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宪的雷波扶贫故事

2021-05-17 03:41康琴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雷波攻坚干部

康琴

卓文宪多年前曾带着家人到雷波马湖旅游,马湖的美景令他这个摄影迷沉醉。但家人住了一晚上就嚷着要走,因为这里除了风景,再没什么好玩的。他一直惦记着马湖的美景,想什么时候自己再来一次。没想到有一天他真的告别家人,独自来到这里,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员。

两年时间,卓文宪与家人聚少离多。妻子发现,每见一次,卓文宪的白发又多了一些,以前他从不抽烟,现在手指头都被烟熏黄了。

卓文宪忘了是从哪天开始,接过了当地干部递过来的烟,也接住了对方抛过来的信任。在雷波的两年,他参与了冲刺之战,也见证了深度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能参与其中做些事情,实属人生光荣。”

出生于1980年的卓文宪曾有10年部队经历。2007年,他转业到四川省建设监察总队,曾参与“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2014年,卓文宪转战省纪委第八纪检监察室,2018年,调任驻科技厅纪检组综合处长,先后参与、牵头、督办了多起重大案件,被领导和同事戏称为“拼命三郎”。

2018年12月开始,卓文宪挂任雷波县委副书记,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他的拼劲,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剩下的都是“疑难杂症”

卓文宪告诉廉政瞭望记者,雷波有276个村,24.14万农村人口,是三级纪委帮扶的地方。多年来,从三级纪委下派雷波的干部来了一批又一批。自己到雷波后,亲眼见证了“脱贫摘帽”,十分幸运。

但在幸运背后,也有很多棘手的工作。卓文宪说,来到雷波后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一种说法,好治的前面都治好了,剩下的都是“疑难杂症”。

省纪委监委对雷波县的帮扶措施之一,便是由省纪委主要领导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为雷波县协调脱贫攻坚资金项目。

上任伊始,卓文宪发现事情的进展没有预想中顺利。离2019年项目协调会仅剩3个月,大量的准备和对接工作却尚未启动。他梳理前期的项目发现,2016年至2018年省纪委监委为雷波县共协调项目193个,其中95%为脱贫攻坚项目,但完成率仅24.35%。

“抓好项目是解决扶贫根上的东西。”上级在催、资金在等、群众在盼,如果不科学申报2019年项目,项目滞后的不良效应将会被放大。

同事告诉他,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加上雷波县专业人才匮乏,导致项目滞后。但推动项目,涉及众多单位部门,利益盘根错节,协调资金项目大家都欢迎,但推动项目搞不好就是四面树敌。

“纪检干部扶贫,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不容易协调来的资金项目,却躺在账上睡大觉。项目不落地,脱贫怎么见效?到任第三天,卓文宪向雷波县委书记王荣华报告了这个情况,并建议首先要理顺机制,把具体的牵头单位,由帮扶办调整为县委办。

两个人进一步商议后,初步敲定了成立协调项目督导领导小组的方案。督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各分管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卓文宪兼任办公室主任,开展常态化督导,一月一通报,两月一督导。

协调有了抓手,工作才能有效推动。但是项目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毫无头绪。卓文宪到四川省发改委要来了3本厚厚的项目管理书,白天忙碌工作,晚上就学习项目知识。通过学习,他认识到,项目不能落地,关键问题在前期工作不充分,盲目上报。

为此,县里抽调专业力量成立项目督导组,把各部门申报的项目审核“搞清楚”后,再去省上各部门“求指导”,然后回到县里“抓落实”。

在刚到任的3个月里,带领省纪委挂职雷波的两名同志,学习和梳理项目,经常工作到凌晨。卓文宪召开项目审核推进会30多次,去省级部门协调工作60多次,在成都和雷波之间来回穿梭20余次。最终,在2019年省纪委监委项目协调会上,雷波县申报的项目通过率达到100%,且新增项目24个。

为推動协调项目落地见效,卓文宪组织开展项目督导、业务培训,在县委常委会会议上听取督导情况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最终,雷波县将项目分解到县四大班子领导牵头推进,制定《协调项目推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将项目进度量化成考核分值,与目标绩效奖挂钩。对严重滞后的项目由牵头领导在常委会上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工作,雷波县的项目完工率提高至70.4%,其余项目正常推进,部分项目进度在凉山州名列前茅。

抽烟、聊天后成了朋友

扶贫项目落实只是卓文宪到雷波后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挑战远未结束。尤其是他负责的中田和谷米两个乡,当地干部的工作激情不高、群众脱贫愿望不高。

怎么才能提振当地干部疲沓的状态?

他发现单靠开会起不到作用,于是就找他们抽烟、吃饭、摆龙门阵。

当地一名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有一次,卓文宪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一个男人,你晓不晓得,你要为你的血性而战,不能(让你们乡)总是当尾巴(排在后面)吧。”

卓文宪这句话,让这个彝族汉子愣住了。从那天开始,他整个人的状态变了,不再懒懒散散,干事也麻溜起来。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趁热打铁,卓文宪带领联乡、包村单位领导与两个乡14名党委班子成员交心谈心,查找班子建设问题,督促整改;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立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党员积分考核制度、每周微信群工作通报、班子成员工作定量考核通报等机制……两个乡党委班子的士气也提振起来了。

脱贫攻坚仅仅靠干部是不行的,还必须紧紧依靠群众。

第一次去谷米乡的路上,卓文宪就被一名老乡拦住询问:“你是不是新来的书记?我要反映问题。”

他心下一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当地干部告诉他,谷米乡虽然不是雷波最贫困的乡,但当地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多的情况十分棘手。

要解决问题,先得理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卓文宪带着当地干部一起下乡开坝坝会,来的群众很多,但他刚一开口,就被群众反映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声音淹没了。“群众工作偷不得懒,还需要用笨办法解决。”

此后,卓文宪带领县级部门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了120户贫困户,拉家常,了解群众诉求,宣传扶贫政策。“也有被骂、被排斥的时候,那就反复去拜访,久了他们就知道你是真心实意要解决问题。”

卓文宪表示,县委书记王荣华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把打开他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真心和努力。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当地一名建卡贫困户,2016年享受彝家新寨补助政策4万元,但此后却3年都没有建房,一家八口挤在几平方米潮湿破败的土坯房里。乡、村干部磨破了嘴皮、想尽了办法,他就是不愿修房。周围人都说,做这户人的工作,比其他几十户人加在一起还难。但这个村民也架不住卓书记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指名要把手里的2.5万元“交给卓书记保管”,作为修房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如今,他们家已经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

村里有一名“老倔头”,一开始见到卓文宪就要骂人、摆脸色,但卓文宪还是锲而不舍地前往看望,并叮嘱村干部多给老人关照。有一回,老人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带孙儿回家探望,卓文宪得知后连夜从县城开车一个多小时赶到老人家,在火塘边跟一家人聊天至深夜。这次,老人终于不再板着脸抱怨。

当地干部都开玩笑说,谷米乡的乡道都被卓书记“踩实了一些”。此后,卓文宪又陆续组织干部召开坝坝会,村民的情绪渐渐平复了,沟通也顺畅起来,长期积压的信访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在2019年的省级摘帽验收中,卓文宪联系的两个乡顺利通过了摘帽验收。

探索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

一名当地干部对卓文宪印象深刻,因为他到中田乡第一天,就带队到距县城最远、山最高的银厂村雾路坡组走访。“当时路还没有修通,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从村委会到村民家里至少要走1个多钟头。”

此后不久,卓文宪便协调政府投入资金,号召群众出工出力,修建了银厂村、金海村两个贫困村的通组路,方便了群众,也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起来,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这样既可以摆脱贫困,又可以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卓文宪没想到,当初对马湖的情结,有一天会以促进马湖旅游开发来解开。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与自己家人一样的游客,能够在马湖舒心地玩上几天。

如今的马湖确实已经变了样。

雷波县委、县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2019年,馬湖景区启动国家4A景区创建工作,同年,景区通过凉山州级评定。去年8月,接受省级验收评定。今年1月,马湖景区通过评定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卓文宪说:“让雷波吃上旅游饭,脱贫致富的基础就夯实了。”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是当地的另一条致富思路。经过细致调研,卓文宪发现,省纪委监委帮扶的帕哈乡八合村适合发展蔬菜产业。他为当地争取了省科技扶贫项目资金,通过村合作社集体流转土地76.34亩,开启了以辣椒、茄子为主的蔬菜种植产业。

从省上回到地里,他意识到:怎么把蔬菜种好,出产后怎么打开销路才是关键。经他组织协调,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组织引领,以村农民合作社为项目主体,农户参与种植,县国资公司派员指导并负责收购、销售等方式,探索出“高校+专合社+农户+公司+市场”的农业产业推进模式。

产业建起来了,卓文宪又考虑到,要想当地经济长足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本土人才。他先后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郑阳霞等人到村开展实地指导,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培养带动了一批致富带头人。

2019年,当地通过蔬菜种植项目惠及贫困户122户551人,带动非贫困户34户145人,户均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近8000元。通过蔬菜产业兴农业、富农民,当地正在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之路。

猜你喜欢
雷波攻坚干部
雷波RMI泵站大修的技术控制点探析
比利时:对父母收更名税
攻坚脱贫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他把“臭生意”做香了
信干部任免
不拘一格选产品 臭干子引来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