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开启新征程

2021-05-18 02:41夏青
农经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协调发展乡村振兴

夏青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工农互促;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的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2月21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坚实基础上,乡村振兴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的持久战。

2月21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号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牌子挂出,替代存在了34年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曾在《求是》杂志上刊文《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文中写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表示,贫困县清零不等于没有贫困人口。“五年不变,既包括扶持政策,也内含贫困标准。一旦按过去的标准有人再返贫,还会按原有政策继续帮扶。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虽然政策表述的重点不同,但是乡村振兴依然会持续关注低收入群体与返贫人群。”

乡村振兴全速驶入快车道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今年,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列为“十四五”时期和本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

按照“十四五”规划,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这项工作的“基石”,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都在农村,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一号文件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等关键领域有新思路,在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有实招,尤其是在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近年来,从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再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已实现良好开局,正待全面推开。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

首先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尽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既要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对摆脱贫困的县,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其次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农业的永恒主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努力实现高质量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在种子方面,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突破。对于耕地保护,要采取“长牙齿”的举措,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关于多样化发展,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质量上,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规划编制好,加快编制县域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要把硬件建设好,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把软件开发好,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打造善治乡村。

建设宜居又宜业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村庄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3000多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全国排查出的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中99%已完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十足。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图1)。增速连续数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等七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2.9%。其中人均消费支出占比最多的为食品烟酒、居住和交通通信。

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谋划和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乡村建设行动要抓好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分类。

“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如果没有规划,乱搭乱建乱占就会冒出来。”吴宏耀强调,编制村庄规划要在现有基础上展开,注重实用性。村庄要保持乡村独特的风貌,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防止千村一面。要严格规范村庄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

吴宏耀表示,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要抓好农村公共服务的提升,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农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建设不是一窝蜂都去搞建设,要强化统筹、突出重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县乡村统筹,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吴宏耀强调,乡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蒋明麟表示,要把解决农村农房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基本建设的总体安排之中。为做好农房建设,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农房建设的质量管理,把农房建设纳入国家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建筑工程监管体系之中,尤其注重对农村危房和抗震系数不达标的农房进行全面排查,做出改建加固工作的计划安排,并在国家财政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二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农房建造水平,重视农房建筑节能工作,提倡安装使用节能门窗,同时大力促进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装配式农房建筑,并积极推广使用。

蒋明麟同时表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建议在指导思想上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变“事后治污”为“事前防污”,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严格保障资金的调配、使用和监督;建议把环境保护工作延伸到广大农村农户,加强污染源源头管理和处置,因地制宜制定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装运及处置办法;建议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设置环境卫生管理员岗位,负责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收集管理监督工作;建议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鼓励广大农民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汪彬表示,乡村规划、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维护都需要财力作为支撑,建议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保障稳定的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倾斜,设置农村现代化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专项资金。二是利用金融工具和手段,通過政策性银行为乡村建设提供金额大、利率低、周期长的稳定贷款,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补充建设资金。三是通过政府引导撬动民间投融资。比如,探索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衔接,充分发挥乡村基础设施的外部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汪彬表示,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未来要力求精准,弥补短板。建议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的水、电、气、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和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建设数字乡村。

汪彬同时建议,要在明确总目标和总路径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生态、农业、居住等功能空间,明确各类空间的管理边界。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做好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村庄总体布局分类工作。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原则,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案,力争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秦占学建议,让数字经济为乡村建设赋能。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对农村建材家居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环节进行智慧监管,落实在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检验检测、追溯预警、应急管理上的应用。同时,充分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让农村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便消费”,以消费需求带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保障能消费;通过提供优质产品供给和政策补贴,让居民愿消费;通过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让其敢消费;提升乡村地区数字、网络建设覆盖率,通过渠道下沉,加快完善末端配送服务网点建设,让农村居民享受便捷、现代、高效的消费体验。

秦占学还表示,乡村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把特色村镇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找准村镇定位,在村镇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支撑、突出特色上下更大功夫,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镇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的时间表: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表示,依照规划,乡村振兴是将来时,非现在时,当前主要任务是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一要健全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这一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在即。二要探索乡村振兴的合适路径,这一任务还远未完成,既有的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工作教训大于经验,例如去年的合村并居。

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此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五个具体路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可见,产业的兴旺与振兴被放在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位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守英表示,目前中国的很多乡村之所以衰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产业的支撑。目前,乡村产业十分单一,大部分地区只是围绕着单一的粮食生产来展开,农民就业岗位少、收入低,青壮年只能进城打工,村里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多地区出现“空心村”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先将农业这一乡村的核心产业做好。首先,粮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问题。近年来,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粮食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加上粮食产业的效益比较低,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撂荒现象,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此外,还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远远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孔祥智说,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任重而道远。

在做好农业这一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还要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农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6年的8945.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规模总体扩大近1倍(图2)。2019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图3)。

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和农村投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熊定国表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乡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熊定国介绍,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例如种植业,产前要做好选种工作,种植过程中要通过科技提高种植物的含量和品质,且生态要得到保护。产出东西后,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需要进行精深的加工。之后还有物流运输、销售、品牌打造、宣传等各个环节。如此,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不仅延长了,且实现了产业的循环。

熊定国表示,产业融合其实也是各个市场主体的融合。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利益驱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等各界力量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中来,带动新技术、新理念和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实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融合。“公共财政对乡村产业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但必须让更多的社会资本介入进来,乡村的产业才能更有活力,这需要有一个好的利益机制去驱动。”

熊定国表示,乡村产业发展还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立足当地独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防止盲目更风、照搬照抄,用一个模式去套,避免形成“千篇一面”的产业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乡村旅游十分火热,然而很多地方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千村一面”“千镇一面”“千园一面”的现象严重。很多建筑几乎雷同、不少小吃也没有特色,手工艺纪念品也几乎是同一家工厂生产,部分地区重金打造的旅游景區由于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并没有多少游人前来参观。

熊定国强调,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而不是排斥农民。在一些企业面前,分散的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定要组织好、引导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有些地区乡村产业的状况就是,企业将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后,只是付给农民土地流转费用,一部分村民能够得到去企业工作的机会,但是产业的经营收益却与村民无关,这并不符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对此,各地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构建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链的增值收益能够惠及农民。”

熊定国建议:农村发展产业一定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这个平台将农民的利益都装进来,每个村民都是股东。在与企业合作的时候,村集体经济组织承载着农民的利益,再分配到每个村民头上,村民就能享受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如此,乡村产业发展产生的收益才能够更好地惠及到农民。这样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可惜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在这方面非常缺乏。

推进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其森认为,推进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显绩”与“隐功”的矛盾和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又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一方面,要增强乡村振兴的紧迫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潜在空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既要加速补上这个短板,又要充分利用这个巨大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速度,讲效益,要“显绩”,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稳字当头,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多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隐功”。乡村振兴战略是长期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战成功。它不是少数人的工程,但又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每个人、每一个接力者的汗水都隐含在这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行动上必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坚持历史的眼光和战略定力,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策略,把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节奏。

二是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破解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和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协调处理大与小、局部与整体关系利益的过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大”的振兴,是事关国家民族的大政方针。这里的“大”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全局性。乡村振兴是国家长期战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是阶段性、局部性、地区性的战略。二是全面性。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系统工程,是乡村机体和功能的一次整体性变革,而非某一领域某一器官的修复。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协调谋划、一体推进、同步建设、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又是“小”的振兴,是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奋斗,逐步实现富裕富足,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行动。没有一家一户的振兴,就没有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因而,乡村振兴必须拒绝口号化、概念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小后大、先急后缓、渐次振兴。要坚持寓振兴于农村,寓振兴于家庭,寓振兴于每一个人,寓振兴于每一件事情。在对待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既要不断用现代化赋能小农户,又要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效益。还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专业化的市场主体逐渐取代传统农户,加快农民的现代化转变。

三是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和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次乡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势必引发乡村各种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往往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质。要理顺这些关系和利益,就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的孺子牛精神和奉献意识。要用慢工出细活的绣花功夫和韧劲,调整处理新时期的人地关系。调整好人地关系,历来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抓手。人地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效益。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以为民造福不怕麻烦的服务精神和慢工出细活的扎实作风,勇于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和谐的人地关系,盘活用好乡村振兴的直接资源要素。要以任劳任怨的作风维护好群众利益。乡村振兴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关系调整。既有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调整,也有乡村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在处理农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上,更能检验干部的品格与担当,尤其需要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孺子牛精神。比如,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也会引起乡村格局的变化。对此,农民也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维护农民的眼前利益,还要发展他们的长远利益,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在工作中,只有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才能化解这个难题。

四是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扬弃的过程。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要保持其连续性,这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又是创新发展的过程,这种创新离不开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拓荒牛精神。这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在制度层面,既要稳住基本盘,又要敢为天下先。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制度性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同时还要用改革的精神解决振兴中的一切制度性障碍,破除一切阻碍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因素,建立一个稳定、完善、系统、开放、活力的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构建一个与全面建设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新的政策框架。要不断革除一切阻碍制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以创新精神建立一套衔接前后、连接城乡、和谐工农、创新发展的政策框架。不断强化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制度自我完善功能。不断实现制度自我完善,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加科学的精神,不断提高制度性改革的系统作用和整体效能。在实践层面,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优良传统,又要有不走寻常路的胆识和气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离不开对优秀农耕文明的继承,更要赋予农耕文明时代内涵。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复兴和完善中华农村文化传承功能,尤其需要传承弘扬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坚韧、创新的优秀品格优良传统,集聚全体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力。从行为导向层面来说,要善于发现典型人物,善于推广典型经验,树立鼓励创新的价值取向。培育发现更多的乡村振兴创新主体,带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

五是正确处理“实”与“虚”的关系,破解“重物轻人”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离不开物质要素支撑,更离不开人的振兴,是人的素质提高与物的聚集倾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过程。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虚实两方面缺一不可,是一个“虚实结合”、人物并重的过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这里有两方面含义,其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物质资源和力量支持乡村振兴,以最大限度保证乡村振兴的物质要求。其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振兴。说到底,乡村振兴要有人,要有高素质的主体。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农民素质如何,是决定乡村能否真正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成绩无疑是显著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其中“重物轻人”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在乡村发展上,物的投入大,人的投入尤其是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素质提高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性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方法和有效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群眾的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激发动员他们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协调发展乡村振兴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