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没有死,只是被挤压得变了形

2021-05-17 17:22韩福东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试余华高考作文

韩福东

作家余华出圈了。与他那张拿着讲话稿站在台上的照片一起出圈的,还有关于“文学已死”的种种评论。

余华很少在公众前露面。这一次露面,却是给商业性教育机构站台,讲述“如何写好中高考作文”。很多人因此感受到了落差。

文学的自由创作和刻板套路的高考作文之间,在他们看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文学大神,竟然也为了通告费而折腰,来比划起高考作文来了——尤其这个文学大神,当年还是高考的失利者,就更显得有些许错位。

也有很多人为余华辩解,认为知名作家与中学生亲密接触,是好事情。我们改变不了高考的套路化,但不能隔绝中学生亲近文学的路径。

我仔细听了余华的演讲——更准确地说是照本宣科的读稿,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真的不是在讲文学,而是把自己关于获取高考高分的心得和盘托出,即便这种心得和文学的自由创作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譬如他说,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几乎都是语文教师,所以要迎合他们的偏好,事先准备好优美的句子和细节,用这些不变应万变,不管是什么题材,都争取把它们用上,以亮点打动阅卷老师。

至于语言通不通顺其实并不重要,因为阅卷老师根本没时间细读文章——保证让阅卷老师在快速阅读中能发现有亮点的句子和细节,也因此格外重要。

听完余华的演讲,我必须说,他是一个好人。在台上的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高考作文高分的应试语文老师。

他说的这些套路和技巧,并没有多大的创新性,各种应试作文辅导书中大多都能看到。它们确实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却也真的离大家心目中的文学越来越远。

自由创作的激情,对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行的高考范式下,这种自由与激情,大概率并不能让考生获得高分。

既然是来给学生教授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当然要负责任,而不是任性把自由写作那一套搬上讲台。所以我说余华是一个好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竟余华带有强烈的符号性,他此番好人式的写作套路与技巧的公开宣示,必然会被放大,其中反文学的本质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无所遁形。

“文学已死”的批评虽然有些过于上纲上线,但也不能说全无道理。在这一点上,余华其实并不冤。他的人设被破功了。

文学这个东西非常奇特,在很多拥趸那里,它带有神性。这当然是需要祛魅的。文学没有那么邪乎,它也需要一些套路和技巧,但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不是通用套路和技巧范式的结果。

“文学已死”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商业侵蚀文学创作的一种回应。对主办此次活动的线上教育机构而言,余华登台演讲的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余华讲授应试作文这一行为本身。这意味着一种代言,必将给主办机构带来持久的影响力和口碑。

对余华而言,这次登台演讲也是一次应试作文,他甚至事先写好讲稿,照本宣科。而演讲的内容也与真正的文学创作几乎毫无关系,诸如“文句通顺不重要”这种毁三观的话,也堂而皇之出笼,更彰显出应试对文学的背叛。

文学早已被构建得带有些许神性。好的文学作品,我们更倾向于用作者的“灵感”“天赋”去解释它。我们不愿意接受文学表达是一种神经元认知算法的产物,它一定有自己的套路和技巧的编码,不循传统套路的自由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编码,一种反套路的套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很确定地说,目前中国应试教育中的作文书写,本质上是反文學的,我们都因习惯而浑然不觉,这一次余华跳出来这样说,我们才惊觉,文学真的是有点奢侈的东西。

文学也许并没有死,但它早已被挤压得变了形。

猜你喜欢
应试余华高考作文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读与写(节选)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扩展阅读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