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纲锏及其兵事考述

2021-05-19 09:46原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6期
关键词:鉴定

原媛

摘 要:文章对宋“靖康元年李纲制”铭钢锏的形制、痕迹、工艺诸方面进行翔实鉴定,并结合相关史料,进一步考证其他戎装兵器及勇武谋略的用兵之道。以物见人证史。

关键词:宋李纲锏;鉴定;戎装兵器;用兵之道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宋丞相李纲“靖康元年”铭钢锏,曾有文章介绍①,但与此锏的相关鉴定依据未尽详备。本文结合个人事迹的相关史料进一步深入考证李纲锏的形制特征、氧化痕迹、铸造技术及其用兵诸问题。

1 李纲其人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登进士,历官玉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宰相(丞相)。李纲一生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北宋末年领导东京保卫战,是抗金英雄;二是南宋建立之初,出任宰相整顿朝纲,誉为“南渡中心第一名臣”。但皇帝并不十分信任他,奸臣排挤他,使他的政治抱负和才能无法发挥极致。无论在朝在野,他始终爱国忧民,鞠躬尽瘁。《宋史》本传称“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舍身或不用,用且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②。福建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人绘制的设色纸本李纲画像(图1),长174.8厘米,宽82.2厘米。人物头戴貂蝉笼巾制式,冠梁饰额花,笼巾附蝉,插貂尾,横贯玉笄,颈领下垂方心曲领,身着绯色袍裙,站立,微露蹬靴,双手拱于胸前,执朝笏,此像按宋代公爵朝服形制绘画。③此画像是李纲故里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今邵武市水北乡—都村李家湾)李氏后裔收藏,后捐献于福建省博物馆。此像李纲开脸五官清晰,神情凛然,是李纲一生刚直正气的生动写照。

2 李纲锏的鉴定

李纲锏全长96.5厘米,重3.6千克(图2)。钢制,锏身呈棱形,四面出刃,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图3),书体峻峭,竖行之间架构匀称。格呈花形四朵瓣。茎为花梨木,刻斜旋纹。茎后端有穿,首呈瓜楞锤体(图4)。

2.1 形制特征

在古代冷兵时期,锏又称鞭、简,系短兵之属,宋时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①,亦有四棱者,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铁鞭、铁简(锏),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又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锏)形,皆鞭类也。”②所以就形制而言,李纲锏基本符合宋代兵器样式。

2.2 氧化痕迹

李纲锏原配应有鞘,但失落,现存为红木质鞘(图5),双面对称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珌,中间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蝙蝠、古磬等纹样,属清代流行的杂宝图案③,有图必祥瑞纹必吉祥的寓意,配制时间当在清朝。

李纲锏是福清农业中学教师林中宇先生家藏,后失落,经福州军区后勤部原副政委周迅同志在修械所中发现送交福建省博物馆保管,1984年面世展出时林中宇先生认领物归原主,出于爱国主义情怀自愿捐献给国家,李纲锏逐正式入藏福建省博物馆,后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来闽考察委员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鉴定的主要依据是锏体形制、铭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以及由于年代久远形成的包浆。林氏祖上家藏能够上溯年代的比较明晰的最早不过到清代晚期,那么从李纲殁后到晚清时期还有数百年,李纲锏怎样进入林氏家藏却不甚详了,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传承有序。此锏是李纲生前所制?还是后人仿制?包浆成为判断文物真赝的关键环节。在文物鉴定学中,包浆是指使用器物后经长期氧化作用在器物表面形成的薄膜状的氧化层,这种氧化层会泛发出一种自然的光泽,铜铁、竹木等器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使用者的手渍、经久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和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滑熟沉静幽光,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极难仿作。李纲锏锏身微有磕碰的使用痕迹,在锏身的各面刃部尤其是铭文周围,都可见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极薄状态的包浆自然分布,剑体格板与剑茎剑首处则包浆浑厚,呈现一种黑黝黝的蜡脂状光泽,而红木鞘的包浆皮壳则浅显了许多,这就是文物传世过程中经历沧桑岁月而留下的痕迹表现。

2.3 铸造技术

李纲锏一握在手就有沉甸甸的感觉,质地致密坚硬,锋刃利落,刃面沉实,锏体为钢制,虽年代久远仍焕发寒光,宋代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铸造出如此精良的兵器,这也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迟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具备了生铁冶炼技术与铸造铁器技术。西汉后期,创造了生铁炒炼成熟铁或钢的技术,称“炒钢术”。至迟在公元5—6世纪的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灌钢”冶炼法。唐、宋时代,我国独特的炒钢和灌钢技术以及锻造技术又有进一步提高。①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称:“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②说明宋代的钢铁冶铸锻造及表面抛光打磨技术,有炉火纯青、百炼成钢之说。李纲锏的制造,完全成为可能。

3 李纲用兵事迹

3.1 全副武装

李纲虽是一名儒士,却能出将入相,除了爱国忧民的情怀之外,还与他习武的勇敢和通晓用兵之道的智慧密切相关。早在年少时期,他即“形神俱备,资识绝人,自幼有大志,举动必合于规矩法度,见者知其必将名世。年十有四,从先卫公官延安,时夏人入寇,围城甚急。旧法边城被围,乘城者以日记功,僚属子弟皆登城冀赏。公(纲)独不从,然时时骑绕城上,示无所畏”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綱深知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他在《军器监》一文中写道:“王者除兵器以戒不虞。甲胄干橹,捍患以完固为先;弓矢戈矛,讨敌以犀利为贵。”④锏体嵌金铭文“靖康元年”表明了钢锏铸造的绝对年代,这一年,李纲命京城工匠精心打造了钢锏作为防身护卫和阵前指挥之用,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钢锏之外,李纲还拥有甲胄利器的全身武装,有诗为证:“寇骑当年犯帝阍,腐儒谬使护诸军。尚方宝剑频膺赐,御府戎衣幸见分。丈八蛇矛金缠笴,团栾兽盾绘成文。山林衰病浑无用,持赠君侯立大勋。”此诗作于南宋绍兴二年(1129),当时旧部韩世忠出任宣抚闽地讨寇庆功,在福州与李纲相见,李纲遂以皇上“所赐紧丝战袍、镂装松文剑、镀金银缠箭枪、金花团牌”赠予韩世忠⑤,可以想见,北宋末年李纲是持有这些戎装兵器的,南渡之后随身悉数带在身边,准备随时再度出征北伐中原,只是挨到晚年仍不得见用,年老体衰,值旧属来晤,遂以相赠,以表勉励之意。但唯独缺乏钢锏记录,想来那是他最心爱之物,聊作终老的纪念物吧。

3.2 用兵之道

《李纲行状》记录了全副武装的李纲率领军民保卫汴梁的战斗情形。⑥靖康元年(1127)五月,金军大兵进逼北宋首都汴京,钦宗皇帝以李纲为亲征行营使,“一切便宜行事”。李纲采取了严密的防御措施,“治都城四壁守具,以百步法,分兵备御,每壁用正兵万二千余人”“凡防守之具,无不毕备”“又团结马步军四万人,为前、后、左、右、军,军八千人,日肄习之”;五日至八日,金军兵临城下,攻各处城门甚急,李纲“夜以继日,登城督战,激励将士,人皆贾勇,近者以手炮、櫑木击之,远者神将弓强弩射之,又远者以床弓弩、座炮及之”“又募壮士数百人,绝城而下,烧云梯数十座,获酋首十余级”。坚守城池之外,有时也出城奇兵与金军鏖战,攻城金军接连损兵折将,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自十五日,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日数万人。公于四壁置统制官招集之。”宋金优劣之势见分。不久,钦宗皇帝听信谗言,欲与金人议和罢免李纲职务,激起太学生们“诣阙上书”,遂复李纲“尚书右丞、充成四壁防御使”,李纲又重新披挂上阵,安抚军民,金人颇有惧意无法耗久而退师。经历浴血奋战,东京保卫战宣告胜利结束。经此一战,金人领略了李纲用兵的威名,顾忌胆寒也心生敬意。乃至南宋时期,“每宋史至燕山,必问李纲、赵鼎安否,其为远人所畏服如此。”⑦李纲锏,遥想英雄当年,油然而生敬意矣。

猜你喜欢
鉴定
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基于刑事诉讼法视域探讨法医DNA证据问题
韩国引进水稻品种的鉴定与利用评价
无毛黄瓜同源四倍体诱导及鉴定
古籍版本鉴定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鉴定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