

美股也爱“抱团”

机构“抱团”并不是A股的发明创造,其实作为世界金融市场模范生的美国股市,也是一个机构抱团严重的地方。

数据显示,美股机构持股占比在过去20年中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目前机构持股市值占全市场流通市值的比重也已高达70%。截至2020年底,机构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个股占33%,这一比例在1999年仅为2%。

若以机构持股占比高于80%的美股作为机构重仓股,在过去20年中,机构对美股重仓股的持仓由不足10%增加至近50%,且超配比例不断扩大,1999年超配5个点、2020年超配达到12个点。

从投向类型来看,美股机构投资者也喜欢“抱团”消费和成长股。数据显示,美股机构投资者前100大重仓股集中在消费与成长,消费与成长风格的机构重仓股数量占比与持股市值占比始终高于50%,是机构投资者主要的“抱团”方向。虽然在2000年至2007年,机构阶段性加仓金融地产和周期类股票,但自2007年至今,机构重新增配消费与科技,且个股数量与市值占比大幅上升,目前消费与成长的市值占比已超八成。

美股机构同样爱追龙头股,且过去20年从未止步。从持股机构数量来看,龙头的持股机构数量遥遥领先。若将美股按流通市值分组,流通市值大于3000亿美元、2000亿—3000亿美元、1000亿—2000亿美元与500亿—1000亿美元之间的持股机构数量差距在过去10年中不断扩大,市值越大,持股机构越集中,机构“以大为美”的选股偏好进一步强化。

从机构持股占比来看,龙头股的机构占比也明显更高。自2009年以来,龙头的机构持股占比的中位数基本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而非龙头机构占比维持在50%上下。以FAAMG(脸书、亚马逊、苹果、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为例,机构占比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平均机构持股占比达74.4%,其中奈飞、脸书、谷歌均在80%左右。

美股机构“抱团”的逻辑也基本是因为这些科技与消费股长期优质的基本面。这些股票往往已经成为行业的巨无霸,并保持着较为高速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过去20年中,除受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影响外,美国的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必选消费等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基本处于20%至30%区间,而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周期类行业则波动较大,且呈现下滑趋势。在基本面与景气度上行的共同作用下,科技和消费龙头也就成为了美国机构抱团的必然选择。

美国机构“抱团”的现象同样与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有关。美国ETF(指数基金)规模由1998年的不足20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4万亿美元,股票型ETF的规模达4.2万亿美元,占比近八成。在这种情况下,可选的大型优质成长股成为了机构的首选。并且机构“抱团”有利于股价的稳定,这也符合机构的利益。然而这种“抱团”行为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安全。

潜在的风险

机构“抱团”其实不是一种安全的做法。因为这种行为会使得市场一定程度上偏离以内在价值为锚的轨道,它会将一些公司的估值水平推向非理性的高点。这种行为相当危险。

以2007年A股的经历为例。由于受到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中国股市发生了投资者集中抛售的情况,而股价下行马上就会显现在股票型基金的回报率上,导致投资者竞相赎回。在这种情况下,前期被机构“抱团”推高的股票,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巨大的震荡。2007年底基金持股比例最高的个股,在2008年的平均跌幅也是最大的,且与个股本身的优质与否无关。这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前期机构布局过于集中在部分股票上,导致危险来临时出现恐慌性抛售。所以机构过度“抱团”很可能带来下跌风险,当市场风向陡变的时候,受伤最深的也将是“抱团股”。

另一方面,机构“抱团”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分化,大盘股获得更高溢价的同时,中小盘股票股价则跌跌不休。对于这些中小型上市公司来说,将会影响他们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负担。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而这些不利影响最终又将反馈到资本市场上,对中小盘公司造成二次伤害。机构投资行为本是市场行为,但是如果过度“抱团”则会带来非理性风险,需要慎重。

猜你喜欢
茅台酒抱团市值
天冷了,让我们抱团取暖
合作社“抱团”种出“火辣辣”的好日子
“天冷了,抱团取暖吧”
王怀南:奔向亿级市值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
转型4个月,市值翻了6倍
老股转让市值最多的50大股东
2020年全球VAM市值将超92亿美元
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