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2021-05-20 07:32谢琪岚龙曼莉
科技视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化模态实验组

谢琪岚 龙曼莉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北 武汉430068)

0 引言

写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标准。然而,与其他语言技能相比,写作能力一直是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目前的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讲解过多,学生练习时间分配不足;教法单一,忽视写作过程,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真正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语言输入匮乏,缺少相关写作话题的阅读资料和探讨,导致语言输出困难,文章缺乏思想,说理论证空洞。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教育生态学和多模态教学为理论基础,对写作教学模式生态化多模态的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调进化等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环境、个体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从而掌握教育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得到了更深入广泛的发展,美国教授J.Goodlad(1987)首次提出学校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Peled和Zimra等(1991)提出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更好的生态课堂。2007年A.Creese,P.Martin和N.Hornberger编辑的《语言与教育百科全书》新增第九卷《语言生态学》弥补了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空缺。

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方炳林率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著成《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大陆学者吴鼎福于1988年和1989年先后发表了“教育生态学刍议”和“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初探”等文章,并于1990年和诸文蔚共同出版了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所著的《教育生态学》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来分析教育生态,考察课堂生态环境。检索近10年来与生态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外语教学和课程生态环境的研究,对外语课堂和教学生态化的研究,对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对教师生态化发展的研究。

1.2 多模态教学

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已经形成。新伦敦小组(1996)提出多元识读的概念,强调培养多元读写能力,以满足话语多样性和交际渠道的需求;P.Stein(2000)提出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课堂上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T.Royce(2002)提出多模态教学方法论,研究了不同符号系统的互补性。L.Unsworth和C.Cléirigh(2011)探索了多模态与阅读的关系,描述了图片和文字对构建意义的作用。

国内多模态读写教学研究源于国外对多元识读的研究,其起步较晚,就其应用方面以胡壮麟、顾曰国、朱永生、张德禄等语言学家为代表人物。顾曰国(2007)阐述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区别,分析了两种学习方法;朱永生(2008)提出了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2010,2012)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中多模态系统的设计,提出多模态话语的主体地位和其他模态的协同作用,认为应该结合课堂授课、情景教学、批判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1.3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教育生态学和多模态教学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宏观与微观研究、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客观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和框架。然而,从整体看来,大部分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研究成果还有待丰富。

2 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

生态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肢体语言等多模态符号资源,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对输入的多元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输出。大学英语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英语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设计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通过完善教学环境构建生态平衡的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模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检验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拟回答以下问题: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否给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2017级非英语专业四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实验组(两个班,59人)和对照组(两个班,61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教材、授课进度及学时均保持一致。实验组采用生态化多模态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练习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

3.3 实验过程

基于教育生态学与多模态教学理论,生态化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多模态互动,创造平衡、动态的生态环境。该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后续开展写作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在课前调整教室桌椅为环形或U形,以便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发挥教室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运用图片、视频、音乐、PPT课件等形式引入写作话题,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和交流与话题相关的想法,集思广益,共同审题,分工搜集总结相关信息和写作素材。第二阶段学生进行写作。根据写作话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学生独立写作,或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写一句话,以接力赛的方式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第三阶段是对写作初稿进行反馈和修改的阶段。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修改,组员之间交换修改,组员、班级成员或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如批改网,iWrite等)在线上修改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语言表达,使其更加准确、简洁、多样化、得体。第四阶段是对终稿进行展示和点评。学生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向全班展示其写作的最终成果,也可以在组员之间轮流展示。每一个作品展示完成之后由同伴或老师进行点评。第五阶段是课外拓展阶段。教师将优秀学生作文发布到网上便于学生学习和欣赏继续针对写作话题和作品进行探讨和交流。

相比对照组的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模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和构建知识,其多元互动交际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4 研究工具

该实验重要运用了两种研究工具:实验组和对照组写作水平的前测和后测以及针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前测和后测的作文题目参照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120到180字的文章,分值15分,以是否内容切题,表达清楚连贯、语言规范为评分依据。问卷调查参照相关文献所有问题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主要针对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解。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将写作前测与后测相关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写作前后测成绩

如表中所示,在前测中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平均分低0.13分,t=-0.734,两组测试成绩的显著性差异P=0.526>0.05,说明两组的写作成绩无明显差异,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为期一年的实验教学,在后测中,两组写作成绩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平均分高出1.03分,t=0.215,P=0.023<0.05,说明两组写作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运用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成绩。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题目类别,调查问卷被分为了三个种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针对实验组的调查问卷结果(59份)

问卷中1~5题与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有关,其平均值为3.86,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享受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6~10题针对课堂参与度,平均分为4.02,说明在生态化多模态写作课堂中,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展示,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11~15题针对生态化多模态写作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其均值为3.92,表明学生认为各种教学模态的刺激以及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对提高其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

5 结语

本研究是将多模态教学和教育生态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教学模式和和谐生态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下通过语言、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社会符号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写作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此外,该研究可以弥补在教育生态学和多模态教学方面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的不足,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生态化模态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